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熔化和凝固
【学习目标】
1.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
2.知道物质熔化、凝固时的规律。
3.知道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4.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熔化、凝固的规律。
难点:应用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解决生活和自然界中的问题。
情景导入 引思导学
在我国北方及南方的贵州、湖南的湘西山区,冬天里可以看到一种奇怪的雨,天上掉下来的明明是雨滴,可在地上却看不到雨的痕迹,见到的到处都是冰,这种滴雨成冰的雨称为“冻雨”。这种雨掉在树枝上、电线上会迅速结成一层晶莹透明的冰层,逐渐挂下来形成一条条冰柱。雨滴落在树上所成的冰称为“雨凇”。初冬时节发生冻雨或雨凇现象时,大地到处都是晶莹剔透的,景色十分诱人。置身于纯洁透明的大自然里,让人无限遐想。那么你知道“冻雨”和“雨凇”是如何形成的吗?
自主探究 梳理新知
自主阅读教材P53~5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我们发现大多数物质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而我们把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2.实验:探究海波和蜡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温度可能不断升高
【设计实验】
(1)实验器材准备:(参照右图)铁架台、酒精灯、烧杯、试管、温度计、石棉网、计时器,适量的石蜡和海波、水、火柴;
(2)仪器安装:
①注意温度计的使用,调节铁圈高度,使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②为什么采用水浴法加热:a.让固体均匀受热;b.温度变化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分析论证】
(3)根据实验收集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可绘出海波和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
(4)给海波加热,初开始海波的温度不断上升,当温度上升到48℃时,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海波的温度却保持48℃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给石蜡加热,在整个过程中石蜡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
归纳总结:物体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温度不变,直到晶体熔化完毕温度才会继续升高。
方法指导:判断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图象的关键点:晶体的熔化(凝固)图象到晶体熔点(凝固点)时有一条水平的直线,而非晶体则没有,图象温度会一直上升 (下降)。
易错易混:
1.“熔化”不能写成“溶化”或“融化”。
2.晶体在温度到达熔点时所处的状态有三种可能: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
3.晶体熔化时间是从开始熔化到全部熔化完所用时间,不是加热时间。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自主阅读教材P55~56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3.固态物质分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它们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4.晶体在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凝固时放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升高,同一晶体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自主阅读教材P56~5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5.夏天,我们喝冷饮,往往在饮料中加少量冰块,而不直接加冷水的原因是:冰块温度更低且冰块熔化成水过程吸热,使饮料温度下降得更多。
6.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成水的过程中会吸热,使气温降低。
7.超市里正在出售的海鲜周围要辅一层碎冰块,这是因为冰熔化时要吸热,但温度不变(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所以能起到保鲜的作用。
8.冬季,菜农贮菜时,常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如图甲),这利用了水凝固成冰放热。高烧的病人常用冰袋降温(如图乙),这利用了冰熔化吸热。
合作研讨 生成能力
1.对学:
分享独学1—8题:(1)对子之间相互检查自学成果,用红笔评定等级。
(2)对子之间针对自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2.群学:
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2)针对组内不能解答的问题,寻找老师或邻组支援,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当堂检测 自主评价
见学生用书。
盘点课堂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