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09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9-09-15 07:59:00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09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
        地 理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 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图1为“我国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图”,其中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这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图2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1一3题。
1.下列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A.昆仑站  B.中山站  C.长城站  D.南极点
2.昆仑站建成时,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图2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3.近百年来,南极地区冰川消融速度有加快趋势,其原因主要是
A.气候变暖 B.酸雨危害 C.风速加大 D.降水变化
图3为“某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某日14:00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图3中气温最高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5.图4中反映城郊间热力环流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图5为“某地天气系统和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6-8题。
6.关于乙地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冷锋影响,气温将降低
B.受暖锋影响,气温将升高
C.受冷锋影响,气压将降低
D.受暖锋影响,气压将升高
7.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地区地质构造为褶皱   B.乙地背斜成山
C.丙地向斜成谷        D.丙、丁之间有断层
8.受侵蚀作用影响最强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图6为“太平洋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9-11题。
9.中低纬海区的洋流
A.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B.大洋西岸有暖流分布
C.寒流自北向南流   D.暖流自南向北流
10.由寒暖流交汇形成的著名渔场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1.日本暖流对我国台湾东部沿海的影响是
A.减缓北上海轮航速  B.缩小海水污染范围
C.降低气温      D.增加降水量
图7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14题。
12.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加剧  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  ③沙尘暴频发  ④洪涝灾害增多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3.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上升  B.植被遭毁  C.气候恶化  D.围湖造田
14.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2008年入冬后,华北、黄淮等地旱情发展迅速。图8为“我国今春某日早情分布示意图”,图9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5-18题。
15.位于特旱区的城市有
A.广州、南宁   B.呼和浩特、沈阳   C.太原、石家庄   D.兰州、西安
16.造成我国北方早灾的主要原因是图9中的
A.①偏少   B.②偏多   C.③偏少   D.④偏多
17.下列受早灾影响最大的部门是
A.农业   B.工业   C.交通运输业   D.商业
18.若要实时获取我国旱灾分布范围的信息,应选用
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   C.遥感   D.数字地球
图10为“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图中分别反映了两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读图完成19-20题。
19.甲国最有可能是当今的
A.美国   B.印度   C.日本   D.英国
20.甲、乙两国相比
A.甲国人口出生率低     B.乙国劳动力资源丰富
C.甲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乙国人口平均寿命短
图11为“四国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21-22题。
21.本世纪以来,城市化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分别是
A.甲、丁   B.乙、丁   C.乙、丙   D.甲、丙
22.最早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图12为“美国本土小麦区和玉米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3-24题。
23.有关图示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劳动力充足,精耕细作
B.多种经营,市场适应性强
C.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
D.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24.与②小麦区相比,①小麦区农业生产的主要不利因素是
A.地形   B.热量   C.科技   D.市场
下表为“我国南部沿海某城市人口增长统计资料”。读表完成25-26题。
25.引起该城市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资源  B.资源、政策  C.政策、经济  D.气候、经济
26.20世纪80年代,该市大力发展电子装配业。该工业属于
A.动力指向型  B.原料指向型  C.劳动力指向型  D.技术指向型
图13为“某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27-28题。
27.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   B.矿产开发和人口数量的变化
C.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的变化   D.地表形态和河流径流的变化
28.2008年该城镇产业布局中,不合理的是
A.自来水厂   B.大型服装批发市场
C.造纸厂    D.大型超市
能源利用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据此完成29-30题。
29.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使用能源的
A.数量增多,种类减少   B.数量减少,种类增多
C.数量和种类都减少    D.数量和种类都增多
30.世界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紧张,我们应尽量
①使用太阳能热水器②使用私家车出行③选用节能灯具④调低夏季空调设定温度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部分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1.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可能引起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32.地球内部由外到内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33.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34.当前,影响交通线路布局的首要因素是地形。
35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广。
36.区域的开放程度越高,区域内部的自然条件差异越大。
37.流域开发与整治就是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来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
38.“西气东输”工程有利于促进江苏的社会经济发展。
39.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自然环境脆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40.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综合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本部分4大题,共30分)。
41.图14为“太阳系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6分)
(1)甲、乙、丙、丁中,表示地球公转轨道的是 ▲ 。此时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其公
转速度较 ▲ (快、
慢)。
(2)太阳辐射为地球上的生物繁衍生长提供了 ▲   
(3)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上有利于生命存在的条件主要有哪些?  ▲  
42.图15为“世界部分地区及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6分)
(1)依据图示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位置,可以判断北半球处于 ▲ 季。
(2) N地受 ▲ 气压带控制,降水较 ▲ (多、少)。
(3)M地盛行 ▲ 风,气候特征是
▲ 。该地区季风气候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43.图16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8分)
(1)从城市功能区看,甲处最有可能形成 ▲ 区。
(2)下列最能够反映从A到B一线地租变化情况的是 ▲ 。
(3)该城市周边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了乳牛业、果林业和谷物农业。请将①、②、③地适宜发
展的农业类型及其理由填入下表相应的空格内。
44.京津唐地区是我国北方综合性工业基地,这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云集。图17为“京津唐 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京津唐地区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主要有 ▲ 、 ▲ 、 ▲ 、 ▲ 等。
(2)滨海新区和曹妃甸工业区承接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对大城市产业结构和环境的积极意
义分别是 ▲ 、 ▲ 
(3)新建工业区的工业集聚有利于企业共用 ▲ ,相互协作和技术创新,降低 ▲ ,集 中处理废弃物等。
(4)水资源短缺问题是制约京津唐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请从开源、节流两
个方面提出解决该地9下业用水紧张的主要措施。
开源:  ▲  ;
  节流:  ▲  。
2009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
地理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C
D
A
A
D
B
A
B
B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D
B
B
C
C
A
C
B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A
D
B
C
C
A
C
D
D
二、判断题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三、综合题
41、(1)丙 快
(2)能量
(3)适宜的温度 液态水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42、(1)夏
(2)副热带高(或者副高) 少
(3)东南(季) 高温多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43、(1)商业
(2)b
(3)①果林业 坡度大、土地租金低
②乳牛业 靠近公路,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③谷物农业 地形平坦开阔、土地租金低
44、(1)原料丰富、燃料充足、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发达、政策优惠等
(2)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或促进产业升级) 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
(3)基础设施 成本
(4)开源: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海水淡化等
节流:节约用水、发展科技,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工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