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升华和凝华 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4 升华和凝华 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11-07 11:3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学习目标】
1.知道升华的概念以及升华吸热。
2.知道凝华的概念以及凝华放热。
3.会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重点:升华、凝华的概念。
难点:会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情景导入 引思导学
吉林雾凇、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和长江三峡同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每当雾凇来临,吉林市松花江岸十里长堤“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柳树结银花,松树绽银菊,把人们带进如诗如画的仙境。它美丽皎洁,晶莹闪烁,像盎然怒放的花儿;它在凛冽寒流席卷大地、万物失去生机之时,像高山上的雪莲,凌霜傲雪,在寒冬时盛开,韵味浓郁,成为北国风光之最。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谜底吧!
自主探究 梳理新知

自主阅读教材P64~6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物质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叫做凝华。
2.如图所示,把少量的碘放入烧瓶,瓶口加盖玻璃片,然后微微加热,瓶内出现紫色气体,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没有(选填“有”或 “没有”)出现液态的碘,这是碘的升华现象;停止加热,一会儿玻璃上出现碘颗粒(或固态碘),说明冷却时碘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这种过程叫做凝华。
3.取一些“樟脑丸”,放在容易观察的地方。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的现象是“樟脑丸”变小了,在放置“樟脑丸”位置附近有(选填“有”或“没有”)气味。
4.2017年1月5日,第33届“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开幕,“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世界四大冰雪节之一,当低温持续在0℃以下时,雪雕作品(如图所示)一天天地减小,这是一种升华(填物态变化)现象。
,(第4题图))      ,(第5题图))
5.材料1 刚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的冻肉,用菜刀切开后,一会儿就看到切开的表面好像撒上了一层“白粉”。
材料2 用久的灯泡会变黑,如图所示。
思考:(1)材料1中的“白粉”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2)材料2中灯泡上的黑色粉末是钨丝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
归纳总结:水的三态之间的转化及吸、放热情况:
易错易混:
1.凝华不是凝固。
2.雾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自主阅读教材P64~6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6.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它是将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压缩、冷却而成的,温度可达-78.5℃,如果将它放在空气中,会长出如图所示的冰状“胡须”。其形成的原因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发生升华现象时,吸收了周围空气中的热量,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热量被吸收后,就发生了凝华现象。

自主阅读教材P65~66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7.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熔化成了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落回海洋、陆地。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水的物态变化形成了海洋、陆地、大气间的水循环。
合作研讨 生成能力
1.对学:
分享独学1—7题:(1)对子之间相互检查自学成果,用红笔评定等级。
(2)对子之间针对自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2.群学:
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2)针对组内不能解答的问题,寻找老师或邻组支援,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当堂检测 自主评价
见学生用书。
盘点课堂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