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08 08:1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被封为定远候。他在西域的主要活动有
①派甘英出使大秦 ②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 ③恢复西域与汉朝的联系 ④大败匈奴,使其政权瓦解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历史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里的“沛公”是指( )。
A. 刘邦
B. 项羽
C. 陈胜
D. 吴广
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A. 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史实
B. 出现了造纸业的史实
C. 用泥制陶的史实
D. 实行了郡县制度的史实
4.下图中的体操与下列哪位人物有关( )
A. 华佗
B. 扁鹊
C. 张衡
D. 张仲景
5.下列关于造纸术的发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B. 西汉前期就已出现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
C. 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D. 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6.《史记》记载:天下的事情无论大小都由皇帝(秦始皇)一人决断,以至于皇帝用秤来称量奏章……这表明当时主要的书写材料应是( )
A. 帛
B. 竹木简
C. 龟甲
D. 纸
7.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亚欧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也是宗教艺术传入中国的通道。在这条交通要道上,哪一宗教最早由此传入我国( )
A. 佛教
B. 伊斯兰教
C. 基督教
D. 道教
8.下图中的寺庙与哪一宗教有关系 ( )
A. 道教
B. 伊斯兰教
C. 基督教
D. 佛教
9.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
A. 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
B. 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C. 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D. 解除朝中大将兵权
10.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①佛教在西汉初年传入我国
②《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尧舜禹到汉武帝时期的主要史事
③道教在东汉时期兴起于民间
④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A. ①③④
B. 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1.下列古代科技成就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的是( )
A. 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
B. 张衡发明地动仪
C. 蔡伦改进造纸术
D. 杜诗发明水排
12.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哪一位人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实现“光武中兴”的故事
A. 刘邦
B. 刘彻
C. 刘秀
D. 刘备
13.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
A. 秦→西汉
B. 西汉→秦
C. 夏朝→商朝
D. 商朝→西周
14.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创作的史书成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书是( )
A. 《史记》
B. 《汉书》
C. 《通典》
D. 《资治通鉴》
15.“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
A. 秦朝统治腐朽
B. 秦朝百姓罢工
C. 秦朝的暴政
D. 修长城费时十年
16.下图所示为汉武帝时期的某一政策,关于这一政策说法正确的是( )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确立为正统思想
B. 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实行盐铁专卖,控制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
D. 均输、平准、平抑物价
17.《伤寒杂病论》的作者被后世尊称为( )
A. 药王
B. 医祖
C. 医圣
D. 炼丹家
1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最突出的积极作用应是( )
A. 促进了西汉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B. 确立了儒家学说作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
C. 巩固了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
D. 限制了其他多种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19.曾有人形容秦朝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种现象说明秦朝时期( )
A. 刑法残酷
B. 国民素质不高
C. 人民法制观念淡薄
D. 社会治安混乱
20.我国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是有历史渊源的。它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 晋楚中原争霸
B. 巨鹿之战
C. 楚汉战争
D. 汉朝反击匈奴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南戍五岭又五十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七十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材料二: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材料三: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材料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前三则材料体现了秦始皇的哪三点暴政?
(2)材料四的话是谁讲的?他讲这些话是为了什么?
(3)前三则材料与材料四之间有何联系?
22.观看两幅图片后,回答下列问题:
(1)伴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了。那时的西域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分别是多少年?
(2)按由东向西的顺序写出该路线所经主要地点。
(3)西汉为保证“丝绸之路”畅通设置什么机构或官职?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到这个时期(西汉)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1)这段话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2)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什么?
(3)你认为出现这一治世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24.评说历史。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疾足高材者得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1)请写出秦始皇的姓名、统一中国的时间、秦朝的都城。
(2)写出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最重要的三个官职。
(3)强大的秦朝迅速走向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25.阅读下面材料: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请回答:
(1)材料是黄巾起义的口号,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谁?
