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2山水画的意境(同步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4.14.2山水画的意境(同步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07 11:50:07

文档简介


新编人教版语文九下4.14.2山水画的意境
单项选择题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灵魂(hún)
赋予(yù)
颐和园(yí)
B.夔门(kuí)
渲染(xuàn)
暮霭(mài)
C.惆怅(zhàng)
气概(gài)?
真挚(zhì)
D.意境(jìng)?
茂盛(shèng)?
搏斗(bó)
2.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B.在青山绿水间浮光掠影,在名篇佳作中流连忘返,都能让我们领悟美的真谛。
C.失败者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他们面对困难时总是千方百计地找借口,而不是找方法。
D.对于这场比赛,主教练里皮虽然说不上是胸有成竹,但是起码可以算得上是心中有数。
3.依次填入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真、善、美这三个词常常是相提并论的。仔细寻思后不难发现,自然的根本性质是真,人生的根本意义为善,艺术的根本价值在于美。如此看来,真、善、美之间似乎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在审美的意义上,自然于潜移默化中感发和(? ?)着人的情性与思绪,也安顿和抚慰着人的心灵;人则通过审美的思维方式达到情景交融、物我统一的和谐境界。可以说,一片自然山水就是一个人诗意栖居的心灵寓所与精神家园。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道(? ?)的风景,具有审美价值,而且整个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 ?)人的生存境况/,并努力成就自由完美的人生,使人生得以丰富地展开。?
A.涤荡 独到 观照   
B.激荡 独特 观照
C.涤荡 独特 关照
D.激荡 独到 关照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优秀的诗人和画家都很明确写景就是为了写情这一关键,因此,创作时着力夸张渲染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太追求描摹景物的真实度。
B/.无论写诗还是作画,要创作出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作品,不能仅靠长期观察来反映现实,还应该站到高于现实的层面。
C.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没有意境,画画时力量无处使,没有意匠,意境就会落空。因此,二者不可偏废。
D.齐白石画画很讲究手段,杜甫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表现方法、手段对艺术家创造出感人至深的作品至关重要。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山水画意境”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B.消费者在购买文具用品时,要尽量选择无异味的橡皮擦、无刺鼻气味的涂改液和学习用品。
C.居里夫人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D.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校园安保,防止校园安全事故不再
发生。
6.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来到孔子的故乡——曲阜,游客都要游览“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体验传统文化。
B.“春雨惊春清谷天”,点出了春天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的节气。
C.对联——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通常用毛笔竖着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D.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判断题
7.“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这句话以问句开头,①点明了下文谈论的问题;②引起读者注意,引发读者思考。
8.“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这句话运用反问句,突出强调对客观事物熟悉,才是画好画的条件,语气肯定,不容置疑。
9.“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这句话是可以删去
综合题
①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②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③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④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⑤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来源
10.以下论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情感,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齐白石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他的笔下活起来,可见,画家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感悟越是深刻,画出的画越是传神。
C.山水画画家不仅注重表现“光”,而且注重准确表现景物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木然地画画,客观景物就会成了标本。
D.山水画创作中,画家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愿望越是强烈,对所描绘的景物的思想感情越是真挚、朴实,意境也就越是鲜明。
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1. D
解析:A项,“予”应读“yǔ”;B项,“霭”应读“ǎi”;C项,“怅”应读“chàng”。
2. B
解析:B项,“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与句子中“领悟美的真谛”相矛盾。
3. B
解析:“涤荡”的意思是洗涤,清除;“激荡”的意思是冲击,使动荡。根据宾语“人的情性与思绪”,便知选“激荡”。“独到”的意思是与众不同(多指好的);“独特”的意思是独有的,特别的。根据修饰的中心词“风景”,便知强调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特别的风景,所以选“独特”。“观照”,仔细观察,审视;“关照”,关心照顾,照应。根据修饰的对象“人的生存境况”,便知选“观照”。
4. A
解析:A项,“创作时着力夸张渲染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太追求描摹景物的真实度”的表述有误。
5. A
解析:B.“和”改为“等”??C.“的榜样”删去???D.把“不再”删去
6. B
解析:把“清明”后面的顿号去掉
判断题
7. R
提出问题,引出下文。
8. F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这句话运用否定句,突出强调对客观事物熟悉,才是画好画的条件,语气肯定,不容置疑。
9. F
不能。因为这一句从反面进行论证,说明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对于画家创造意境的重要性,是对上文的补充,使论证更全面。
10. C
解析:C项,山水画画家并不注重表现“光”。
课件15张PPT。[慕联教育同步课程] 课程编号:TS1903220201R92041402DH
慕课联盟课程开发中心 www.moocun.com
丁叮 山水画的意境学习目标分析文章重点内容壹贰学习文章论证方法分析文章重点内容壹1.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简要概括。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内容说说“意境”与“意匠”二者之间的关系。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感情。
而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是空。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4.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贰学习文章论证方法作者在谈论山水画的意境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试举例分析其作用。 ⑴第3、4段:列举《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说明诗歌的意境是怎样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去的。列举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1、举例论证:⑵第6段:作者以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具体论证“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⑶第7段:作者举毛泽东《沁园春》的例子,说明只要有了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才能写出高于现实的诗词,从而说明作画与写诗一样要高于现实的道理,用作诗词来谈作画,是化抽象的道理为生动形象的例子,便于读者接受。1、举例论证: ⑷第8段:通过列举画松树和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的例子,论述了山水画的意境是靠长期观察,从中获得对这一对象的独特的认知和思想感情,然后经过创造意境而获得灵秀的山水画。 第8段:作者引用四川人的话“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有力地论证“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的观点,进而论述了画作要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创造出鲜明意境,增强说服力。2、道理论证: 第10段:作者引用杜甫的名句,有力地论证“要苦心经营意匠”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第8段:作者以画松树为例,把五代画家荆浩长期观察画松“始得其真”的事例,与一位出外写生的作者短暂观察画松浮光掠影的事例作对比,突出强调了只有重视长期观察才能深刻认识对象,创造出鲜明的意境,增强了说服力。3、对比论证:主题思想归纳本文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述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并且论述了获得意境的途径是深刻认识对象,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重点内容一二探究文章写作特色学习小结亲爱的同学,课后请做一下习题测试,假如达到90分以上,就说明你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有关情况将记录在你的学习记录上,亲爱的同学再见!慕联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