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植树的牧羊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边读边想,理解词句意义和句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2.深刻认识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
3.感悟和学习牧羊老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甘心为人类造福的优秀品质。
4.品味其意味隽永的语言。
5.分析其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深刻认识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
2.感悟和学习牧羊老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甘心为人类造福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1.边读边想,理解词句意义和句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2.品味其意味隽永的语言,分析其写作手法。
作业检查
假如为牧羊人颁发一个“感动世界”的奖项,你打算怎样为他撰写颁奖词。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理清结构
划分课文的层次。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运用议论,对“牧羊人”这一形象进行高度概括,提挈全篇。
第二部分(第2—20段):记叙和描写“牧羊人”通过植树,使废墟变为绿洲的伟大壮举。
第三部分(第21段):通过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情。
目标导学二:主题探究
【围绕下面的问题,展开组内讨论,教师点拨,然后班内展示。】
1.第五自然段中对老人进行了怎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一自然段是对老人的动作和外貌进行的细节刻画,通过老人细致、一丝不苟的擦拭猎枪和刚刮的胡子,以及自己缝补的细致,完全可以看出老人是一个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人,这也为后面叙写他常年坚持种树埋下了伏笔。
2.是什么精神支撑着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将荒山变成奶和蜜的田园的?
〔明确〕 能够支撑老人体力和毅力的精神支柱就是他的信念,他认为:如果山上没有了树,就没有了生命。我们也要从老人一生坎坷的遭遇进行思考,他身边的两位亲人相继离开了他,他变成了孤独一人,他也是想通过种树,来种植生命,通过“再塑大山的生命”来寄托自己的追思。
3.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阅读这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明确〕 本文通过叙写“我”三次造访艾力泽·布菲老人,看到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选种、种树的工作,使得荒山变成了绿洲,给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由衷地赞扬了老人的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4.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照应开头,使得结构更严谨。
5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在英文中,“牧羊人”是基督耶稣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地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耶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
1.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1)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赏析: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2)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赏析: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2.根据要求,赏析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句子中的加点词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不可以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盖泥土的认真;如果删掉,就不能表现牧羊人种橡子的认真和细致。
(2)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颗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句子中加点的数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
3.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明确: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并最终改变人类的命运。
目标导学四:品味写作技巧
1.牧羊人到山上种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交代属于哪种记叙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种树的原因:他先后失去了儿子和妻子,他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牧羊人认为“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记叙方式:插叙。作用:表现牧羊人热爱大自然、积极乐观的性格,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为紧凑。
2.在文中,作者生动描绘了牧羊人给废弃的村庄带来的变化,为此作者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明确:联系全文来看,对比有:(1)“无边无际的荒野”和“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一大片茂盛的橡树;(2)干涸的泉眼和“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3)倒塌的房屋和废墟上新建的干净农舍。作用:这些对比,有力地突出了牧羊人的贡献。
3.本文在叙事方面采用第一人称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第一人称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我”在文中仅仅只是个旅人,一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因缘际会地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沃土。“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目标导学五:拓展延伸
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向植树的牧羊人学些什么?
示例一:我们应该学习牧羊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境保护贡献一分力量。
示例二:我们应该提高环保意识,每年种下一棵树,美化校园,美化家乡。
三、课堂小结
这堂课,让我们充分认识了一个无私奉献的老人,他就是外国的“愚公”。正是拥有了众多的“愚公”,正是拥有了这么多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才使得我们的星球变得越来越美丽。
四、布置作业
搜集5句关于奉献精神的名言警句,并找出一句谈谈你的理解,整理在读书笔记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22张PPT)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第二课时
假如为牧羊人颁发一个“感动世界”的奖项,你打算怎样为他撰写颁奖词。
作业检查
主题探究
第一部分(第1段):运用议论,对“牧羊人”这一形象进行高度概括,提挈全篇。
第二部分(第2—20段):记叙和描写“牧羊人”通过植树,使废墟变为绿洲的伟大壮举。
第三部分(第21段):通过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情。
划分结构层次
1.第五自然段中对老人进行了怎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是什么精神支撑着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将荒山变成奶和蜜的田园的?
主题探究
这一自然段是对老人的动作和外貌进行的细节刻画,通过老人细致、一丝不苟的擦拭猎枪和刚刮的胡子,以及自己缝补的细致,完全可以看出老人是一个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人,这也为后面叙写他常年坚持种树埋下了伏笔。
能够支撑老人体力和毅力的精神支柱就是他的信念,他认为:如果山上没有了树,就没有了生命。我们也要从老人一生坎坷的遭遇进行思考,他身边的两位亲人相继离开了他,他变成了孤独一人,他也是想通过种树,来种植生命,通过“再塑大山的生命”来寄托自己的追思。
3.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阅读这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主题探究
2.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
作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照应开头,使得结构更严谨。
主题探究
3.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
主题探究
品析语言
品析语言
1.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品析语言
(2)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
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品析语言
2.根据要求,赏析下面句子中画横线的词。
品析语言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句子中画横线的词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不可以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盖泥土的认真劲;如果删掉,就不能表明牧羊人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2)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画横线的数词,有什么作用?)
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历程。
品析语言
(3)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品析语言
1.牧羊人到山上种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交代属于哪种记叙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种树的原因:他先后失去了儿子和妻子,他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牧羊人认为“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记叙方式:插叙。
作用:表现牧羊人热爱大自然、积极乐观的性格,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为紧凑。
写作技巧
2.在文中,作者生动描绘了牧羊人给废弃的村庄带来的变化,为此作者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联系全文来看,对比有:
(1)“无边无际的荒野”和“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一大片茂盛的橡树;
(2)干涸的泉眼和“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
(3)倒塌的房屋和废墟上新建的干净农舍。作用:这些对比,有力地突出了牧羊人的贡献。
写作技巧
2.在文中,作者生动描绘了牧羊人给废弃的村庄带来的变化,为此作者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联系全文来看,对比有:
(1)“无边无际的荒野”和“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一大片茂盛的橡树;
(2)干涸的泉眼和“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
(3)倒塌的房屋和废墟上新建的干净农舍。作用:这些对比,有力地突出了牧羊人的贡献。
写作技巧
3.本文在叙事方面采用第一人称手法,有什么好处?
用第一人称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我”在文中仅仅只是个旅人,一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因缘际会地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沃土。“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写作技巧
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向植树的牧羊人学些什么?
示例一:我们应该学习牧羊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境保护贡献一分力量。
示例二:我们应该提高环保意识,每年种下一棵树,美化校园,美化家乡。
拓展延伸
课堂总结
这堂课,让我们充分认识了一个无私奉献的老人,他就是外国的“愚公”。正是拥有了众多的“愚公”,正是拥有了这么多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才使得我们的星球变得越来越美丽。
作业布置
搜集5句关于奉献精神的名言警句,并找出一句谈谈你的理解,整理在读书笔记上。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