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 教学设计+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9.《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 教学设计+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07 09:52:0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疏通文义。
2、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人生面临抉择的时候,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孟子的这一主张在我们现代适用吗?在你的成长之路中遇到过这样的抉择吗?那你又是怎样选择的呢?在你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若遇到需要你进行抉择的情况,你又将如何面对、如何选择呢?学过《鱼我所欲也》一文后,你也许就会找到答案。
二、析读,探寻艺术美
1.请你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大意,说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做到“舍生取义”。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3.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持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以万钟虽好也不能受为例,从反面强调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随后用一组排比句,对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并以“此之谓失其本心”收束全文,照应开头。
4.概括本文的意思。
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
5.列举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1)比喻论证。用比喻论证引出论点。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生与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主旨)。
(2)举例论证。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在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3)对比论证。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做对比,让人认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三、品读,感悟美点
你认为孟子这篇文章有哪些美点?
(1)修辞之美
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文章中多处运用对比,突出强调中心,使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读起来节奏感强,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2)论证之美
文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3)句式之美
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全班齐读,读出一种磅礴的气势。
四、探究学习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明确:生活中面对的抉择有很多,但任何时候,我们的抉择都应直面自己内心的善良,要知晓大义,不可仅因一时喜恶做出荒诞的选择。
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孟子以鱼和熊掌作喻,巧妙回答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因为心中有“义”,我们才能抵御诱惑;因为我们把“义”看得高于一切,我们才能舍弃名利甚至于自己的生命!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
五、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祖国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全体起立,齐声朗读)
六、中考链接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5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鱼我所欲也 想要的
(2)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灾难
(3)乡为身死而不受 通“向”,从前
(4)此之谓失其本心 天性,天良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同“避”,躲避)
B.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践踏)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得到)
(得:同”德“,动词,感激恩德)
3、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德的人有这种天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高位厚禄)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的优厚俸禄(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仪”,观点明确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5、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义”?请选取两位我国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人物,简单叙述其事迹。
答: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有益的事是“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和本文的“义”不同。我国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事例很多,如:唐雎出使秦国,不辱使命;苏武牧羊,不改初心;岳飞抗金,精忠报国;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23张PPT)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
鱼我所欲也
第二课时
新知导入
在人生面临抉择的时候,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孟子的这一主张在我们现代适用吗?在你的成长之路中遇到过这样的抉择吗?那你又是怎样选择的呢?在你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若遇到需要你进行抉择的情况,你又将如何面对、如何选择呢?学过《鱼我所欲也》一文后,你也许就会找到答案。
析读探寻艺术美
明确: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做到“舍生取义”。
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请你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大意,说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析读探寻艺术美
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持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以万钟虽好也不能受为例,从反面强调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随后用一组排比句,对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并以“此之谓失其本心”收束全文,照应开头。
3.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析读探寻艺术美
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
4.概括本文的意思。
析读探寻艺术美
5.列举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1)比喻论证。
用比喻论证引出论点。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生与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主旨)。
析读探寻艺术美
(2)举例论证。
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在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析读探寻艺术美
(3)对比论证。
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做对比,让人认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析读探寻艺术美
你认为孟子这篇文章有哪些美点?
(1)修辞之美
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品读感悟美点
对比。文章中多处运用对比,突出强调中心,使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品读感悟美点
读起来节奏感强,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排比:
品读感悟美点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2)论证之美
品读感悟美点
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句式之美
品读感悟美点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明确:生活中面对的抉择有很多,但任何时候,我们的抉择都应直面自己内心的善良,要知晓大义,不可仅因一时喜恶做出荒诞的选择。
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孟子以鱼和熊掌作喻,巧妙回答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因为心中有“义”,我们才能抵御诱惑;因为我们把“义”看得高于一切,我们才能舍弃名利甚至于自己的生命!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
探究学习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祖国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全体起立,齐声朗读)
课堂小结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5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鱼我所欲也???? ???
(2)故患有所不辟也??? ???
(3)乡为身死而不受???? ???
(4)此之谓失其本心???? ??
想要的
祸患,灾难
通“向”,从前
天性,天良
中考链接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同“避”,躲避)
B.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践踏)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得到)
D
中考链接
3、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德的人有这种天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高位厚禄)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的优厚俸禄(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中考链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仪”,观点明确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B
中考链接
5、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义”?请选取两位我国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人物,简单叙述其事迹。
答: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有益的事是“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和本文的“义”不同。我国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事例很多。如:
唐雎出使秦国,不辱使命;
苏武牧羊,不改初心;
岳飞抗金,精忠报国;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
中考链接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