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7张PPT。2009年初中地理学业考试考试说明解读福州教育学院地理科 庄云芳
Email:yunzyf@126.com
一、命题依据
以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
课程标准(实验稿)》和福建省教育厅颁发的
《2009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地理)》
为依据,结合我市初中地理教学实际情况进行
命题。
(同时结合教材)二、命题原则 1.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
2.立足基础,面向全体学生。
3. 加强试题与社会和学生生活的联系。
4.坚持思想性与科学性原则。
(关注新课程的导向,中考试题发展的趋向,如
注重能力、联系实际、鼓励探究、尝试开放性
等)。三、考试形式考试为闭卷笔试,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
分钟。
四、试卷结构(1)题型分数比例
单项选择题40%,非选择题60%。
(2)内容比例
地球地图约15%(去年20%)
世界地理约30%(去年25%)
中国地理约45%
乡土地理约10%。
(3)易中难比例为8∶1∶1。五、考试内容和目标要求(一)地球与地图
1.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用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麦哲伦环球航行等记住一两条证据即可)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对数据只要了解,一般以连线或选择出现,而不是填空,因此并不要死记具体数据)
说出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说出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及四季的形成。
描述当地四季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
长短的变化。
运用地图说明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应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
系,因为昼夜交替、四季的变化是学生最熟悉
的身边的地理。但五带的划分需要学生读图熟
记:五带的名称、分界线)例题:(08泉州中考)读图5,回答34~36题。
34.地球公转产生了()
A.昼夜交替 B.昼夜现象
C.太阳东升西落D.四季变化
35.12月22日前后(冬至日),
太阳直射在()
A.赤道 B.极圈
C.北回归线 D.南回归线
36.一年中,泉州地区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节气是()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
划分。
说出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在读图练习中熟练掌握知识与技能)例题:(08宁德中考)读“北半球经纬网示意图”,回答4—6题
4.甲地的经纬度是
A.40°N、20°E
B.40°N、20°W
C.40°S、20°E
D.40°S、20°W
5.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既位于
热带地区,又位 于西半球的是
A.甲 B.乙 北半球经纬网示意图
C.丙 D.丁
6.丁地位于丙地的
A.正北方向 B.正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西南方向 2.地图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
高度。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山峰、山脊、山谷、鞍部、
陡崖等地形部位。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
息。
(考点比较明确)例题:(08福州中考)28.读图19,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甲表示的地形部位是 ,乙表示的地形部位是 。
(2)图中A、B两点的相对高度是 米,甲地在村庄的 ____方向。
(3)绘图:a.请你设计水稻和果树的图例b.请你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安排①、②两个区域(图中虚线范围内)的农业生产 (二)世界地理
1.海洋与陆地
(1)海陆分布
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
运用地图描述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南极周围是一块陆地)
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熟悉位置和轮廓,能说出名称,最大和最小) (2)海陆变迁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
中。
(教材中例子)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说明世界著名山系及
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喜马拉雅山、两大地震带)2.气候
(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区别并正确使用“天气”和“气候”这两个术语。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
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运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
布规律。
运用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
布的差异
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
状图,并据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3)主要气候类型
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找出主要的气候类型。
结合实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对气
候的影响。(结合具体区域中的气候)
举出日常生活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例题:(08南平中考)6.下列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与图3中阴影区域吻合的是
A.热带草原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图3
(气候作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最活跃的因子,对
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直至对人类生产生活都产生
重大影响。在地理学习中是最重要的“主干”知识。
之一。)
2008年和2012年夏季奥运会分别在北京和伦敦举行,读两地的气候统计图,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和伦敦两城市的气候的相同点是____ ____________;不同点是_____。
(2)北京所属的气候类型是______ ;伦敦所属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 _____。 3.居民
(1)人口与人种
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纵向、横向比较)
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稠密区与稀疏区,主要原因)
说出世界主要人口问题,举例说明其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结合漫画、实际)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三大人种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地区。(分布只要了解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区,如亚洲黄种人非洲黑种人欧洲白种人即可)(2)语言和宗教
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主要汉语和英语)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包括认识宗教建筑) (3)聚落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说出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自然资源、交通等,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
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结合教材中的例子)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例题:22.读图回答问题。(15分)
