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汽化和液化
第1课时 汽化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汽化吸热。
2.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知道蒸发致冷。
3.探究液体沸腾的特点和规律。
重点:沸腾特点及条件。
难点:沸腾特点及条件。
情景导入 引思导学
如图所示,湿衣服放在太阳底下晒,摊开,在有风处容易干。
猜想一下,湿衣服干得快与哪些因素有关?(至少提一点)
自主探究 梳理新知
自主阅读教材P58~60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
2.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3.沸腾时需要吸热,且达到一定的温度,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4.水在沸腾的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5.液体沸腾的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6.下面是小滨同学“探究水的沸腾”实验的过程:
(1)安装实验器材时,小滨应按照自下而上(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安装好器材开始实验后,小滨的操作如图所示,请指出小滨的错误之处:读数时示数未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下表是实验过程中不同时刻的温度记录,小滨由于粗心大意记错了一个实验数据,你认为错误的数据是95℃,你这样判断的理论依据是水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时间/min
……
8
9
10
11
12
13
14
……
温度/℃
……
96
97
98
98
95
98
98
……
(4)改正数据后,小滨根据实验数据判定该地水的沸点为98℃,可能的原因是当地的大气压小于(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
(5)小滨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未停止沸腾,试分析其原因:烧杯温度和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可以继续吸热(合理即可)。
知识链接:
因为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故液体在沸腾的同时也发生着蒸发现象。
易错易混:
1.蒸发既能从液体内部吸热,也能从外部吸热,而沸腾只能从外部吸热。
2.沸点跟火力的大小和加热时间无关。
3.夏天吹风扇感到凉爽,并不是降低了温度,而是蒸发吸热。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自主阅读教材P60~61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7.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空气流速,蒸发要吸热。
8.如图,甲、乙、丙三幅图都是加快蒸发的实例。其中乙图表示的主要是通过加快液体表面的气体流动来加快蒸发;甲图表示的是通过提高液体温度来加快蒸发;丙图表示的是通过增大液体表面积来加快蒸发。
9.如图所示,夏天扇扇子或吹电扇使人感到凉快,这是因为( B )
A.扇扇子或吹电风扇使空气中的温度降低
B.扇扇子或吹电风扇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有降温作用
C.扇扇子或吹电风扇带走了周围的热量
D.扇扇子或吹电风扇使人体血液流动
10.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而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B.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C.蒸发是放热过程,而沸腾是吸热过程
D.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
合作研讨 生成能力
1.对学:
分享独学1—10题:(1)对子之间相互检查自学成果,用红笔评定等级。
(2)对子之间针对自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2.群学:
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2)针对组内不能解答的问题,寻找老师或邻组支援,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当堂检测 自主评价
见学生用书。
盘点课堂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液化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液化和液化放热。
2.会解释生活中的液化现象。
重点:液化概念和液化放热。
难点:解释生活中的液化现象。
情景导入 引思导学
刘娟同学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妈妈做家务,她在一次消灭房间里的蚊子时,用的是如右图所示的气雾杀虫剂。刘娟同学用这种杀虫剂喷洒了一会后,手明显感觉到盛杀虫剂的金属罐变凉了,她摇了摇金属罐,明显感觉到罐里有液体,她又通过阅读说明书得知这种杀虫剂是用一种极易挥发的化学原料和药物配制而成的。你能说说金属罐变凉的原因吗?
自主探究 梳理新知
自主阅读教材P61~62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2.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如下图所示),是在常温下使用压缩体积方法使其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罐中的。
,(第2题图)) ,(第3题图))
3.按图所示的情景去实验,你就可以在室内进行人工造雨了,这说明了水蒸气可通过降低温度液化成水。
4.如图所示,揭开盛有热茶的杯盖,会看到水面有白气冒出,并且杯盖内表面布满了小水珠。它们都是由水蒸气(选填“空气”或“水蒸气”)遇冷液化(选填“汽化”或“液化”)而成的。
,(第4题图)) ,(第5题图))
5.一支大的注射器的小孔用橡皮帽堵住,里面装有乙醚蒸气,如图所示,现在推动活塞,压缩乙醚蒸气的体积,当乙醚蒸气被压缩到一定程度时,会看见注射器中出现了液态乙醚,这表明用压缩体积的办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方法指导:解释或判断生活中的汽化或液化现象,关键要抓住其热量的变化。汽化吸热的结果是使液体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液化放热的结果是使周围物体的温度上升。
易错易混:
1.“白气”不是气体,而是由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千万不能认为是空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2.冬天,窗玻璃变模糊,水珠在室内的表面,而夏天,室内开冷气窗玻璃变模糊,水珠在室外的表面。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自主阅读教材P61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6.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液化现象,放出很多热量,使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将手蘸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水汽化吸热,使手不会被烫伤。
7.若不小心被100℃的水蒸气烫伤,会比被等量的100℃的开水烫伤得厉害,这是因为水蒸气液化(填物态变化名称)成100℃水的过程中,要放出(选填“放出”或“吸收”)大量的热。
8.电冰箱是利用了叫环戊烷的物质作为“搬运工”,把冰箱冷冻室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面,环戊烷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工作时电动压缩机使环戊烷蒸气压缩并把它压入冰箱外的冷凝器管里,在这里蒸气变成液体并放热,冷凝器的液态环戊烷,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冷冻室的管子里,并迅速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下降。
9.火热的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啤酒瓶放置一会儿,发现瓶外壁“冒汗”,原因是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啤酒瓶较冷,啤酒瓶周围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啤酒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滴,从外面看就像是“冒汗”了。
合作研讨 生成能力
1.对学:
分享独学1—9题:(1)对子之间相互检查自学成果,用红笔评定等级。
(2)对子之间针对自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2.群学:
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2)针对组内不能解答的问题,寻找老师或邻组支援,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当堂检测 自主评价
见学生用书。
盘点课堂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