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九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性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 式的统一体。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从时间上来说,指的是三国时的魏(公 元 220-265 年)至两晋年代(公元 265-420 年),再到刘宋时代以士族名士为主体的生命体验,它以竹林七贤中阮籍嵇康和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为代表人物。
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魏 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 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 人们的心灵之中。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这 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 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当时,围绕着这一主题,各种人生哲学纷纷出现。比较 有代表性的,有这么几种:一、以阮籍为代表的逍遥论。二、以嵇康为代表的养生论。三、以《列子·杨 朱篇》为代表的纵欲论。此外,还有何晏、王弼的无为论,向秀、郭象的安命论等等。魏晋以后逐渐兴盛 的佛教,则是从宗教麻痹的角度来解释人生问题的。
这几种人生哲学虽然旨趣不同,角度各异,但都是探讨如何解脱苦难,实现人生价值的。正像著名学者汤用彤先生在《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一文中所说的那样:“魏晋人生观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 其追求者为玄远之绝对,而遗资生之相对。从哲理上来说,所在意欲探求玄远之世界,脱离尘世之苦海, 探得生存之奥秘。”这种生命精神在《世说新语》这部记载名士轶事的笔记小品中有着生动的表现。收入这部笔记中的大都是汉末以来名士冲决礼法,率真自得,狂诞任放的轶事。他们的行动有着明确的追求, 这就是抛弃了传统儒家哲学中过于拘执的一些道德说教,而以自己的生命意志来支配行为,通过偶发性的情节来组织行为,形成创作。
下列各项对魏晋风度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魏晋风度不仅是指当时的名士风度,更是指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三国时魏(公元 220-265 年)至两晋年代(公元 265-420 年),再到刘宋时代是魏晋风度存在的时间。C.魏晋风度是一种生命体验,它的代表人物既有竹林七贤中阮籍嵇康又有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
D.魏晋风度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摒弃了传统儒家哲学中过于拘执的一些道德说教。
下列各项对原文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魏晋风度不仅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的产物。
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是围绕着“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这一主题展开的。 C.魏晋风度的名士是来自世家大族的人物,这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有很大的联系。
D.在中国历史上,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而且是唯一的。 3.下列各段人物故事不符合魏晋风度的一项是(3 分)
A.(阮)籍邻家处子有才色,未嫁而卒。籍与无亲,生不相识,往哭尽哀而去。
王子猷居山阴,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即便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刘伶病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材料一: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旁的老年人。据 2017 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
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 2020 年,全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 2.55 亿人左右,将总人口比重提升到 17.8%左右;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 1.18 亿人左右。客观地讲,在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要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困难,需尽量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老年人的担忧。
(摘编自王庆海《破解空巢老人养老难题》)
材料二:
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徙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的时代之重。
从要求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到提出“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问题正在破解。而此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
(摘编自贾壮《“空巢”之痛时代之重》)
材料三:
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面临着外在危险的威胁,由于年老体弱,老人在受到外力侵害时无力抵御和抗衡;另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多陷“内在疾患”。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在 80%以上,甚至有 50%以上的老人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以下六个方面:自理能力下降,慢性疾病,消防隐患,用药不当, 不法分子诈骗、入室盗窃、抢劫,住房老旧。
下图是对农村空巢老人猝死家中的原因的调查统计分析。
