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稳步增长的农业 同步练习(2课时,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1 稳步增长的农业 同步练习(2课时,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晋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1-08 11:04:13

文档简介

《稳步增长的农业》同步练习
选择题
1.下列表述与地形有关的是(  )
A.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B.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C.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关于我国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有(  )
A. 全国各地雨热同期,利于农业生产 B. 南方的气候和地形均利于农业生产 C. 我国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多种多样 D. 我国农业生产自然灾害较少发生
3.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的地区,应发展(  )
A. 种植业 B. 牧业 C. 林业 D. 渔业
4.造成我国“东耕西牧”农业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南北温度的差异 B. 东西温度的差异 C. 东西干湿的差异 D. 南北干湿的差异
5.我国东北平原大部分地区一年收获????(  )
A. 四次 B. 三次 C. 两次 D. 一次
6.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  )
A. 基础 B. 主导 C. 关键 D. 支柱
7.制约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因素是
A. 光照充足 B. 地形平坦 C. 热量不足 D. 干旱少雨
8.我国全部靠进口的植物油是(  )
A. 大豆油 B. 棕榈油 C. 花生油 D. 菜籽袖
9.我国适合发展畜牧业的地区,主要分布于
A. 干旱、半干旱地区 B. 东北平原地区 C. 人口稠密地区 D. 东南沿海地区
综合题
10.读我国东部粮食作物主产区分布图,回答问题。
(1)甲区域主要位于______平原,其作物熟制是_____________,制约该区域种植业发展的不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
(2)乙主要的耕地类型是___________,其居民的主食是___________。
(3)甲乙区域发展粮食种植业的优势气候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纳我国东部主要粮食作物的地区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这种分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C 2. C 3. A 4. C 5. D 6. A 7. D 8. B 9. A
10. (1)东北 ?一年一熟 ?热量不足????
(2)水田 ?大米(米食)
(3)雨热同期(或夏季高温多雨)
(4)小麦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 ?秦岭—淮河以南热量充足,降水丰富,耕地为水田;秦岭—淮河以北热量条件较差,降水较少,耕地为旱地
??【解析】
1. 解: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人类活动等.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所以就出现了山上气温较低,春天百花盛开以后,山上的桃花才开始开放. 故选:C. 依据地形地势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来解答此题. 本题考查了影响气候的因素.要注意从各选项的句子中提取关键信息,解答题目.
2. 解:A、我国的季风区雨热同期,利于农业生产,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B、我国南方地区气候利于农业生产,但耕地较少,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C、我国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D、我国农业生产自然灾害较多,如水旱等,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A、我国的季风区雨热同期,利于农业生产; B、我国南方地区气候利于农业生产,但耕地较少; C、我国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多种多样; D、我国农业生产自然灾害较多,如水旱等. 本题考查我国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后即可解答.
3. 解: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地区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应发展种植业. 故选:A. 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生产部门.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农业,属于基础题.
4. 解:我国农业生产呈“东耕西牧,南稻北麦”的分布格局,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条件;东西干湿的差异,是形成我国“东耕西牧”农业格局的主要原因.根据题意. 故选:C.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以种植业为主,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为旱作区,以南为水田区.我国四大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四大牧区受降水的影响,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 本题考查气候对农业的影响,理解解答即可.
5. 解:因气候关系,长城以北的东北平原一般只能一年一熟,主要农作物有春小麦、玉米、高粱、大豆、马铃薯、甜菜等. 故选:D. 在我国,从北到南习惯上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不同. 考查我国耕作制度的地区差异,要理解记忆.
6. 解: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 故选:A.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 根据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答,属于基础题.
7. 本题考查制约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因素。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导致水源不足,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 解:我国主要位于北温带,南部少数地方是热带,而油棕是热带作物,大豆、花生、油菜是温带作物,所以我国全部靠进口的植物油是棕榈油. 故选:B. 油料作物中,油菜在中国种植面积最广,产量要占到全国油料总产量的一半以上.长江流域是中国最大的油菜产区.花生分布较为普遍,山东、河南两省相对集中. 本题考查的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属于基础题.
