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3.4 土壤中有什么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3.4 土壤中有什么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1-07 20:4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及内容】 科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土壤中有什么》
【教材依据】本课是科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四课:《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这课要求先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利用放大镜观察,再用沉淀的方法,来探究土壤的成分。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亲历、体验科学,并通过合作探究后了解土壤的组成,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设计思想】本课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简单明了的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的教学过程:提出问题——预测猜想——实验验证——交流研讨——得出结论——拓展延伸。本课从科学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的。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探究技能的问题,这是本课的重点,是实现“科学探究”目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最重要的活动部分。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对“岩石风化及风化的结果”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学生常见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探究,了解自然中土壤的成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研究土壤,了解土壤的组成,使学生掌握记录观察试验的方法,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进行推测及猜想研究,再通过实验验证,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而是一种混合物。
【学情分析】 我校的学生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对于土壤他们司空见惯,非常熟悉,但是他们可从来没有考虑过土壤从哪里来,更不会想到土壤来源于岩石;又不知道土壤的成分。他们对土壤既熟悉又陌生。本课活动紧接着上一课的内容,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的成分,一方面寻找土壤来源于岩石的风化和生物作用的证据;另一方面是了解土壤对生命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识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知道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动植物的活体和残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知道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4.体会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②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③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④通过合作探究,体会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2.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从小养成热爱科学的好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植物残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并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后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体会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方法】:以观察探究为核心,采用设疑-----观察----实验探究——合作交流,情景教学及多媒体辅助等教学,让学生在亲历、真实的实践中学习、获得新知。
【学法指导】:以观察实验活动为方式,变课堂为生活。坚持“观察----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教学原则。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4人小组)准备:新鲜土壤一小袋、干燥土壤一小袋、一个放大镜、一个量杯、一根筷子、半杯水、一张实验记录表,一张报纸,四根牙签等。
2.(教师)演示材料 :一个量杯、一半杯水、一个放大镜、一根筷子、一张白纸,新鲜土壤一小袋、干燥土壤一小袋、一根牙签及一个一次性杯。
3.(教师)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土壤图片,谈话激趣导学。
1.复习: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2.土壤为什么会使植物茁壮成长,土壤中到底有些什么呢?
3.揭题、板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三单元的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
二、学习新知:寻找土壤的成分。
实验(一):观察新鲜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1.课件出示“实验要求”,分发实验记录表:请同学们先猜测、再用手捻、用肉眼仔细观察自己准备的新鲜土壤,把你的发现记录在表上。我们来比比谁的眼睛更敏锐,看看哪个小组合作效率最高。(“实验记录表”见附页1.)
2.小组成员交流观察新鲜土壤的收获。小组长负责做好记录。
3.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4.总结学习方法:猜---捻---察---查。
实验(二):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步骤: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2.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3.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阅读资料:(课件呈现)
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地质学家是这样对这些颗粒进行分类的:直径大于2毫米的颗粒称为沙砾(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小石子);直径小于2毫米大于1/16毫米的称之为沙;直径小于1/16毫米大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粉沙;直径小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黏土。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4.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实验(三):用沉淀法了解土壤的成分。
1.教师出示实验要求并作示范。
2.指导学生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
3、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4、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5、延伸、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课件展示。)    (1)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腐殖质、盐分)    (2)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合作探究:土壤和生命。
1、讨论。   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指导学生阅读学习。   3、自由交流: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4、小结:(1)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土壤为它们不仅提供了栖息地,还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长发育必需的养料,而生物使土壤含有丰富的腐殖质等养料,生物的活动使水分和空气更容易进入土壤,更有利于生物的生长、生活。
(2)因为土壤和生物有密切的关系,而人的衣、食、住、行又和生物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土壤为我们的生活、生产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所以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四、课堂总结。(让学生小结本节的收获后,教师用课件展示。)
五、课堂巩固练习。(填空、判断,用课件展示。其内容见附页2.及附页3.)
六、课外拓展活动 。    阅读高士其爷爷的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P65-66,加深对土壤的认识。
板书设计:
4.土壤中有什么
                  动物
             生物
      土壤的        植物
        组成        水
             非生物 空气
                  腐殖质
                  矿物
土壤的意义: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附页1.
实验报告表:
实验名称:寻找土壤的成分         
实验日期:  年  月  日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我在土壤里看到了……)
肉眼
放大镜
倒入水中
附页2.附页3.
               
【教后体会与反思】:
根据《科学》《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科学课要进行科学探究学习。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都有好处。我本着这一理念设计了此教案。把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使学生能在自己操作的实验中,增加科学兴趣,获得科学知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把实验探究这一环节分了两部分:观察和实验。首先,通过耳闻,目睹,手捏,鼻嗅等观察的方法对土壤的成分做出分析,这样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其次,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充分的时间和条件中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挫折,学生才能健康成长。本课实验部分是小组内人人参与,生生合作交流,师生互动交流,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他们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既积极投入,专注地研究,初步有了进行科学研究的专注和激情,同时,课堂活动又不显得混乱无序。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沟通、思想交流,充满了平等、真诚的氛围。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课堂教学效果很好。但也有不理想的地方:一方面是小学生在科学探究的方法、水平和质量等问题还不尽人意;另一方面是因时间的仓促,土壤材料准备不够充分。尤其是土壤的种类不全,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观察效果,观察没有得到全面的展开,以致观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以后的科学课上我一定要引领孩子还原大自然的真实,尽量把《科学》上得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