(摘编自张晓琼、侯亚丽《晚年何以安度:农村空巢老人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材料四:
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的步步逼近,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把“互联网+”和养老服务结合?南京市民政局目前正在进行这样一种有益尝试。
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便利,而便利也往往是老 年人群体所最为期待的。通过“互联网+”把以上这些老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各种资源、服务整 合到一起,老人身边只要有一个电话或手机就可以轻松享受这些资源和服务。
养老服务网络等于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手段,在市场和老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而密切的 联系,进而实现双方的共赢。
但我们也要看到,老年人群体要想充分享受到这种服务的便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那些被纳入养老服务网络的企业、商家在服务质量、服务价格上给予必要的引导, 以避免有企业和商家哄抬服务价格,导致老年人群体消费不起的情况;二则,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老年人群体,政府应该加大养老补贴和救济的力度,以类似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帮助他们享受养老服务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和各项服务。
(摘编自苑广阔《盼“互联网+”惠及更多空巢老人》)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虽然中国社会在不断进步,但是空巢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当下已成为社会难题。
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出现了诸如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各样的矛盾,直接造成了空巢老人问题。 C.根据材料二,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诸如“医保”改革政策的落实,“空巢”之痛势必短期内可以获 得有效解决。
D.依据材料四,经过市民政局的积极努力,南京市的空巢老人已经能够享受到便利的“一键呼叫式”养老 模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因为年老体弱,农村空巢老人要面对来自外在危险和自身疾病的双重威胁。 B.把“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能使市场和老人实现共赢。
C.根据材料三中相关数据可知,空巢老人患病率非常高,所以他们的“内在疾患”是最应该引起社会关注 的安全问题。
D.中国空巢老人的数字惊人,主要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且是人口大国。 6.怎样才能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落到实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4-6 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第 26 次鼓励李均
17 岁那年,他铸下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大错,因为兄弟义气,他把对方打成了重伤。他本是有机会逃走的,但还没等他把行李收拾好,警察便将他家的小院团团包围了。
警车就停在村口的马路上,远远地他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是他的父亲。父亲蹲在村口的老树下, 默默地抽着旱烟,仿佛身后发生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直到他被带上警车,他的父亲也没有回头看他一眼。 直到这时,他才猛然意识到,在自己被抓的过程中,他唯一的亲人──他的父亲一直没有露面,甚至连一句话也没有。父亲格外平静的神态让他恍然大悟,一定是父亲举报了他!恼羞成怒的他突然发了疯般地跳下警车,冲着这个头发已经有些斑白的老人扑来,为什么,为什么,我恨你,我恨你!
果然是父亲举报了他。
父亲的举报符合从轻处罚的规定,让他少判了两年。但他毕竟是重罪,在监狱里,他待了整整 10 年。
10 年,他从一个毛头小子变成一个稳健壮实的青年。10 年,他在监狱管教和政府的帮助下,获得新生。只是,从他被带上警车的那一刻起,他和父亲的关系便形同水火,势不两立。他恨那个老头,尽管他自小便没了母亲,是这个老头一手把他带大,尽管这个老头曾经省吃俭用供他念书为他筹划未来。仇恨的种子一旦在心里埋下,便很难再结出甜蜜的果实。他觉得这个头发斑白的老头根本不配做自己的父亲!
他不想回家,更不愿见那个老头。从监狱里出来后,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外面租了一个小房子。然后,便开始了自己的奋斗历程。
那个老头托人打听到了他的消息,想要见他一面,却被他冰冷地拒绝了:是他把自己送进了监狱,他和自己之间的血缘亲情早就在警车开动的那一刻恩断义绝!自己这辈子都不需要他!
他开始和那些稚气未脱的大学毕业生一起,在招聘会上穿梭寻觅。只是,每次都令他失望不已,一个曾经劣迹斑斑的人要想被社会接受,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不过,每一次被拒绝之后,他总会在随后的日子里接到对方打来的鼓励电话:“我们没有录用你并不代表你不够优秀,只是说明你不适合这份工作,我
相信,你一定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类似的话语总是让他燃起重生的希望,然后,精神抖擞地投
人到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他第 27 次投出简历的时候,他终于得到了一份工作,虽然待遇一般,但他已万分珍惜,格外卖力。
7 年后,周围的人早已记不清他早年落魄不堪的模样,只知道他是一家大型公司的副总。
在这 7 年里,他的身边发生了不少事,曾经和他一起打架的那几个同伙纷纷落网,加上这些年他们在外逃亡过程中犯下的案子,判的刑期比他曾经受到的惩罚还要重,这辈子几乎都没了翻盘的可能。他有些后怕, 有些庆幸,脑海里竟然闪现出那个让他一直耿耿于怀的老头儿的影子。
闲暇时,他突然想起了未出道时的艰辛。经历过生活的沧海桑田,他更加珍惜那些曾经给予他信心和温暖的人,哪怕只是只言片语也依旧令他永生难忘。于是,他找出那些珍藏的电话号码,一一打回去,告诉他们自己现在的处境。在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之后,对方总会恍然大悟道:“噢,原来是你呀,我记起来了,我是不是还专门打电话鼓励过你?”
