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的概念。
2.理解平均速度是用来粗略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的。
3.会运用v=计算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重点:平均速度的计算。
难点:设计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课堂导学)
学习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并划记关键词句,明确学习的重难点。,2.针对情景导入的问题,进行大胆猜想。
重难点解读:,1.测平均速度;,原理:v=f(s,t),器材:刻度尺、停表,2.为了便于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斜面较长。,3.实验方法:间接测量法。
归纳总结:测平均速度的关键点: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f(s,t)。实验中,应尽量让物体运动较长的路程和时间,这样测量会更准确。实验中,测出的应是对应的路程和时间。)
情景导入 引思导学
当今社会,交通发展日新月异,一条条高速公路贯穿祖国的大江南北,构成祖国的条条动脉。然而,虽然交通发展得很快,但是交通事故也随之多了起来,车辆超速就是其中一个主要元凶。为了减少交通事故,每一条公路上都设有限速标志,同时交通部门还设置了雷达测速区,来测定汽车的行驶速度,通过对超速车辆的处罚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国庆长假期间,小明一家驾车外出旅游时,小明就看见了交警手拿一支雷达测速枪,对着行驶的汽车一下就测出了汽车的速度,小明想如果没有这么先进的测速工具,还有什么办法能测出汽车的速度呢?
自主探究 梳理新知
自主阅读教材P23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利用如图所示中的器材测量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一般需要测定它的路程和时间,然后利用公式v=计算出小车的速度,这是一种间接(选填“直接”或“间接”)的测量方法。
2.请结合教材中演示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钟、秒表等)测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是:v=;
(3)要完成本次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
(4)需要用刻度尺去测路程,用停表(或秒表)等去测时间;
易错易混:
1.要测小车在斜面下半段的运动速度,不能让小车从斜面的中间位置释放下滑进行测量。
2.平均速度有区间性,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不同。
3.测路程,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方法指导:遇到利用声波测距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给出或测量的时间是声波来回的总时间还是声波一去或一回的时间,给出的距离是声波通过的总距离还是声波发射点到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5)实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时把小车放在斜面的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当小车自顶端A出发开始计时,分别滑至中点B和斜面底端C时依次停止计时,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
小车由A至B
小车由B至C
小车由A到C
路程s/m
0.45
0.45
0.9
时间t/s
①3
2
②5
平均速度v/(m·s-1)
③0.15
④0.225
⑤0.18
(6)分析表中数据,小车在全程不是(选填“是”或“不是”)匀速直线运动。理由是小车前段路程运动慢,后段路程运动快。
3.“频闪照相”常用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所示是某小球运动时每隔0.1s的频闪照片,A、B、C是小球运动过程中连续三个位置,由图可知小球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通过的路程是3.84cm,此过程中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是19.2cm/s。
自主阅读教材P24的“科学世界”,独立思考并完成:
4.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它有哪些性质?
答: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它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容易被反射。
5.如图所示为广州打捞局的打捞船到达南澳海域,对“南海一号”明代商船进行打捞的情景。打捞之前,工作人员利用超声波探测海底的深度,若海底的深度为30m,则从发射超声波到接收超声波所用的时间是0.04s。(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为1500m/s)
合作研讨 生成能力
1.对学:
分享独学1—5题:(1)对子之间相互检查自学成果,用红笔评定等级。
(2)对子之间针对自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2.群学:
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2)针对组内不能解答的问题,寻找老师或邻组支援,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当堂检测 自主评价
见学生用书。
盘点课堂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