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人教版语文九下4.13.2不求甚解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加粗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藻饰zǎo ??? 狡黠xiá? ? 大而无当dàng[来源:学。科。网Z。X
B.诘难nàn ?? ?咀嚼jiǎo? ? 味同嚼蜡jué
C.滞碍chì ??? 劝诫jiè ?? ?抠字句kōu[来源:Z.xx.k.Com]
D.轻鄙bǐ? ? ? 粗糙cāo? ? 吹毛求疵cī
2.下列加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她的温声细语在耳边流淌,仿佛阳光穿透浓荫,撒下一地的色彩斑澜。
B.让我们以志向为矛、以坚韧为弓,持之以恒地捶打命运这堵厚实冰冷的墙。
C.读书可不求甚解,但不可潦草应付;可咬文嚼字,但不可吹毛求次。 ?
D.一阵暖风熏过,花儿们抖落一冬的沉闷,相互拥抱嘻闹。[来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夏天的庐山,真是我们纳凉避暑、休闲娱乐的季节。
B.从2014年9月1日起,我校将基本上完全启动课堂教学改革。
C.班主任老师围绕如何更好地开展“五小行动”,畅所欲言,广泛地交流了意见。
D.我们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坚决杜绝以牺牲环境和后人利益为代价。
4.对下列复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读书补天然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②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大而无当。
③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④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A.①并列;②因果;③转折;④递进
B.①递进;②假设;③递进;④因果
C.①并列;②假设;③转折;④因果
D.①递进;②因果;③递进;④转折
5.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世界上,芸芸众生都在为生活忙碌奔波,很少有人能“停下脚步来等等自己的灵魂”。
B. 宋濂求学的经历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学习的不求甚解和勤奋与否。[来源:学科网ZXXK]
C. 伫立海边,他不仅望洋兴叹:“多美的大好啊!浩渺阔大而又幽微蕴藉。”
D. 面对美味大餐,我们却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是物质生活过于丰富让我们无法选择,还是我们的味觉麻木了呢?
6.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B.教研讨论会上,刘老师高谈阔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C.学习文件不能只咬文嚼字,关键是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
D.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
“浅阅读”对我们增长学问、开阔眼视频讲解界无疑能起到促进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使知识向精、深、专的方向挺进。“深阅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要。
①而“深阅读”就是深度阅读,它讲究反复咀嚼、品味、思考
②但是,“浅阅读”本身存在无法克服的缺点和不足
③那么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
④如果仅限于“浅阅读”,过分热衷于“浅阅读”
⑤表现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泛泛而读
A.①②④⑤③
B.②①④③⑤
C.⑤④③①②
D.②⑤④③①
8.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谈读书》尽管论述了读书的多个方面,同时每一句话都表明一个观点,但是都由倡导读书和“用书”来统领全文,意旨较为鲜明,体现了全文的内在逻辑。
B.《不求甚解》通过人们对“不求甚解”的常见认识反弹琵琶,探求“不求甚解”的本意,进而提出自己关于读书问题的见解。
C.《谈读书》运用比喻说理。例如,以“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D.《不求甚解》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9.将下面几句话组成一段文字,顺序合理的一项是( ?)
①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在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
②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
③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
④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⑤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
A.②③⑤①④ ?
B.⑤②③①④
C.⑤①③②④
D.⑤④②③①
10.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分)
读史使人__________,读诗使人__________,数学使人__________,科学使人__________,伦理学使人__________,逻辑修辞之学使人__________: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A.聪明 ?深刻 ?精密 ?高尚 ?有道德 ?善辩
B.明智 ?灵秀 ?周密 ?深刻 ?庄重? ? 善辩
C.高尚 ?明智 ?聪慧 ?深刻 ?有修养 ?巧辩
D.深刻 ?高尚 ?聪慧 ?明智 ?有修养 ?巧辩
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1. A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B“嚼”读jué,C“滞”读zhì,D“鄙”读bǐ,答案为A。
2. B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澜”为“斓”,C“次”为“疵”,D“嘻”为“嬉”,答案为B。
3. C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句压缩句子主干可知“庐山是季节”主谓搭配不当,B句“基本上”与“完全”矛盾,D句谓语“杜绝”之后的宾语部分缺少中心语“行为”,答案为C。
4. C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1)“又”是进一层陈述,是递进复句;(2)“如……则”是假设复句;(3)“只是”是转向前句意思另一方面,是转折复句;(4)第一层关系在“所以”处,是因果复句,故答案为C。
5. A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B句“不求甚解”指读书不寻求仔细地了解内容,有贬义,不符合语境,C句“望洋兴叹”指没有办法解决问题而无谓的感叹,不符合句意,D句“味同嚼蜡”指文字内容生硬让人读来生厌,不符合句意,故选A。
6. B
解析:高谈阔论:高:高深;阔:广阔。 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是贬义词。
7. D
解析:由②引出⑤④③,由最后两句可知最后一空为①。
8. D
解析:《不求甚解》一文没有运用比喻论证。
9. C
解析:⑤句是总提句,提出“读‘死’书”的话题,分析其意。然后按句中的“求准”“求懂”“求用”三个词的排列去分析其余的句子,①③是说求“准”,②④是说“求懂”。
10. B
解析:对课文要熟悉。
课件21张PPT。不求甚解[慕联教育同步课程] 课程编号:TS1903200201R92041302DH
慕课联盟课程开发中心 www.moocun.com
丁叮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马南邨及文章背景探究文章写作特色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作者马南邨及文章背景
壹马南邨 邓拓,笔名马南邨。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背景资料 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字里,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地影响。本文就是针对有一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贰理清文章的思路“不求甚解”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1、什么是驳论文?
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整体感知,把握要点:树靶子(对方的观点)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陶渊明的读书观: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1、虚心,别骄傲自负2、不咬文嚼字,前后贯通举出作者所选的事例 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2、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3、引陆家山的话 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虚心 读活1、正面阐释陶渊明的本义。2、通过具体事例来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这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射靶子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
理解“精神实质”呢? 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结论多读 勤读自己的主张 书必须反复阅读,
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虚心,读活,多读,勤读。树靶子射靶子自己的主张驳
论
文(摆事实)(讲道理)基本结构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
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树靶子)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
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
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亮观点)理清本文论证思路做分析探究文章写作特色叁写作特色作者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使文章的观点顺理成章地树立起来。文章开头,作者开门见山,摆出要批驳的靶子,接着就“不求甚解”的出处,指出陶渊明这句话的两层含义,继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这就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进而,作者又从“会意”的角度入手,指出古人即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阐明自己的观点:读书在于会意,不要死抠一字一句,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作者又强调了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全文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在批驳对方观点的同时,一步步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1)边驳边立,条理分明。写作特色作者在文章开头直接切入一般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树起了批驳的靶子。为了驳倒一般人的观点,作者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高明,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又引用了陆象山的话,旨在阐述“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从而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如此旁征博引,谈古论今,熔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正是作者写法高妙之所在。(2)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学习小结了解作者马南邨及文章背景探究文章写作特色理清文章的思路亲爱的同学,课后请做一下习题测试,假如达到90分以上,就说明你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有关情况将记录在你的学习记录上,亲爱的同学再见!慕联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