“难道你就只鼓励过我吗?”他不解地问。
“当然了,那么多的求职者,我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一一回电话呀。”对方毫不隐讳道。 “那你为啥要鼓励我呢?”他纳闷地问道。
“你还不知道吗,当你投完简历离开我们公司的时候,有一个自称是你父亲的老头儿便找到我,恳求我无论如何都一定要给你回个电话,鼓励你几句,他说你是个外表坚强但内心脆弱的人,怕你受不住一连串的打击发生意外。我看他说得那么诚恳,几乎就要给我跪下了,就答应了。”
真相在时隔 7 年之后被弄清,那张撑开在他和父亲之间的巨网一点点地收缩变小,那颗被仇恨冰封的心四散瓦解……
他连夜赶回了老家。
在父亲的坟前,他像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一样放声大哭。
3 年前,他的父亲便离开了人世,他狠着心硬是没有回去看最后一眼。现在他终于明白了,可惜,却没有了机会。
(选自《人生与伴侣》)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父亲是一个公正无私的人,在儿子违法犯罪之后,毅然决然地将儿子送进监狱,是大义灭亲,为了伸张 正义,维护社会秩序。
他出狱之后,尽管四处碰壁,但最终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说明他已经真心悔改。
本文通过语言、动作等手法塑造人物,人物形象立体,人物内心充满矛盾;文章情节起伏跌宕,一波三
折,结尾揭出真相,发人深省。
文中说“他有些后怕,有些庆幸,脑海里竟然闪现出那个让他一直耿耿于怀的老头儿的影子。”说明此 时他已经理解了父亲的初衷。
小说中的“他”是一个复杂的人,分析“他”的人物形象(6 分)
小说提供了一个悲剧式的结尾,请简要概括小说结尾的作用。(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 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 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 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 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 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后孤计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 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 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荆州。孤复定 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 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 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0.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去官之后 去:离开 B 值董卓之难 值:正赶上
C 兴举义兵 举:发动 D 诚恐己离兵 诚:真诚1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孤:古代王侯自谦之称。曹操当时任丞相,封武平侯,故自称孤。
B.孝廉:汉代开始,地方长官按期向中央推举人才,分孝廉、贤良、方正等科目。 C.僭号:一是指冒用帝王的称号,二是指超越本分的封号。在这里是第二个意思。
D.执事:指管事的人。有时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在本文中指管事的人。1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曹操一直以来的志愿是做一个好太守,好好搞政治教化来建立名誉,因此他在济南革除弊政,公正地选 拔、推荐官吏,却因豪强权贵的嫉恨怕家人受累而辞官。
曹操辞官还乡后,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书房,准备秋夏时读书,冬春时打猎,曾一度产生 老于荒野、断绝与宾客交往的念头。
收编了黄巾军的三十多万人后,曹操先后打败了袁绍、袁术和刘表,自己当上了宰相。他认为,作为臣 子,显贵至极,这已超过了他原来的愿望。
曹操主动提出辞退三县的封地,但绝不放弃兵权。他这样做,既是为子孙打算,考虑到自己放弃了兵权 会遭到别人的谋害,又考虑到自己垮台后国家会有颠覆的危险。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14-15 题(9 分)
饮酒二十首(其四) 晋·陶渊明
栖栖①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②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注】①栖栖:心神不安的样子②翮(hé):鸟的翅膀。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失去同伴,在暮色中独自飞翔、徘徊哀鸣的孤鸟形象。
诗的五、六两句是说这只鸟呜叫着想要飞向远方,就不必来来去去的依依不舍。 C.诗的七、八两句和曹操的“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抒发的情感并非异曲同工。D.作者认为,既然自己和这只鸟一样,已经找到了理想的归宿,就不会再离开了。
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题,6 分) 16.补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请将《登高》中的诗句补充完整。
同样是登高,杜甫登高望远抒发情怀,李白却在梦中游览了天姥山,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 出鄙弃权贵的傲骨的两句是 , 。
曹操在《短歌行》中 , 两句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的原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 ,生活中的“刷脸”应用也越来越常见。手机支付、高铁站安检、入住宾
馆或是上班打卡,“刷脸”已经 ,甚至在商场购物时,衣帽间前刷一刷脸,AI(人工智能)导购就
能根据用户画像向你精准推荐个性化的服饰搭配。一些地方还在执法监督、政务服务、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人脸识别系统,“刷脸”挂号、“刷脸”办理个税等都已成为现实。