9. 本题考查我国畜牧业分布区。我国的畜牧业主要分布在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西,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 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难度不大。
(1)读图可知,甲区域主要位于东北平原,其作物熟制是一年一熟;由于东北平原所处的纬度高,气温低,热量不足,制约了种植业的发展。
(2)图中乙位于南方地区,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根据图例和图中的标注可知,乙地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故当地居民的主食是大米。
(3)甲、乙两地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发展粮食种植业的优势气候条件是: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4)根据图例和图中的标注可知,小麦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即我国东部主要粮食作物的地区分布特点是南稻北麦;形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是:水稻喜温喜湿,秦岭—淮河以南热量充足,降水丰富,耕地多为水田;小麦比较耐旱耐寒,秦岭—淮河以北热量条件差,降水较少,耕地多为旱地。
《稳步增长的农业》同步练习
选择题
1.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的地区,应发展(  )
A. 种植业 B. 牧业 C. 林业 D. 渔业
2.某城镇周围的农民要发展小麦、果林、乳牛、渔业、等农业生产,请在图中A、B、C、D处合理安排,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小麦、乳牛、果林、渔业 B. 乳牛、小麦、果林、渔业 C. 小麦、果林、乳牛、渔业 D. 乳牛、果林、小麦、渔业
3.我国创汇农业主要分布于
A. 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闽南 B. 珠江三角洲、辽东半岛、闽南 C. 长江三角洲、闽南、江淮地区 D. 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闽南
4.根据“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下列搭配合理的是:
A. 西北地区——以发展林业为主 B. 南方山地——全部开辟梯田,发展种植业 C. 内蒙古高原——以畜牧业为主 D. 长江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扩大商品粮基地
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5.甲、乙、丙、丁四地,农业发展方向错误的是
A. 甲地:发展林业 B. 乙地:发展种植业 C. 丙地:发展种植业 D. 丁地:发展渔业
6.“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说明农业发展遵循的首要原则是
A. 随心所欲 B. 外贸需求 C. 随行就市 D. 因地制宜
7.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  )
A. 扩大耕地面积,进一步增加粮食产量 B. 大量进口农作物,满足人们的需求 C. 实行科学种田,走“科技兴农之路” D. 增加粮食产量
8.下列农业生产方式中,科技含量最低的是(  )
A. 滴灌、喷灌 B. 生态农业 C. 温室、棚膜 D. 人工收获玉米
9.为贯彻因地制宜方针,山区应侧重发展(  )
A. 林业 B. 畜牧业 C. 种植业 D. 渔业
综合题
10.某城镇周围的农民要在A、B、C三地分别饲养乳牛或种植花卉、小麦,三处如何安排为好?(提示: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的成本也越高;按单位面积产值计算,由高到低为乳牛业、花卉业、小麦)。
(1)________可以安排在C处。理由是C处为近郊,地价________,该农产品价值较高,且临近城市,市场广阔,便于运输。
(2)________可以安排在A处,因为这里靠近高速公路,便于产品的外运,距城镇也不远。
(3)________种植在B处为好,这里土地辽阔,地价便宜,又有河流提供灌溉水源。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A 2. B 3. A 4. C 5. B 6. D 7. C 8. D 9. A
10. (1)乳牛业 ?高? ? ? ? ? ? ? ? ? ? ? ?
(2)花卉业
(3)小麦
??【解析】
1. 解: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地区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应发展种植业. 故选:A. 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生产部门.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农业,属于基础题.
2. 解: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体现了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的思想.读图可知:A处海拔低,地形平坦,多草地,适合发展畜牧业,如乳牛业.B处为大面积平原,并有小河流过,有灌溉水源,适合发展种植业,如种植小麦.C处海拔较高,且起伏大,不易种植作物,可发展林果业,大面积种树还可以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D处图形为湖泊,并河湖较多,适合发展渔业生产. 故选:B.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应出来地貌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等,可以因地制宜的提出农业布局生产方案.例如平原发展种植业,山区易发展林业,缓坡可开辟梯田等. 本题考查农业的发展,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3. 本题考查我国创汇农业的分布。我国创汇农业主要是指发展先进农业,农业产品用于出口,主要集中在我国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和闽南地区。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 本题考查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难度适中。我国西北地区降水稀少,草场广布,适宜发展畜牧业,故A错误;我国南方山地缓坡地区可以修建梯田,发展种植业,在陡坡地区适宜发展经济林,故B错误;在内蒙古高原草场广布,适宜发展畜牧业,故C正确;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扩大商品粮基地?,会加重该地区的洪涝灾害现象。故D错误。故选C。
5~6. 本题主要考查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由图中四地的位置可知,图中甲地位于海拔较高的陡坡上,适宜发展林业,A对;乙地位于海拔较低的缓坡上,适宜发展林果业,B错;丙地位于河谷地区,地形平坦,适宜发展种植业,C对;丁地位于河流中,适宜发展渔业,D对。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农业发展中的因地制宜原则。由题意可知,“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说明农业发展遵循的首要原则是因地制宜,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发展不同的农业生产部门,D对,ABC错。故选D。
7. 解: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实行科学种田,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根本途径,改造传统农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保证农产品的社会有效供给,增加农民的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故选:C. 结合中国的国情,改造传统农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保证农产品的社会有效供给,增加农民的收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本题考查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结合中国的国情,理解记忆.
8. 解: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有: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环保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现代化生产方式发展能极大的提高生产力,节省时间,选项中的生产方式中,科技含量最低的是人工收获玉米. 故选:D. 农业生产方式指农业生产方法和形式.生产方法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主要通过生产工具、动力、水利设施等体现出来,例如:铁犁牛耕.生产形式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例如生产如何组织起来,是简单协作还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了,现在讲求的是快节奏,高效率,现代化生产方式发展能极大的提高生产力,节省时间. 本题考查农业生产方式,理解答题即可.
9. 解: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的山区,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叫宜林则林,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农业的发展受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地区都有农业发展上的优势和不足.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原则,筛选出正确选项.
10. 本题考查我国农业发展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1)乳牛业可以安排在C处。原因是C处为近郊,地价高,该产业价值较高,且临近城市,市场广阔,便于运输。
(2)花卉业可以安排在A处,因为这里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便于产品的外运,距城镇也不远。
(3)小麦种植在B处为好,这里土地辽阔,地价便宜,位于公路沿线,交通也很便利,又有河流提供丰富的灌溉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