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案_2.3河流 之黄河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案_2.3河流 之黄河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1-08 10:5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个人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黄河
年级学科 初二年级地理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对沿岸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学习黄河可以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 教材从河流的源流概况入手,分析河流开发利用的突出特点或出现的问题,最后落脚在河流的开发和治理上。但这一课与长江稍有选材稍有不同。“长江”侧重开发利用,“黄河”则突出其“害”,侧重综合治理。这节内容与前面地形、气候等知识相联系;也是学习我国水能资源、环境保护、西部大开发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黄河水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入海口、长度、流经省区、地形区、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理解地上河的形成原因。2.通过对黄河各段特征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关分析能力及对某一地理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3.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奉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学习长江后,基本掌握了学习河流的方法和一般思路。因此对黄河源流概况的认识比较得心应手。黄河泥沙的来源、中游水土流失的原因需联系黄土高原地形特点,课前需提前复习。但初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是很强,对地上河的形成和危害比较难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用直观、形象的图像演示便于学生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以黄河落日的景观图片为素材,让学生利用古诗词来描述,引出黄河,在展示黄河泛滥决口的文字材料,让学生知道黄河不仅养育了我们,还会危及我们的生活。 师:画面中我们领略了黄河的气势磅礴、雄浑壮丽。几千年来川流不息的母亲河哺育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河,了解母亲河。 教师板书:黄河 (二) 新课讲授:过渡:认识一条河流首先要了解它的源流概况。教师板书: 华夏儿女知黄河——黄河的源流概况 (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课本第一框题“我国第二长河”,在“黄河流域”图上描画自学提纲提到的地理事物。 自学提纲:1、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 2、黄河流经的省区 3、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4、黄河的主要支流 5、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随时个别指导。 (2)师生互动一:教师黑板上画黄河干流图,问:黄河干流形状像什么?生:“几” 师生互动二:同学代表上台在黄河干流图上填注:发源地,注入海洋;上中下游分界线;黄河主要的支流(泾渭分明帮助记忆)。教师评价、指正。 师生互动三: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政区图”,师:黄河自西向东共流经了我国哪些省区和地形区呢?图中1—9代表省级行政区。
[演示课件]: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用不同的颜色闪动表示。学生抢答省名或简称,课件显示省区和地形区的名称。教师总结“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五千五”帮助记忆。 师生互动四:师:根据40 页图表数据分析,说明黄河为什么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生:年径流量小。过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为华夏文明做出巨大贡献。母亲河有哪些贡献呢?板书: 你言我语 ——颂黄河 出示河套平原灌溉图和小浪底工程图,四人小组讨论,引导母亲河的贡献: 生: 贡献一,冲积形成平原。 师:华北平原也称黄淮海平原,黄河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要力量。 生:贡献二,提供灌溉水源。 多媒体突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位置,黄河沿岸,上游地区。结合“干湿地区图” 师:黄河上游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在干湿地区上属于哪类?(生:干旱区)。农业发展很好,被称为“塞上江南”。农业发展的水源来自哪里? 生:黄河水作为灌溉水。 生:贡献三,蕴藏丰富水能资源,可发电。 角色体验:假如你是水利专家,你会加黄河的水电站建在哪一河段?原因? 师:回忆黄河流经的地形区?落差最大的河段是?(生:中上游)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是?(中上游) 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出示黄河上中游水电站分布图:学生读图自学 1、找出水能开发最密集的河段。 2、 找出并描画黄河上著名的水利枢纽:龙羊峡、刘家峡、 三门峡、小浪底。[演示课件]:黄河上著名的水利枢纽在课件中闪动表示。