然而,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尤其是 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 采集并储存。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在人脸 识别技术蓬勃发展、行业应用 的当下,必须 、多管齐下,充分重视并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但在现实的信息收集环节中,还是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没有达到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在 人脸识别环节,更是缺少清晰的标准与界定。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
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措施,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与时俱进 司空见惯 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
与时俱进 屡见不鲜 如日中天 防患未然
突飞猛进 司空见惯 如日中天 防患未然
突飞猛进 屡见不鲜 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
双引号的作用有表示引用,表示特定称谓,表示特殊含义,表示讽刺和嘲笑,表示突出强调。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刷脸”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古人讲“修辞立其成”,写作首先要诚恳、诚实、真诚、坦诚地对待读者,讲真话,不讲假话。
我是个盲人,无法形容出那个女郎的容貌,但她脚后跟发出“啪哒啪哒”的声响,我知道她穿的是拖鞋。
所谓“艺术真实”,指的是艺术地再现生活的真实,更集中、更典型、更生动、更具有代表性地再现生活的真实。
如果学校让学生背诵《弟子规》《朱子家训》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听话,那么国学教育就走偏了,还可能使 学生接受了其中的一些“糟粕”。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 为的处罚措施。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 为的处罚力度。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 行业标准。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 为的处罚。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分)
春联也叫对联、门对,是悬挂或张贴在楹柱门户之上的联语, ①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成人形悬于门以辟邪,后来蜕化为在桃木上画神以庇门户。春联的另一个源头可能是春贴:古人立春时多写“宜 春”的帖子,日后渐成习俗。桃木色红,汉人认为红色辟邪、吉利, ② 。特殊的是庙宇用黄纸, 丧家守制用白纸。现在春节张贴春联, ③ ,还想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
下面三幅对联对应了中国三个传统节日,请将三个传统节日的名称依次写出。(5分)
上联:去秽除邪千户门前悬虎艾下联:尊贤吊古万人江岸喝龙舟
上联:三五良宵,花灯吐艳映新春下联:一年初望,明月生辉度佳节
上联:千重远山万重水,十分相思百分念下联:三秋桂子十里荷,一轮明月两地心
四、写作(60 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有人说高中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有人说高中是人生的新起点,还有人说高中是人生的重要阶段…… 高中有梦想,你可以用努力和汗水让美梦成真;高中有期盼,你可以用智慧和能力规划未来;高中有甜美, 你可以用真心和坦诚结交一辈子的朋友……但高中也会有失意,有辛酸,有泪水,有懊悔……
新高一的同学们,你希望拥有怎样的一段高中时光,你会在高中的一页上书写出什么文字,你将如何面对高中生活中的困难,请结合你军训或开学一个多月的生活经历,以“高中”为话题,适度联想和想象, 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高中”的认识、思考与展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试题
1.(3 分)A(错在原文“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而“一般的理解”是不对的。 )
2.(3 分)C(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来自世家大族的人物。)
3.(3 分)D(指的是孔子对理想人生的坚守。)
4.(3 分)A (B 项曲解文意,材料二中,原文表述为“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并不就是说“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等直接造成了空巢老人问题”。C 项,“势必”表述绝对,“短期内”无中生有;依据材料二可以推断,空巢老人的问题要想得到“有效解决”,是会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的。D项,张冠李戴,“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的对象目前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老年群体”,而不是“空巢老人”。) 5.(3 分)D 错加因果,空巢老人数字多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无因果关系。
6.(6 分)①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地区发展平衡,减少劳动力候鸟式迁徙;②推进社保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为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创造条件;③加大政府投入,同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市场;④积极寻找对策,有效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命安全;⑤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扶持力度,探索新的养老模式。
(每点 2 分,答对其中 3 点即可给满分)
C(A 项,并不是为了伸张正义,维护社会秩序,是为了让儿子减刑并得到教育,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B 项,依然仇视父亲,说明对当年的事并未完全悔改。D 项,此时他并没有理解父亲的初衷。)