(1)A、B、C三幅景观图所表示的地区,聚落比较密
集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聚落很少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纳上述影响聚落的主要自然条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地区发展差异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说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2)国际合作
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说出联合国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紧密结合教材对上述标准的理解)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1、抓住具代表性和起关键作用的主导因素和主要特征。
例如:中东地区(世界热点、焦点——位置、石油、水、宗教等)
美国(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农业、工业、移民国家)2、从区域地理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两大特点出发。
3、从区域发展的观点看,区域地理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单纯传授地理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核心是人—地协调的关系。 5.认识世界区域 (1)认识大洲——亚洲
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
置。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运用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
差异,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2)认识地区(东南亚、中东、极地) 运用地图说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地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运用地图和资料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举例说出某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运用资料描述某一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例题:(08泉州中考)42.西亚和东南亚是亚洲的两个重要地区。阅读有关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①是 运河。西亚地处“五海三洲”之地,其中有 海、 海(写出2个即可)。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 及其沿岸地区。
(2)东南亚位于 (低、中、高)纬度地区。马六甲海峡沟通太平洋和 洋。东南亚各国普遍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
(3)读图9,麦地那和新加坡两地气温的共同特征是: 。试描述新加坡的气候特征: 。(2分)
(4)以下三幅景观图,属于西亚的是( ),属于东南亚的是( )。(单项选择) (3)认识国家运用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和主要城市。
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举例说明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
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方面的概况。
举例说出某一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例2 读南极地区图,回答以下两题
(1)南极的高点H点位于中山站的( )
A.正西方向
B.正东方向
C.正北方向
D.正南方向
(2)长城站和中山站两个
科学考察站中可以见到极昼
极夜现象的是( )
A.长城站 B.中山站
C.两地都可以见到 D.两地都不能见到读“美国地形略图”和“美国部分农业带分布图”,回答问题。
(1)美国主体部分东临____________洋,大部分领土位于________带(五带名称)。
(2)美国的地形西部是高大的________,中部是广阔的__________,(填地形类型)东部是低缓的山地,东北部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____________。
(3)美国农业生产实现了地区生产的化,图中序号代表的农业带名称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从气候和地形、土壤等方面分析这两个农业带的自然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中国地理1.疆域与人口
(1)疆域与行政区划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说出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能读图说出邻国即可)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说出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重点东北、西北、西南、南部沿海)21.读图7我国某地区图回答问题。(14分)
(1)A处是我国领土最________端;B处是我国
领土最________端。
(2)图中①代表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____,
简称为________,省会城市是_______________;
②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
简称为________,省会城市是_______________。
(3)大兴安岭山脉为____________走向,它是我
国地势第______级阶梯和第______级阶梯的分界线,
在它以东的字母C所代表的地形区名称是________
平原。
(4)图中序号代表的陆上邻国分别是③________;
④____________。(2)人口与民族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基本国策。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读图2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回答5—6题。
5.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四个省级行政单位中,①的人口密度最小
B.四个省级行政单位中,②的人口数量最多
C.四个省级行政单位中,③的面积最大
D.四个省级行政单位中,④的人口密度最小
6.四个省级行政区中,位于西部内陆地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2.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1)自然环境
运用图表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地形的两大基本特征: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地势基本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在图上了解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区。学会读图)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特征:气候复杂多样,自南向北跨热带至寒温带;自东向西跨四个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为面积广大的高原山地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季风气候。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长江便利的航运,沿江城市发展)例题:22.读图7及图8,完成下列问题。
(1)城市A是__________市,根据纬度看,处于我
国____________带(温度带)。图8是该城市年内各月
的气温和降水分配,据图分析其气候特征是_______,
属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
(2)城市B是__________市,位于________江(支流)与长江干流交汇处,所处的地形区名称是_________平原。说出该城市在交通方面的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C是________市,简称________,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
(4)图中D代表我国正在建设的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工程。(2)自然资源
