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07 23:1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班别: 姓名: 评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1.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的是( )
A.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B.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C.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用图示法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下面空白方框内应填写( )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鸦片战争
3.鲁迅回顾历史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鞭,使中国开始认识到要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于是开始了( )
A.编写《海国图志》 B.洋务运动
C.虎门销烟 D.太平天国运动
4.19世纪以来,中国近代工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夹缝中萌发。关于下列企业的相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

A.皆由洋务派官员创办 B.都一定程度上抵制外来侵略
C.均体现轻工业的发展 D.都在“自强”的口号下兴办
5.“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的运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揭示了洋务运动的本质目的
B.剖析了洋务运动发起的原因
C.阐释了“以夷治夷”的思想
D.评价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6.洋务运动时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思想的是( )
A.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创办京师同文馆 D.创办轮船招商局
7.中央电视台曾播出的系列纪录片《幼童》中,追述了清政府派出的詹天佑等一批留学生的求学生活。他们出洋留学是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洋务运动时期
C.维新变法运动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8.李鸿章在生命的最后时光感叹:“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洋务运动漏洞百出
B.洋务运动劳而无功
C.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9. 1887年,黄遵宪花了十二年时间写成了《日本国志》,但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若干年后,总理衙门章京袁昶痛心地对黄遵宪说:“你的书如果早一点让大家看到,价值可以抵得2亿两银子。”他说这番话最可能是在什么历史事件之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
10.“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要再现邓世昌率领中国海军将士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选择的素材是( )
A.镇江保卫战 B.平壤战役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11.小明在翻阅历史书籍时,看到下列这样一组图片。第一张图上的人是谁?发生在什么战役中( )

A.林则徐鸦片战争 B.关天培虎门战役
C.李秀成青浦大捷 D.邓世昌黄海战役
12.这项特权使得“帝国主义可以在中国从事生产,因而避免了关税,并降低了运输费用。与那些萌芽中的中国工商业者相比,外国投资者和开发商拥有大量资金、工艺技术和特权地位”。列强的“这项特权”来自( )
A.《马关条约》 B.《北京条约》 C.《南京条约》 D.《天津条约》
13.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14.一位亲历甲午战争的洋人海员说:“(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这一材料可用来说明清朝( )
A.舰船数量的劣势 B.洋务运动的贡献
C.甲午战败的原因 D.维新变法的成效
15.下图为张自强同学在学习《马关条约的影响》时所做的课堂笔记,但笔记内容不够完整,请你帮他对该内容做进一步的完善( )

A.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开始遭到破坏
B.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6. 图片能反映历史。1898年,北京城各茶馆里的人都对下图中的人物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议论是( )
A.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
B.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C.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
D.他是没有地方可逃
17. 在中国被日本打败举国同仇敌忾之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冒着千夫所指、身败名裂的风险,冷静地提醒人们要看到敌人的长处,进而提出向仇敌学习。他们的意图是( )
A.吸取经验进行革命 B.仿效日本变法强国
C.维新变法推翻淸朝 D.学习西方抵御侵略
18.“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这里的“变革求新”是指( )
A.禁烟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国民革命运动
19.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 )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
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20.《吴玉章回忆录》中说道:“当我读到康、梁(特别是梁启超)的痛快淋漓的议论以后,我很快就成了他们的信徒,一心要做变法维新的志士,对于习八股、考功名,便没有多大的兴趣了。”这说明了( )
A.科举制已走到了尽头
B.维新思想已宣传到民众中
C.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21.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维新变法运动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了质的飞跃。与洋务运动相比,这个“质的飞跃”体现在戊戌变法是为了( )
A.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 B.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C.抵抗侵略、救亡图存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2.对于维新变法的历史作用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针对“成功之处”四位同学展开了讨论,下面哪位同学的说法最符合题意( )

23.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在经济、政治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 )
A.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和戊戌变法
C.洋务运动和鸦片战争
D.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24.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使欧美列强感叹中国人“含有无限蓬勃生气”,并认为“世界所有国家中,中国最不宜瓜分”的反帝爱国运动是( )
A.三元里抗英 B.太平天国运动 C.公车上书 D.义和团运动
25.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中国人含有无限蓬勃的生气和好斗精神,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和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之1/4,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时任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也有类似看法。上述材料不能说明( )
A.义和团运动使列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B.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C.列强已经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
D.列强需要扶植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
26.太后、皇帝和待从“穿着普通人的粗布衣服,以免被官员认出,惶惶然向西逃亡。在长途的艰难流亡之后,10月23日,朝廷在西安重建起来”。这一情形出现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27.正当人们欢欣鼓舞地迎接20世纪到来之际,中国人却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收到了一份“西方人送来的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这份“礼物”指的是( )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8.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绘制一些简单的图示,可以使我们对历史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与发展有更直观的了解。对下列图示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过程
B.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C.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D.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发展历程
29.李明同学查阅史料时发现某条约正文下面有十九个附件,下面是其中的部分附件名。据此可知,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0.如图是20世纪著名漫画家何剑士的漫画《小磨香油》,漫画反映了(  )

A.清朝顽固派拒绝接受西方新技术
B.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中华民国政府遭到反动势力攻击
D.北洋军阀政府榨取老百姓的血汗
二、材料分析题。31题12分32题13分,共25分。
31.材料一 1894年之际,洋务军事工业雇用工人约10800人;洋务民用工业雇用个人约8000人;洋务矿业雇用工人约20000人,总计约为39000人……1843年至1893年,中国城镇人口由2072万增加到2351万,城市人口比重由5.1%提高至6%。近代城市的数目在增加。河北的唐山,河南的焦作,湖北的大冶,江西的萍乡,台湾的基隆等地,正是洋务派在那里采新法开矿,才发展为近代城市。
材料二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业税收入 其它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 ?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城市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这与哪一运动有关?(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财政收入结构有什么变化?说明这一变化与上述运动之间的关系?(4分)


(3)请举出一个这场运动中所创办的民用企业,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场运动的认识。(4分)


32.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全球通史》
材料二 慈禧对列强保留她的统治地位感激涕零,欣然回电李鸿章:“……所有十二条大纲,立即照允”,并表示要“尽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材料三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末,是中国清代的鼎盛时期,史称“康乾盛世”。而这个时候,欧洲各国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而中国统治者对此却茫然无知,仍沉迷于盲目自大之中,后来,中国落后了。
——温家宝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3分)


(2)材料一中所说中国人民“反入侵”的斗争有哪些?请举出两例来。(4分)


(3)材料二中让慈禧对列强“感激涕零”并欣然同意签署的条约是哪个?(2分)这个条约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中国一步步落后的原因。(1分)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1分)
参考答案
1-5:DABBA 6-10:DBDCC 11-15:DADCC 16-20:BBCBC 21-25:BBDDD 26-30:DDCDB
31.(1)城镇人口、城市数量增加。(1分)洋务运动。(1分)
(2)农业税收减少,工商业税收(工商杂税收入及其它收入)增加;工商业税收所占比重超过农业税收。(2分,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答案必须体现农业税收和工商业税收的比较。)洋务运动促进了当时工商业的发展。(1分)
(3)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开平矿务局等。(1分,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答出其它义务民用企业也可。)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城市化;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发展。(1分,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言之成理也可。)
32.(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3分)
(2)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4分)
(3)《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4分)
(4)政治腐败,经济落后,闭关锁国,列强侵略。启示:落后就要挨打。(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