(2)材料中的“甲子”指哪一年?“苍天”和“黄天”各代表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说出这次起义的突出特点。
(4)这次起义的结果如何?有何影响?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重新建立了西域与汉朝的联系,后来班超长期留守西域,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故①③项符合题意;②项出使大宛、大月氏的是张骞;④项大败匈奴,使其政权瓦解的是卫青、霍去病;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这里指的是鸿门宴上的刘邦,故选A。
3.【答案】D
【解析】上述发现可以印证秦朝实行了郡县制度的史实,故选D。
4.【答案】A
【解析】图中的体操可以看出是五禽戏,而五禽戏是由华佗编制的,故选择A
5.【答案】C
【解析】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
6.【答案】B
【解析】秦始皇时期,书写用的工具是竹木简,到西汉后期人们才发明了纸。
7.【答案】A
【解析】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均是唐朝时传入,而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故答案为A项。
8.【答案】D
【解析】此图是白马寺,是汉明帝建造的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
9.【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由于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如何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统治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C项符合题意;项羽的残余势力不足以威胁到西汉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是汉武帝大一统的目的,解除朝中大将兵权是宋太祖的举措,ABD不符合题题意,故选C。
10.【答案】B
【解析】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所以①错误。东汉时,道教在民间兴起。所以③正确。《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所以②错误。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表述正确,故选B。
11.【答案】C
【解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蔡伦改进造纸术,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故选C。
12.【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3.【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嬴秦氏,始兼并”指的是秦的统一。“传二世,楚汉争”指的是秦朝二世而亡,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高祖兴,汉业建”指楚汉之争,刘邦取胜,西汉建立,刘邦即汉高祖。因此,材料中包含的朝代顺序是秦→西汉。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4.【答案】A
【解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的《史记》,故选A。
15.【答案】C
【解析】秦始皇北击匈奴,南伐百越,拓展了疆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这是应该肯定的,但同时也役使了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灾难。本题考查学生对秦的暴政的理解。答案选C。
16.【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汉武帝时期削弱封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政治方面的表现,汉武帝即位之初,诸侯国势力还很强,为解除诸侯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是思想方面,不符合题意;选项C、D是经济方面,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7.【答案】C
【解析】《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因为在中医上的突出贡献,被后人称为“医圣”。
18.【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A、C、D三项是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但是最突出的积极意义是形成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所以是B。
19.【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说明犯罪的人多,侧面说明秦朝刑法的残酷。故此题选A。
20.【答案】C
【解析】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主力。刘邦趁机攻入咸阳,秦朝灭亡。此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战争。他们曾划定界线,及所说的“楚河汉界”。所以此题选C。
21.【答案】(1)暴政:徭役繁重、赋税繁重、刑罚严酷。
(2)陈胜讲的;激发人们推翻暴秦和意志和决心。
(3)秦的暴政是引发人们反抗,发动推翻暴秦起义的主要原因。
【解析】前三则材料体现了秦始皇的三点暴政:徭役繁重、赋税繁重、刑罚严酷。材料四的话是陈胜讲的,他讲这些话是为了激发人们推翻暴秦的意志和决心。前三则材料与材料四之间的联系是:秦的暴政是引发人们反抗,发动推翻暴秦起义的主要原因。
22.【答案】(1)西域是今天的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张骞第一次出使的时间公元前138年,第二次出使时间为公元前119年。
(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新疆—西亚—欧洲。
(3)西域都护。
【解析】(1)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西汉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汉武帝先后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第一次出使的时间是公元前138年,第二次出使时间为公元前119年。
(2)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到欧洲,又把西域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3.【答案】(1)汉景帝时期
(2)“文景之治”。
(3)他们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注意节俭,重视“以德化民”。
【解析】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汉景帝时期的情况,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之所以会出现这一治世局面,是因为他们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注意节俭,重视“以德化民”。
24.【答案】(1)嬴政、公元前221年、咸阳。
(2)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焚书坑儒”;农民承担繁重的赋税、徭役、兵役;秦朝的刑罚极端严酷;秦始皇死后,继位的秦二世昏庸残暴,使秦朝加速走向灭亡;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刘邦、项羽等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解析】(1)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开国的第一个皇帝十分有名,他的名字叫嬴政。他领导自己的军队,南征北战,讨伐四方,终于在公元前221年,完成了大一统,定都在咸阳。
(2)秦灭六国后,加强了中央集权,采取了一些的措施,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在中央设置自己的专属官员,直接领导国家大政,最重要的官职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他们都是皇帝直接任命的大臣,直接听秦始皇安排。
(3)秦始皇灭国的原因很多,例如:“焚书坑儒”;农民承担繁重的赋税、徭役、兵役;秦朝的刑罚极端严酷;秦始皇死后,继位的秦二世昏庸残暴,使秦朝加速走向灭亡;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刘邦、项羽等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25.【答案】(1)张角。
(2)“甲子”指公元184年,“苍天”暗示东汉政权,“黄天”指黄巾军。
(3)有组织、有准备。
(4)结果:失败。 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解析】(1)根据材料是黄巾起义的口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84年领导黄巾起义的是张角。
(2)根据材料中的“甲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巾起义的“甲子”年,是指公元184年;“苍天”暗示东汉政权,“黄天”指黄巾军。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84年张角等人,经过精心策划而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结果失败了;但是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