“他”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人物。①莽撞讲义气,为了兄弟义气把人打成重伤;②偏执冷酷,始终记恨 父亲,甚至在父亲弥留之际也没有看父亲最后一眼;③努力奋斗,出狱之后尽管四处碰壁,但依然靠自己 的努力取得成功;④懂得感恩,在功名成就之后,还能记得帮助过他的人。(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①深化了小说主题。儿子虽然没有见上父亲的最后一面,但最终悔悟,说明父亲的做法是正确的,子女 应理解父母的苦心;②给读者更深刻的感受,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③更符合生活的真实性,生活并不是 完美的,也有很多遗憾,这才能让人们懂得珍惜。(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10.D(3 分)诚:实在
11.C(3 分)僭号是第一个意思。
12.C(3 分)曹操先后打败了袁术、袁绍、刘表。
13.(1)(5 分)所以汴水之战时我部下只有几千人,后来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不超过三千人,这大概是我本人的志向有限。(给分点:更、不过、其)
(2)(5 分)等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军队的势力强大,我自己估计当时的形势,实在不能够抵挡他。(给分点:河北 兵 度)
14.B(B 项理解错误,这两句还是写孤鸟凄厉的叫声,及来回徘徊的形象。)
15.①诗人借孤独无助的失群鸟,抒发了自己置身官场、历经风雨的无助。②诗人借助“孤松”,寄寓了自
己的孤傲清高、洁身自好的人格情操。③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历经坎坷后,希望远离尘俗、归隐田园的决 心。
16.(6 分)(1)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17.(3 分)D
与时俱进: 行动和时代一起进步。
突飞猛进:形容发展进步飞快,变化巨大。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足为奇。
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少见
方兴未艾: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
如日中天: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 防患未然: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
18.(3 分)D(都是形象化的比喻属于特殊含义。A 直接引用 B 拟声词 C.突出强调)
19.(3 分) B(A“加大……处罚措施”搭配不当;C 语序不当;D“加大……处罚”成分残缺)
20. (6 分)
①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②所以春联用红纸书写
③除了为了辟邪、迎春、求吉外
21.(5 分)(1)端午节(2)元宵节(3)中秋节(答对一空 1 分;答对两空 3 分;答对三空 5 分)
22. (60 分)作文题解析
评分标准:一等文 48—60 分;二等文 42—47 分;三等文 36—41 分;差等 36 分以下。(1)围绕“高中”话题展开,语言流畅,有情感和思考,36 分以上打分;(2)有军训或开学后高中学习生活经历的真实叙述或体会感受,不是泛泛提及,42 分以上打分;(3)适度想象和联想,对未来的展望,对高中生活的规划,对高中阶段的深刻思考,45 分以上打分;(4)文章语言优美、富有哲理可酌情加分。
文言文翻译
我刚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 所以我在济南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廷的权贵,因而被豪强权贵所恨,我恐怕给家人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还乡了。
辞官之后,年纪还轻,回头看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当中,有的年纪已五十多岁了,还没有被人称作 年老,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
廉的人相等罢了。所以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精致的书房,打算在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只希 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想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但是这个愿望没有能实现。 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这时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马,然而我却常常裁减,不愿 扩充。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兵多了意气骄盛,要与强敌抗争,就可能重新引起祸端。所以汴水之战时,我 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重新去招募,也仍不超过三千人,这大概是我本来的志向就有限。
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吏,击败了黄巾农民军,收编了三十多万人。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皇帝称号,部下 都向他称臣。此后我出兵讨伐,擒拿了他的四员大将,抓获了大量部属,致使袁术势穷力尽,瓦解崩溃, 最后得病而死。等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军队势力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抵挡他。但想到我 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还有刘表 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进忽退,来观察形势,占据荆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 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但要我就此放弃所统率的军队,来把军权交还朝庭,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这实在是不行的啊。为什 么呢?实在是怕放弃了兵权会被别人谋害。这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垮台,国家将有颠覆的危 险,因此不能贪图虚名而使自己遭受实际的祸害,这是不能干的啊。现在天下还未安定,我不能让位。至 于封地,可以辞退一些。现在我把阳夏、柘、苦三县的二万户赋税交还给朝庭,只享受武平县的一万户。 姑且以此来平息诽谤和议论,稍稍减少别人对我的指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