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读“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及“我国人均耕地变化图”,回答问题。
(1)我国土地利用类型中,________地所占的比例最大。各类土地的比例不合理表现在:_______地、_______地少,难利用土地多。
(2)我国人口与耕地的矛盾十分突出,图10显示我国人均耕地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试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____________。
(3)“土地是可再生资源,不用担心土地资源缺乏的问题。”请对这个观点提出你的看法:3.经济与文化
运用地图与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
结合实例说明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生产。
说出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地理分布。
说明什么是高新技术产业及该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结合实例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说出我国铁路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例7 我国各地农业分布存在
差异,对右图所示四个地区的
判断正确的是( )
A.①地降水丰富,是我国
主要种植业区
B.②地耕地类型主要为旱地
C.③地主要农作物为小麦、
甜菜等
D.④地农业生产为一年一熟例:某村正在进行农业用地规划,请你根据当地地形示意图,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1)图中水稻适宜种植在 (填代号)处,这里地形 ,土壤 ,利于耕作。
(2)________处降水较少,但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________业。
(3)适宜发展渔业的是________处。
(4)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的是________处,可以发展________业,有利于保持水土。4.地理差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结合地图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分界线、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点。按教材处理,将北方与南方进行比较,西北与青藏地区分别突出各自区域的特征进行分析。此部分为重点)例题:(08福州中考)2008年5月8日上午9时17分,北京奥运“祥云”火炬成功登顶珠峰,首次实现了奥运圣火在世界之巅的传递。读图9,回答问题。
(1)圣火登上的珠穆朗玛峰是
_________山脉的主峰。图中①
是________自治区。
(2)图中铁路线是________
铁路,主要经的地形区是有“世界
屋脊”之称的_________高原。
(3)图示区域显著的自然特征
是________,农业生产以_____
(畜牧业或种植业 )为主。例题:(08南平中考)地区差异显著是我国基本国情之一。图17是南方、北方农村生活景观,读图完成下列各题。(8分)
(1)图中甲是 地区农村生活景观图,乙是 地区农村生活景观图,这两个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 (山脉)— (河流)。
(2)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填写下表。
甲地区乙地区
主要地形区(举一例)华北平原
主要耕地类型水 田
主要粮食作物水 稻
传统交通工具马 车5.认识中国区域(1)位置与分布
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简要评价区域的地理位置。
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特点,并归纳气候特征。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2)联系与差异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根据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
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香港、澳门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
运用资料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3)环境与发展
根据资料说出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解决措施。
根据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根据地图和资料说明台湾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要求:
1、认识省级区域(北京、港澳、台湾、新疆)
2、省内区域—珠江三角洲
3、跨省区域(结合八年级上册的内容进行复习)
例21 读下图,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地理名称:
①____________经济特区;②____________经济特区
③__________特别行政区;④__________特别行政区
⑤__________市;⑥__________海。
(2)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积极发展__________型经济,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当地首先发展了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加工制造企业,如__________________业、____________业等。
(3)珠江三角洲吸引的大量外资最主要来自____________地区,当地吸引外资的有利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福州地理以基础训练习题为主进行复习
结合海西建设有关热点问题搜集资料:如铁路建设等复习建议不出模拟题
参考复习资料:
考试说明、基础训练、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
检卷、五月份质检卷等。1、建立和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学习方式
教师要遵循课标,用基本理念指导教学,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地理课程标准》的体现和贯彻,围绕三维目标、实施建议并结合学生特点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设计多种教学活动,指导学法,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体验学习过程和形成正确价值观。2、精心设计问题,训练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要有目的地将所授地理知识内容进行设问置疑,造成悬念,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对比分析、综合判断等方法,研究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与成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地理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地理思维,培养主动学习新知识的习惯。3、指导学生善于使用地图,养成读图、用图和收集地图的好习惯
初中地理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初中地理教学要特别注重构建学生的空间概念。掌握正确读图的方法和步骤,学会多角度地对图像进行分析的方法,将所学的具体地理事物和现象落实到地图上,提炼地理特征、归纳地理规律以及寻找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达到提高学生地理图像素养。4、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
要注意培养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规律原理、地理观点进行分析,从中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观点。5、指导学生掌握地理解题技巧
初中学生形象思维、记忆方面能力较好,而逻辑推理、分析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较高中学生弱,对于知识的迁移应用,以及从地图和文字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回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许多学生往往理不清答题思路,地理语言组织表达的能力也较差。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精选练习课堂提问等方式,训练学生答题思路,掌握不同类型试题的解题技巧。6、精心选编适量的习题,提高学生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