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体验化学探究”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启蒙性和基础性,在课程性质的定位上体现了三维性。义务教育段课程目标明确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他们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学生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笔者认为,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面以鲁教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材第一单元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为例,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
一、明确课程标准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目标和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蜡烛的燃烧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内容,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燃烧现象,怎样从平时的生活中渗透化学知识,让同学们对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重新萌生出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我们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本节课的第一课时重点是怎样让学生提出问题,所以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时关键,至于怎样解决不重要。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认识能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深化。并且初三学生经过前几节课的化学学习,充满了兴趣和热情,甚至天天盼着上化学课,对化学的学习正处在一个高度兴奋的状态,很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提问,可以说本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该是千奇百怪,我们无法预料,甚至无法回答的,我们要做好困难的准备。
三、学习重难点
????重点:通过蜡烛燃烧的实验,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评价。
四、实验用品
铁架台、火柴、蜡烛、玻璃管、湿抹布、火柴、烧杯、澄清石灰水
五、教学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观看以下视频—《空气成分是如何发现的》,并从中领悟前辈们的哪些品质是至今都值得我们学习的。
播放视频—《空气成分是如何发现的》。
学生:边看边想。
生1:我们应该学习老一辈科学家认真、仔细的品质。
生2:我们应该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
教师:很好,这就是一种执着,还有吗?
生3:我们应该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精神。
生4:我们应该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质疑的精神。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都很好,科学家们正是具备了这么多的优秀品质,才能在科学的道路上有所突破,而他们的这些突破正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我们这节课就—从问题开始,让我们出发吧。
板书,一、从问题开始
投影:1、这节课的学习目标;2、实验一、取一支蜡烛,点燃,仔细观察刚点燃时,燃烧过程中、熄灭时、熄灭一分钟的现象。
学生:小组合作实验一,并描述。
生1:蜡烛在刚开始的时候,不容易点燃,火焰先变小,然后稳定的燃烧。
生2: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为3层。
教师:你能具体描述一下三层的颜色吗?
生2:最外层黄色,内层淡灰色,最里面淡蓝色。
教师:这个同学观察的太仔细了,很好!继续。
生3:蜡烛燃烧过程中蜡烛慢慢变成液体,并从蜡烛上流下。
生4:蜡烛燃烧时有黑烟生成。
生5:我在吹灭蜡烛时不是黑烟了,反而产生了白烟。
教师:同学们观察的太细致了,的确这里有黑白之分。
生6:蜡烛熄灭后,时间不长液态的蜡烛就变为固体了。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都很好,观察的非常仔细,有了这种认真观察的态度我想在接下来两年的学习中必定有所斩获。
接下来请同学们据刚才观察到的现象试着提出几个问题,小组可以讨论一下。
生1:蜡烛为什么能燃烧呢?
生2:蜡烛火焰为什么分3层,且呈现不同的颜色?
生3:蜡烛燃烧过程中为什么会变为液体,而熄灭后又变为固体?
生4: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生5:蜡烛燃烧时火焰为什么会跳动?
教师:老师觉得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妙”,真是“妙不可言”啊,希望大家把这种好的状态延续下去,我们看实验二。
投影:实验二、取一根火柴梗,将其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观察火柴梗不同部位的灼烧情况。
生:完成实验,回答现象。
教师:这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看哪个组的同学做的最好。
生1:火柴梗燃烧了。
生2:火柴梗两端变黑,中间没变色,刚才同学观察到的燃烧,可能是放的时间太长的缘故。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真好,不但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说清楚,而且能解释别的同学的现象,你真了不起。那同学们,这个实验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1:为什么火柴梗外面先变黑?
生2:蜡烛的三层火焰哪层温度最高?
教师:其实这个问题,我们的所做的实验就可以告诉我们答案,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外层先变黑。
投影:实验三、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观察烧杯壁的现象;再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生1:烧杯壁上有水雾。
生2:澄清水灰水变浑浊。
教师:那我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1: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什么?
生2:澄清水灰水为什么变浑浊?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俨然成了一个个科学家,提出的问题都很有见的,我们只要保持好的习惯,我想我们的化学学科的学习将一马平川。
投影: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我们怎样才能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学生总结:①敏如观察和深入思考
②善于提出问题和勇于质疑
③认真、仔细、独立思考
教师:化学很奇妙,它无处不在,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世界上也有很多未找到答案的问题,这些谜一样的问题吸引着无数的化学爱好者,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0页,多识一点—化学之谜。
学生:阅读。
教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熄灭蜡烛后产生的白烟是什么?我们不妨做一个实验,用火柴试着去点燃这缕白烟,看有什么现象?
学生:学生实验。(部分小组重新点燃了蜡烛)
教师:既然白烟能燃烧,这说明这缕白烟是石蜡蒸汽,也请同学们课下试着用实验区解释一下提出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下节课的内容—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我们平时在教学中不很重视的一节课,想上出点韵味来的确不容易,但上课老师利用蜡烛燃烧的实验,通过不断的激励和引导让学生对本不大感冒的生活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出了教师在备课当中都没想到的问题,真正实现了本节课的目标,即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上同学们表现出来的热情是教师始料未及的,这也给我们好好的上了一课,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老师的引导有不可分割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