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四单元 环境管理与全球行动
学案 导学
(一)环境问题产生的两个原因:一是思想观念;二是社会行为
(二)内容概述:
第一节: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主要手段;我国环境管理的原则和制度;环境管理是人类的一种行为、一种社会行为。
第二节:环境问题已具有了全球化的特点并在继续发展,环境管理也必然走向钱球化;对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防治、因环境问题引走的冲突和贸易争端,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共同采取行动。
第三节:公众参与的含义;公众应有的态度和责任、行为准则,以及如何采取行动。
(三)单元知识结构:
环境问题 环境管理 基本内容 我国的环境管理
主要手段
全球行动 国际行动 国际贸易中的环境保护
国际合作
国际环境保护行动
公众参与 个人应有的态度和责任
个人应有的行为准则
第一节 环境管理
教学目标:
1、环境管理 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举例说明我国环境管理的主要原则和管理制度的现实意义
3、理解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和法规意识
教学重点: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教学方法:提纲导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顾第三单元内容,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引出环保话题。
一、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1、什么是环境管理?其最终目的是什么?
引申:环境问题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性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和谐一致的问题;具体说,就是要创造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新的社会行为规范和新的发展方式。
2、按环境管理的范围划分,说出三种环境管理的类型,明确其对象和目标。
(1)资源环境管理
(2)区域环境管理
(3)部门环境管理
3、按管理职能和性质划分,说出三种环境管理的类型,明确其对象和目标。
(1)环境计划管理
(2)环境质量管理
(3)环境技术管理
4、跟踪训练
分析下列说法各属于哪一种环境管理类型?
A、城市环境和水域环境管理——区域
B、工业环境管理——部门
C、政府部门对全国国土及经济协作区和省市自治区环境管理——区域
D、可再生资源的恢复和永续利用——资源
E、制定区域环境规划——区域
F、交通沿线环境监测——环境质量管理
G、医疗垃圾的管理——部门
二、环境管理的手段
1、环境管理的手段有哪些?理解日、英、美等国家环境公害的规定,明确政府是环境管理的主体。
2、跟踪训练:对号连线
①对污染严重而又难以治理的企业实行关、转、并、停 A环境技术手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实施 B经济手段
③排污收费制度 C新闻媒介手段
④环保部门对大气中SO2浓度进行分析 D法律手段
⑤CCTV对某排污企业进行跟踪报道 E行政手段
三、我国的的环境管理
1、我国的环境保护图徽
2、我国环境保护的主要原则有哪三条?
3、举例说明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及其现实意义。
四、巩固练习:P76二2
附:本节板书设计
一、基本内容
资源
1、范围 区域
部门
计划
2、职能、性质 质量
技术
行政
二、管理手段 法律
经济
……
三、我国环境管理原则——“三同步” “三统一” “三同时”
第二节 国际行动
教学目标:
1、环境壁垒和绿色产品的含义
2、国际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价值
3、分析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教学重点:国际合作解决环境问题
教学方法:提纲导读;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绿色壁垒的出现
一、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
(一)认识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
发达国家 出口 工业制成品、高技术产品
小麦、玉米、畜产品
资本、技术
进口 燃料、原料
发展中国家 出口 农矿等初级产品
进口 工业制成品
结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当前国际贸易中出现的新问题——环境壁垒,实际上是贸易与环境矛盾的反映。
(二)国际贸易的环境壁垒
1、出现原因
(1)各国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2)一些国家利用环境保护牟取国际贸易中的利益(贸易保护主义)
2、带来的影响
3、环境壁垒的类型
(1)政府引导型——以保护本国市场为目的
(2)非政府引导型——带来产品在国际流通不平衡
4、形式:绿色关税;环境贸易制裁;强制性绿色标志;严格的进口检验程序及检验制度
5、我国的应对策略
(1)实行清洁生产
(2)通过产品ISO14000体系认证
(3)申领绿色护照
(三)绿色食品
1、定义
2、绿色食品标志及推广绿色食品的意义
3、中国申报绿色食品的三个条件
二、国际合作
1、概念
2、原则: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3、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1)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
(2)中国政府始终把加强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作为一贯政策。
三、环境保护国际行动
1、人类环境会议: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世界环境日——1972.6.5;《人类环境宣言》
2、环境与发展大会: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知识窗》“世界环境日主题”
四、随堂训练:《基础训练》P79
第三节 公众参与
教学目标:
1、了解公众参与的含义
2、理解并掌握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形成正确的环境道德观。
教学难点:公众参与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
教学用具:挂图
教学方法:自学引导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国际合作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一、公众参与的含义
1、含义
2、意义:环境保护必须要依靠公众和社会团体的认同、支持和参与
3、青年环保运动
4、公民的环境权
(1)狭义
知情权
(2)广义 检举控告权
参与管理权
二、公众参与中应该具有的态度和责任
1、环境意识
2、基本态度: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加强环保宣传
3、应有责任 倡导环境保护
多做有利工作
形成环境道德
三、公众参与中应有的行为准则
1、 实行家庭绿色消费
学校管理
学校课程
2、参与创建绿色学校活动 学校环境
学校和社会的关系
3、协助创办绿色社区
(1)概念
(2)内容
四、随堂练习
1、为了使环境保护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最具广泛意义的是(B)
A、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B、提倡广泛的公众参与。
C、保持社会经济高速稳定发展。
D、政府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
2、成功实施我国环境保护国策的基本前提是(B)
A、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B、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C、参与国际合作
D、依靠科学进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