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密度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会使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
3.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重点: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难点:实验分析论证,总结测量液体和固体密度的方法。
课堂导学
学习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并划记关键词句,明确学习的重难点。,2.针对情景导入的问题,进行大胆猜想。
重难点解读:,1.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ρ=f(m,V)。,2.主要器材:天平——测质量,量筒或量杯——测体积,3.规则的固体物质的体积可用刻度尺测量。,4.测液体密度是通过测出“倒入量筒中”液体的质量和体积来求液体密度的。
归纳总结:测量易溶于水或不沉于水物体体积的方法:对于易溶于水的物体,可以利用量筒和面粉(或沙),采用“排面粉(或沙)法”测量体积。对于不沉入水的木块、蜡块等漂浮物体
测量体积的方法:(1)针压法——用细铁丝按住物体,使其完全浸没在水中。(2)助沉法——将物体与重物系在一起,先使悬挂重物浸没在量筒中,读出量筒的示数V1,再将物体与重物浸没在量筒内的液体中,读出量筒的示数V2,则物体的体积V=V2-V1。
情景导入 引思导学
如图1甲、乙,展示了《乌鸦喝水》寓言中的场景。如图2甲、乙所示,是实验室内经常可以见到的场景。
由以上信息,你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自主探究 梳理新知
自主阅读教材P11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甲、乙、丙三位同学在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读数情况如图所示,其中乙同学读数是正确的,量筒中液体体积为59mL。
2.动作操作:尝试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
序号
评价内容
记分
1
把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
2
使用前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
3
会准确计数
4
实验完毕器材有序复原
自主阅读教材P11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方法指导:测量固体密度的关键点:测量固体密度的实验中,应先测质量,后测体积;否则固体沾水后,会使测得的质量偏大。
易错易混:
1.用量筒或量杯测固体体积时,物体应完全沉浸入水中。
2.测固体密度时应先测质量,再测体积。
3.测液体密度时,不需要测出空烧杯的质量,更不要用天平直接称量量筒和液体的质量,量筒易摔坏。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3.中国商飞公司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的前机身部段已成功下线。该部段采用重庆西南铝业集团制造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铝锂合金,小彬同学在征得科研人员同意后对一块圆柱形实心铝锂合金的密度进行了测量。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发现指针偏向分度标尺的左边,应将平衡螺母向右(选填“左”或“右”)调节,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合金的质量,平衡时砝码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合金的质量是92g。
(2)量筒中装适量水,读出体积为50cm3,放入合金时,不慎掉入量筒的水中,液面静止时如图乙所示,合金体积为40cm3,计算出合金的密度为2.3g/cm3。
(3)测量合金体积的操作中水可能溅出,引起密度测量值偏大(选填“偏 大”或“偏小”),正确的操作是用细线悬挂合金缓慢浸没在水中,既能防止水溅出,还可以避免损坏量筒。
4.学习了密度知识后,同学们测量物质的密度,选取的器材有:酸奶、量筒、天平(带砝码)、烧杯。小新和小洋同学分别设计了一种测量酸奶密度的实验方法:
方案一:
(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酸奶,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酸奶的质量为m2-m1。
(3)再将烧杯中酸奶倒入量筒中,测出酸奶的体积V。
(4)计算出酸奶的密度ρ=(m2-m1)/V。
方案二:
(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装有适量酸奶的烧杯的总质量m1。
(2)将烧杯中的一部分酸奶倒入量筒中,记下量筒中酸奶的体积V。
(3)测出烧杯和剩余酸奶的总质量m2,计算出酸奶的密度ρ=(m1-m2) /V。
分析与比较发现:方案一中测量体积偏小,测出密度偏大。(选填“大”或“小”)
合作研讨 生成能力
1.对学:
分享独学1—4题:(1)对子之间相互检查自学成果,用红笔评定等级。
(2)对子之间针对自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2.群学:
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2)针对组内不能解答的问题,寻找老师或邻组支援,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当堂检测 自主评价
见学生用书。
盘点课堂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