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07 22:5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科目 历史 主备教师 授课教师 任课班级
课题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型
新授课
授课
日期
第 周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思考的能力。[来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
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来源:Zxx
教学难点
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
教学资源
教参 ,校园网优秀教案及课件 
课时
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参与互动、探究式教学 
拓展延伸
 
板 书 设 计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2、汉与西域的联系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护的设置
二、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课 后 反 思
 
教研组长 签 审


教务处 签 审
月 日

教案续页
教学内容(问题与情景)
师生活动(过程与方法)
一、情景导入 
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工具,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
提醒学生用表格的方法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知识(从任务、出发时间、结果、成效等方面归纳)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张骞通西域
教师讲述西域的概念:指的是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地区和更远的地方,西汉初,西域小国林立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许多国家受到奴的控制和奴役。 补充:经过文景之治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远的力强盛起来,汉匈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武易击匈奴侵扰的时机已经成熟。 材料料展示:
汉武帝颁布《招贤令》:“我大汉王朝,历经于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每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现招有胆有果敢忠义之人,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事之后,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如有勇者,速来报,钦此!
教师过渡: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
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
任务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发展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出发时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结果
未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任务
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了
意义
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
互通有无,促进交流
教师过渡: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毅然应募阅读图片:观察教材图片《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把张两次出使西域做一个比较。
教师提问:想象张骞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析?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提示:挫折:自然环境恶劣;被匈奴停虏;食物匮等。精神:不怕困难,百折不挠,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等。 目标导学二:丝绸之路 教师提问: 1.名字的由来:“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依照课本地图和相关知识,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这条要道对当时和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
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
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有力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当时汉朝的兴盛也产生积极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路线: ①山东沿岸一②穿过黄海一③到达朝鲜、目本和①东南沿海港出发一②经中南半岛南下③绕过马来半岛一①穿过马六甲海峡一⑤孟加拉湾沿岸一括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
目标导学三: 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管理权限,意义。
(1)公元前60年;
(2)西汉王朝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3)今新疆地区自古以来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谈谈你对今天的“一带一路”的感想。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内容可以用“三个一”来概括:
一位人物入张骞通西域,为中西交通畅通和经济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一个事件: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开始隶属中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座桥梁: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方文明的友 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