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眼睛和眼镜 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4 眼睛和眼镜 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11-07 11:3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节 眼睛和眼镜
【学习目标】
1.了解眼睛的结构。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老花眼)的成因及矫正。
重点: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老花眼)的成因及矫正。
难点:通过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课堂导学
学习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并划记关键词句,明确学习的重难点。,2.针对情景导入的问题,进行大胆猜想。
重难点解读:,1.人眼球相当于一架照相机,照相机靠改变物距和像距使像清晰地呈在光屏上,人眼是靠改变晶状体的焦距(厚薄程度)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2.近视眼所成的像在视网膜前,应佩戴凹透镜来矫正;远视眼所成的像在视网膜后面,应佩戴凸透镜来矫正。
情景导入 引思导学
像螳螂有一对大复眼,每只复眼由几千只小眼组成。当小飞虫急速运动时,它们的投像在螳螂复眼中急速移动,从一个小眼到达另一个小眼,恰像一个个单镜头组成的“电影胶片”。因此,螳螂不但能看清小虫,还能感受到小虫飞行的快慢,能测出小虫的飞行速度和角度。科学家认为,螳螂的眼睛是一种高超的速度仪,它能计算出小虫的飞行速度,经过多次试验,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复眼速度仪,用来测量空中飞行物的速度,导弹是长了螳螂“眼睛”的武器,能一边飞行,一边测定敌机的速度,同时,不断变幻自己的速度,对目标穷追不舍,最后击中。人的眼睛有此功能吗?
自主探究 梳理新知
自主阅读教材P100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如图所示为眼睛的结构图,其中①是晶状体,②是角膜,③是视网膜;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①和②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能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自主阅读教材P100~101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2.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类型
近视眼
远视眼
光路图
成因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成像于视网膜前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成像于视网膜后
矫正
方法
配戴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制成的近视眼镜
配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制成的远视眼镜
知识链接:眼睛是这样实现自动“调焦”的:眼睛的“调焦”是由睫状体收缩和放松来完成的。当人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使晶状体变厚,“焦距”变小,从而使物体的像能清晰地呈现在视网膜上;当看远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使得“焦距”变大,使物体的像能清晰地呈现在视网膜上。
方法指导:判断眼睛是近视眼还是远视眼,关键看光的会聚点是在视网膜前还是视网膜后。
易错易混:
近(远)视眼及其特征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3.在图中,甲(选填“甲”或“乙”)图表示远视眼成像示意图,矫正远视眼应戴眼镜的镜片是凸(选填“凸”或“凹”)透镜。
4.2017年6月6日是第二十二届全国爱眼日。
(1)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上成的像是实(选填“实”或“虚”)像。
(2)要科学用眼,注意用眼卫生。读书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25cm左右。
(3)矫正近视眼,要配戴近视眼镜。近视镜是凹透镜。
5.小明用薄膜充水后制成水透镜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焦距大小。实验中测得甲图焦距为10cm,再将甲分别挤压成乙图、丙图的形状,并分别测量焦距,如图所示。
,甲)   ,乙)   ,丙)
(1)测量焦距小于10cm的是图乙,模拟近视眼的是图乙。
(2)在同一位置,用甲、乙、丙透镜分别对着远处的某一物体,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其中像距较大的是丙图。
(3)目前很多近视患者戴隐形眼镜来矫正视力。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着眼球运动,其中心厚度只有0.05mm,则此镜片的边缘厚度大于0.05mm(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此镜片对光有发散作用(选填“会聚”或“发散”)。
自主阅读教材P101~102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6.了解眼镜的度数是怎样计算的?
答: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焦度。眼镜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以100。
7.请说一说+500度和-200度的眼镜片,哪个是远视镜片,它的焦度是多少。焦距是多少。
答:凸透镜(远视眼)的度数是正数,所以+500度是远视镜片。它的焦度是500÷100=5m-1,焦距是1/(5m-1)=0.2m。
合作研讨 生成能力
1.对学:
分享独学1—7题:(1)对子之间相互检查自学成果,用红笔评定等级。
(2)对子之间针对自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2.群学:
小组研讨: (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2)针对组内不能解答的问题,寻找老师或邻组支援,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当堂检测 自主评价
见学生用书。
盘点课堂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