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2《诗经》二首之蒹葭(同步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3.12.2《诗经》二首之蒹葭(同步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08 07:36:20

内容文字预览


新编人教版语文八下3.12.2《诗经》二首之蒹葭 内容 写作特色
单项选择题
1.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2.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3.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判断题
5.这首诗歌中刻画了许多景物,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的晚秋画面。
6.《蒹葭》多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主人公惆怅哀婉的心境。
7.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蒹葭》也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
8.诗歌写得非常含蓄优美,营造了朦胧的意境。
9.关于这首诗歌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不必在乎到底是哪一种。
10.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1. B
考点:正确理解诗歌内容。??解析:“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不是真的写心中的那个人就站在河水旁。
2. D
考点:正确理解诗歌内容。??解析:诗歌并不是真的在写主人公追寻“伊人”的过程,主要是表达主人公对“伊人”可望不可即的惆怅的心情,应该是一首抒情诗。
3. B
考点:正确理解诗歌内容。??解析:“白露为霜”写的是早晨的白露。
4. B
考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解析:《关雎》中的“君子”指的是追求者,《蒹葭》中的“伊人”是被追求者。
判断题
5. T
考点:正确理解诗歌内容。??解析:这首诗中对蒹葭、霜露、秋水的描写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6. F
考点:正确理解诗歌内容。??解析:《蒹葭》?多赋中见兴,铺衬写景,兴起伊人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
7. T
考点:正确理解诗歌写作手法。??解析: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8. T
考点:正确理解诗歌的表达效果。??解析:《蒹葭》写得非常优美,既有含蓄的形象可感,又不是直叙心情,产生了情景交融的朦胧的意境。
9. F
考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解析:诗歌主题确实有不同的看法,但不是说我们就可以不去考虑了。每个人对诗歌的解读都会有不同之处,只要是合理的就可以被接受。
10. T
考点:正确理解诗歌内容。??解析:诗歌从芦苇生长状态的变化,渲染深秋凄凉气氛愈来愈浓,烘托主人公所处环境十分冷清,心境越来越寂寞、无望、凄凉。
课件25张PPT。蒹葭[慕联教育同步课程] 课程编号:TS1805010201R82031202XY
慕课联盟课程开发中心 www.moocun.com
余尔 学习目标理清诗歌内容明确诗歌写作特色探究诗歌主题思想梳理诗歌内容壹《蒹葭》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皆生于水边。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茂盛的样子指所爱的人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逆流而上顺流而下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追寻艰险好像蒹葭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茂盛的样子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干岸边,水与草交界的地方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水中的高地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高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停止水边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弯曲水中的小块陆地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明确诗歌写作特色贰蒹葭蒹葭变化苍苍 萋萋 采采 从芦苇生长状态的变化,渲染深秋凄凉气氛愈来愈浓,烘托主人公所处环境十分冷清,心境越来越寂寞、无望、凄凉。蒹葭白露变化为霜 未晞 未已 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过程,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在时间推移中,流露出抒情主人公焦急和惆怅的心情。蒹葭伊人所在变化水一方 水之涘 水中央 水中坻水之湄 水中沚 描绘了伊人在远方等待,抒情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流露出抒情主人公急切的心情。 蒹葭道路变化阻且长 阻且跻 阻且右 描绘出寻见伊人的困难重重,主人公愈发无望的失意惆怅。蒹葭凄清的秋景渲染气氛可望不可及执著追求描写艺术形象 特点写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重章叠句蒹葭、霜露、秋水在水中央的伊人上下追寻的青年探究诗歌主题思想叁美感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a、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b、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c、 余音绕梁。诗歌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含蓄美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朦胧美
a、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b、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c、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d、“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意境美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讽刺说”:汉代《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意思是说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因此将招来亡国之祸。(东汉郑玄《诗笺》:“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所谓“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4、“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 “伊人”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5、“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主题探究主题归纳 这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思念之情。理清了诗歌内容学习小结明确了诗歌的写作特色探究了诗歌的主题思想亲爱的同学,课后请做一下习题测试,假如达到90分以上,就说明你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有关情况将记录在你的学习记录上,亲爱的同学再见!慕联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