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3)1.2《区域发展阶段》说课稿
宝鸡铁一中 滕淑霞
《区域发展阶段》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必修3》第一单元第二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
一、 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主要阐述区域发展理论。选用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为案例进行分析,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区域的含义、区域的产业结构等已掌握,了解了一些区域的特征。但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加以引导。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区域发展演化规律
2、教学难点:区域发展演化规律
3、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规定是: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这条标准是要使学生通过对实例分析,认识区域自身的发展规律,要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随着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等发展,不断探寻本区的经济增长点。
二. 三维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案例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地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的发展,不断地探求本区域的新的增长点。
3.通过分析图1—1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三. 教学方法和手段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取案例分析法和探究归纳法。本课的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例如,区域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规律,而课本有许多关于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案例资料,所以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来指导学生分析资料中的地理信息,调动学生探究讨论,自主学习,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区域发展演化的规律。这也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和理念。
2、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方位的刺激。以便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四.学法指导
1、让学生学会分析案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文字简洁,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案例,将抽象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2、学会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不同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