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
1.知道超声波与次声波的概念。
2.理解决定声音三个特性的因素。
3.会运用声音的特性解释生活当中简单的声现象。
重点:声音的特性。
难点:会用声音的特性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情景导入 引思导学
奥地利医生沃思勃鲁格小时候经常看到开客栈的父亲轻叩啤酒桶,以便了解桶内究竟有多少酒。后来,沃思勃鲁格成了奥地利皇后的御医,他想,人类胸腔的形状有点像酒桶,假如你轻轻叩击,应该可以根据声音判断肺部哪里有积水。从此医生就用这个办法给病人诊病。(如下图所示)
敲击装水和不装水的两个玻璃杯,它们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试一试。
自主探究 梳理新知
自主阅读教材P32~33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声音的粗细)程度,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发声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声音的音调就高,听起来声音尖细;发声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低,听起来声音低沉。
2.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单位是赫兹,符号为Hz。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到20000Hz,高于这个范围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这个范围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3.(1)实验1:如图所示,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当慢划时,可以听到纸片的“嚓嚓”声;当快划时,纸片会发出较尖的声音。这表明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实验2图))
(2)实验2: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第一次先让一端伸出桌边短一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第二次将一端伸出桌边长一些,再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声音的音调(选填“响度”或“音调”)不同,第一次钢尺振动得快,此实验说明音调与物体频率有关(或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易错易混:
1.声音的响度大,音调不一定高;声音的音调高,响度不一定大,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2.日常用语中,“低”不一定指音调,如“低声细语”中的“低”指响度。
通过示波器显示出声音的波形,判定声音的特征:若波形不同,则声音的音色不同;若在相同条件下,波长(两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越短,则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若波的振幅越大,则声音的响度越大。
归纳总结:
1.所用乐器的物理原理都一样:通过振动而发声。
2.打击乐器:靠受击打部分振动而发声;弦乐器:靠弦的振动而发声;管乐器:靠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自主阅读教材P34~3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4.如图所示,用不同的力度去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和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可以看到:同一音叉,用力敲击,音叉的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第4题图)) ,(第5题图))
5.如图所示,当用较大的力敲鼓时,鼓面上塑料泡沫的振幅大,这说明声音的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
6.让你同桌站在操场中央,大声的说话,你从距离他较远的地方向他走去,你可以发现听到的声音响度越来越大(或更大),这说明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7.声音的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发声体的振幅越大,产生的声音的响度越大。
自主阅读教材P3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8.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
9.如图所示,小白兔能分辨出门外不是自己的外婆,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
10.小组活动:让小组中一个同学蒙住双眼,找出几个组员喊蒙住眼睛的同学的名字,让他“听音辨人”;由此可见,听音辨人依据的是不同的人音色不同,这是因为发声体不同。
合作研讨 生成能力
1.对学:
分享独学1—10题:(1)对子之间相互检查自学成果,用红笔评定等级。
(2)对子之间针对自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2.群学:
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2)针对组内不能解答的问题,寻找老师或邻组支援,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当堂检测 自主评价
见学生用书。
盘点课堂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