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温度对密度的影响。
2.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
重点: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难点:水的反常膨胀。
课堂导学
学习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并划记关键词句,明确学习的重难点。,2.针对情景导入的问题,进行大胆猜想。
重难点解读:,1.密度与物质的种类、温度和状态有关。一般物质状态发生改变,其密度会发生变化。,2.由于热胀冷缩,大多数物质温度升高密度减小,气体密度受温度影响最大,水在0~4℃反常膨胀。,3.易于流动的液体或气体混合在一起,其中密度小的物质会上升,密度大的会下降。,归纳总结:一般地,气体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大,液体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固体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小。
情景导入 引思导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袭击盟军。盟军吃了几次亏,便派战舰守住海峡,并进行监听,计划一听到潜艇的马达声便用深水炸弹将其炸毁。监听多日,毫无声响,德军潜艇竟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海峡,出现在大西洋中,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原来,由于不同海域海水密度不同,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地中海海水蒸发量大,盐度高、密度大,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军利用这一点,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关闭所有的机器,借助海流而行,盟军守株待兔却让“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生活中密度的应用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自主探究 梳理新知
自主阅读教材P120~121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如图所示,点燃蜡烛会使它上方的扇叶旋转起来。这是因为蜡烛的火焰使附近空气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空气的密度变小,所以热空气上升(选填“上升”或“下降”)形成气流,气流流过扇叶时,带动扇叶转起来。
,(第1题图)) ,(第2题图))
2.如图所示是冬天河水温度分布图,由图可知尽管水面已经结冰,但水底的温度却保持在4℃,这是因为4℃的水的密度最大,水的这种特性对水生生物的生存有利(选填“有利”或“有害”)。
自主阅读教材P121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3.如何鉴别一只戒指是不是纯金做成的?
从密度表可以看出: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只要测出了戒指的密度,再与密度表中金的密度进行比较,就可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做成的。
方法指导:密度与物质鉴别
(1)鉴别物质在经济、科学等领域及生产、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基本方法是利用密度公式ρ=求出组成物体的物质的密度,然后把求得的密度跟密度表中的各种物质的密度相比较,最后确定物体是由何种物质组成的。
(2)根据密度鉴别物质并不是绝对可靠的,因为许多物体并不是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而是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如有些合金的密度就可能与某种金属的密度相同。
易错易混:
1.水从0℃升高到4℃的过程中,体积减小,密度增大。
2.水从4℃升到100℃的过程中正常膨胀,体积变大,密度变小。
3.密度是鉴别物质的方法之一,但不是唯一。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4.体积是5×10-3m3的铁球,测得其质量为25kg,试判断此球是空心还是实心的?(ρ铁=7.8×103千克/米3),你能想出哪几种方法?
解:方法1:由题意可得铁球的密度:ρ球===5×103kg/m3,∵ρ球小于铁的实际密度,∴此球为空心;
方法2:由题可得铁球的质量:m球=ρ球V球=7.8×103kg/m3×5×10-3m3=39kg,∵25kg<39kg,∴此球为空心;
方法3:由题意可得铁球的体积:V球==≈3.21×10-3m3,∵此球实际体积:5×10-3m3>3.21×10-3m3,∴此铁球为空心。
5.夏天,用橡皮膜封闭一锥形瓶的瓶口,把锥形瓶放在冰水中后,瓶口的橡皮膜会向下凹,如图,由此可知:该瓶内气体温度降低,密度变大(选填 “变大”“不变”或“变小”),根据气体密度的这种变化规律,发生火灾时为了避免吸入燃烧后产生的有毒气体,人应尽量贴近地面爬行的理由是由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温度较高,密度较小而上浮,会分布在房间上方,所以应该贴近地面爬行。
6.装满水的水壶在水快烧开时,为什么总有一些水会溢出来?原因是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不考虑汽化),水的温度升高,密度变小,水的质量(m)不变,水的体积在变大。
7.为防止燃气泄漏造成危险,可在家中安装报警器,当报警器接触到一定量的泄漏气体时,会发出响声,有位同学家中使用的燃料是天然气,试判断报警器安装的位置应为图中A(选填“A”或“B”)所示,简述你的判断理由:因为天然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报警器应安装在燃气灶的上方。
合作研讨 生成能力
1.对学:
分享独学1—7题:(1)对子之间相互检查自学成果,用红笔评定等级。
(2)对子之间针对自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2.群学:
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2)针对组内不能解答的问题,寻找老师或邻组支援,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当堂检测 自主评价
见学生用书。
盘点课堂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