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长
教学背景: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时是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平面图形周长这一数学概念。如何帮助学生建构周长这一数学模型,教师需要借助媒体形象直观地展示周长的实际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和具体图形和物体,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能测量并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现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周长,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突破方法:创设情境、实践探索。通过三只小鸭早锻炼的不同路线比较,得出周长应该是沿着边线,从起点出发回到起点,即一周的长度。
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发展空间观念。
突破方法:实践感悟、操作比较。从物体某个面的周长抽象出图形的周长,通过CAI的演示,让学生目睹抽象的过程,理解物体某个面有周长,图形也有周长,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法与学法:
教法:演示操作、组织指导。
学法:理解新知、操作实践。
教学准备:
教具:CAI课件、直尺、卷尺、绳子、树叶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故事:小鸭早锻炼。
有三只小鸭,它们是好朋友,每天早上它们都相约着一起去锻炼身体。咱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CAI)
小红鸭:直线游到对岸。
小黄鸭:沿着游泳池的边线游,中途上岸。
小黑鸭:沿着游泳池的边线游,游回到起点。
1.看完后比一比,三只鸭子在锻炼的时候路线有什么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比较后得出:像小黑鸭沿着游泳池的边线游,最后游回到起点。即游泳池一周边线的长度,称为游泳池的周长。
2.今天我们就来跟周长交个朋友。(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理解新知
1.现在你们认识周长了吗?举例说说身边事物的周长。(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
例: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桌面的周长。
注意:①学生指的时候从起点开始,最后又回到起点,中间没有间断。
②都是物体某个面的边线。(说清楚是谁的周长)
2.描一描
①学生拿出练习纸,试描物体某个面的周长。
②反馈:a金字塔:能看到两个面,要让学生说清楚到底描的是哪个面的周长。
b苹果:横截面怎么描?如果被我咬了一口,它还有周长吗?应该怎么描?
c魔方:描的面有很多,可以描整个大的,也可以描其中一块小的,还可以描其中的两块或三块连在一起的等等。
3.图形的周长
将刚才描的这些物体某个面的周长痕迹留下,隐去物体,即一些图形。
问:有什么变化?图形有周长吗?
得: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4.以树叶为例量周长
讨论:①用什么工具量:线、卷尺。
②怎么量:用线沿树叶边线围一圈,围到的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注意:a做记号,从记号开始,回到原地。
b用手指头掐住,拉直量。
两生示范量周长,其余学生注意观察并及时指出问题,并把量树叶作为一个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
5.上一题出示的图形,周长都用这个办法来量吗?
①④⑤用线和卷尺。
②③⑥用直尺量,然后相加。
6.求周长
(CAI)给出②③⑥每一条边的长度,让学生求图形的周长。
鼓励③⑥算法的多样化,为后面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打下基础。
三、实践训练,知识延伸
1.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P45第3题)
注:通过移线段的方法来进行比较。
2.比一比:用四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短?
注:通过数线段来比较。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作业:1.找一张你喜欢的树叶,用线和卷尺量出它的周长。
2.量一量,你的头围和腰围,并跟同伴说说你的方法。
教学总结: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
课本中仅仅通过描两片树叶的边线就让学生认识周长,这是不够的,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尤其在一个新的数学概念的形成阶段,需要利用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充分感知其周长,因此,教学中我创设了三只小鸭早锻炼的情境,通过对比三只小鸭早锻炼的不同路线,得出像小黑鸭一样沿着游泳池的边线绕一圈,就是游泳池的周长。接着通过让学生从身边找一些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然后拿出练习纸描一描物体某个面的边线来进一步理解周长。最后隐去实物,只留下刚描出的边线,即将实物抽象成图形,让学生理解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从实物过渡到图形,从直观过渡到抽象,进一步完善了对周长的意义理解。
通过以上活动,我发现学生对“周长”的感知比较深刻,所以好多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周长。这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使他们进入积极的观察、思考活动中,经历一种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对原来所认识的“周长”达到真正的“数学抽象”,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才能真正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中学生“体验”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