学生抢答,并说出位于哪一个省。 过渡:千百年来,黄河就像慈祥的母亲哺育着沿岸人民,我们称它为“母亲河”。可也有人称它为“害河”,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 炎黄子孙忧黄河,救黄河。 多媒体出示黄河泛滥的画面,配以资料: 1938年黄河改道,滚滚黄水汹涌南下,冲进淮河,淹没了豫东、皖北、苏北的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使得黄淮平原的千里沃野变成了一片凄惨、荒凉的黄泛区。 师:为什么有人称黄河为“害河”呢? 生:决口、泛滥成灾 师:黄河容易决口的河段在哪里? 生:下游(教师通过资料中的“黄淮平原”引导学生说出“下游河段”) 师:黄河的下游河段为什么容易泛滥成灾呢?读课本46页,阅读内容“地上悬河”,找出下游容易泛滥的原因?下游形成这一特点的过程? 生:下游是“地上河”。 师:地上河形成的过程 生:泥沙在下游沉积,河床升高,人们不断加高大堤束水,大坝不断加高,形成地上河。 多媒体出示视频,黄河地上河形成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内容。 师:黄河下游的泥沙来自哪里呢?课件展示兰州、河口、陕县、利津处河流含沙量的变化特点? 生:河口—利津处,这是黄河的中游河段,下游泥沙主要来自中游河段 师:黄河中游河段主要流经的地形区是什么?这里为什么水土流失严重呢?结合课本47页,活动二,三幅图片,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通过读图和文字资料,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师强调 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最主要的原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归纳“地上河”的形成: 师:找到黄河发生水患的原因,你能不能寻根诊治呢? 活动:“我来当部长”,将全班分成男生女生组,讨论两分钟,看谁的办法多。教师适时展出人类治理黄河的图片:修梯田、加固大坝、植树种草等图片 两组抢答,教师点评。 师:针对各河段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在黄河的上游: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中游:退耕还林、还草,修梯田、筑堤坝等;下游:不断加固大堤,修建蓄洪分洪区等措施。 师归纳:治理黄河的关键________,治理黄河的根本是________.。 师:黄河除发生水患外,还存在其它问题。例如:凌汛和断流。读课本48—49页,找出凌汛和断流出现的河段,小组讨论解决措施。 活动:“我是黄河小主人”。将全班8排同学按座位分成“凌汛调度组”和“断流调度组”,讨论。比比哪个小组找的最准,措施最得力。教师当评委。 两小组分别展示讨论成果,教师评点。 凌汛组: 师:什么是凌汛? 生:凌汛是冰坝堵塞河道,引起水位急剧上升的现象。 师:主要发生的河段? 生:发生在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地区。(借助黑板上黄河干流图)主要发生在上游刘家峡到包头河段,下游的开封至入海口河段。 师:多发生的季节? 生:秋末冬初和春季冰刚融化时。 师:治理凌汛的措施? 生:轰炸冰坝。 师:举一反三:长江会不会发生凌汛呢? 生:不会。因为长江位于秦岭—淮河以南河水没有结冰期。 师:凌汛组同学非常聪明,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又一次解决了母亲河的问题。我们为他们鼓掌喝彩。断流组同学做的怎样呢?我们看他们的展示。 “断流组” 师:黄河断流出现的河段? 生:下游河段 师:断流出现的原因? 生:黄河沿岸人们生产生活用水量大。也有自然原因,黄河流经我国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区,降水量本身也少。 师:发散思维,解决黄河断流你有什么好措施? 生:南水北调、修建水库、国家统一调度、节约用水等(言之成理就要鼓励赞许) 师:断流组的同学也很聪明,我们同样为他们喝彩。两组同学都用自己的智慧为黄河问题的解决出谋划策。我们国家更是重视黄河的治理。 过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对黄河的治理和修护,并取得突出成效。黄河决口百年不遇。黄河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沿岸人民谋取福利。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 提前布置学生对所讲授的课程进行预习,查阅有关黄河的资料内容。 便于学生能够很好地对本节课的学习。
将学生每4人分成一个小组,制定好小组长。 让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学习所学知识,让小组长举手回答问题。 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知识。进一步活跃课堂氛围。
教师提前要设计好达标测评习题。 在学生讨论前发放达标测评习题。 进一步增强学生讨论的针对性。
六、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
教师板书:第二节、黄河 一、黄河 (一)、黄河的源流概况: 1、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 2、黄河流经的省区 3、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4、黄河的主要支流 5、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二)、黄河形成地上河的原因:(三)、黄河出现的凌汛成因: (四)、黄河断流出现的原因: (五)、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黄河的治理和修护: (六)、我们该怎样进一步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启发思考)






5

3

7

1

6

4

9

8

2

地势低平

暴雨


地上河

泥沙淤积河床

水土流失

土质疏松


流速减慢

植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