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动植物的活体和残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2.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3.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和干燥的土壤各一份、白纸、放大镜、烧杯、小木棍、水、小勺、牙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土壤图片,师生谈话。
2、猜一猜,土壤里有什么。
2.揭示、板书课题。
3、明确学习目标。
二、观察土壤。
1、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些新鲜的土壤,把土倒在纸上,观察一下,土壤里有什么?(观察要求:各小组先用肉眼观察新鲜的泥土。再用放大镜观察新鲜的泥土。把观察结果及时地记录于 “寻找土壤的成分”的表格中,每一个小组一张记录表,由实验小组长负责组织观察及整理记录,要让每个同学都有观察的机会,还要文明观察,注意保持整洁。)
2、取一块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观察要求:用放大镜观察干燥的土壤,想一想,怎样区分土壤中的小颗粒,并把观察结果记录于观察记录表中。请小组长组织好,开始观察。)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汇报。
学生汇报观察现象:枯树叶、水分、小石子、沙、动物残体、大小不同的颗粒。
你们看到土壤中的颗粒大小一样吗?你是怎样描述的?
地质学家为了分清颗粒就根据它们的大小取了自己的专用名字,(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粉沙和黏土颗粒)。从你桌上的土壤中找一找,你能分别找出沙砾、沙、粉沙和黏土颗粒吗?
三、土壤的沉积实验。
1.师生交流实验方法。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3.土壤在水中静置的过程中,让学生猜一猜泥土会怎样沉积,会出现哪些现象。
4.观察汇报:土壤中有什么?各小组汇报实验记录。
(把这些土块放入水中,有气泡冒出来,说明土壤中有空气,再用小棒搅拌一下,水流动,同时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水变浑浊了。静置一段时间后,水变清了,泥沙都沉入了水底,枯叶等都漂在水面上。沉入水底的泥沙有分层现象。底层的颗粒最大,上层的颗粒最小。)
为什么会这样分层?
(土壤是由不同的颗粒组成的,这些颗粒的轻重是不同的。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土壤颗粒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那最下层颗粒最大的是什么?一层一层往上呢?
四、认识腐殖质和盐分
土壤里还有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吗?
学生猜测。(师引:土壤中的植物要成长需要什么?)
五、小结土壤的成分
现在请小组同学整理你们的实验记录,想一想土壤中有什么?
六、土壤和生命
1.你们知道土壤中有哪些生命吗?
2.想一想:土壤为他们提供了什么?它们又为土壤做了什么?
3.那么土壤和我们人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4、经过今天的学习,你以后会怎样对待这不起眼,但又蕴含巨大价值的土壤呢?
七、总结引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一起朗诵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
【教学板书】
土壤中有什么
水分 粉沙
小石子 沙
空气 黏土
腐殖质 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