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测试卷
基础知识部分(40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jiàn zhù huán jìng xiāo huǐ chuán tǒng jiē shì
xiàng zhēng hóng wěi zuì zhèng bǎo lǎn màn yóu
二、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加点字的读音是错误的,把选项填在括号里。(3分)1. A喑哑(àn) B操纵(zòng) C 美哉(zāi) D波澜(lán) ( )
2. A潜入(qián) B 险峻(jùn) C步履(fǔ ) D殿堂(diàn) ( )
3. A剔除(tī ) B毁灭(huǐ) C 战役(yì) D精神抖擞(sǔ) ( )
4. A摧残(chuī) B枪膛(táng) C 屡次(lǚ) D人心惶惶(huáng)( )
三、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字是错误的,把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4分) 1. A.杭洲 B.殿堂 C.诗情画意 D.风景名胜 ( ) 2. A.宏伟 B.境界 C.地履其簧 D.奇珍异宝 ( ) 3. A.己亥 B.流连 C.一泄千里 D.举世闻名 ( ) 4. A.熏陶 B.仿照 C.不拘一格 D.众星供月 ( )四、给下面加点字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3分)
1.毁灭( ) A.破坏,损害 B.烧掉 C.诽谤,说别人的坏话
2.漫游( ) A.水过满,漾出来 B.满,遍 C.没有限制,没有约束
3.窃窃私语( ) A.偷盗 B.比喻用不合法不合理的手段取得 C.私自,暗中
五、选词填空。(2分)
销毁 毁灭
1.圆明园的( )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2.侵略者为了( )罪证,在园内放了一把大火。
不仅……还…… 如果……就……
3.( )这个办法真能推广,战士们( )能吃上新鲜的蔬菜了。
4.园中( )有民族建筑,( )有西洋景观。
六、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4分)
??A.《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对我很熟悉,因为我每集必看。
??B. 运动不但可以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团队配合意识。
??C.针对各种交通乱象,南充警方将全面整治并排查道路交通设施安全隐患。
??D.在诗歌中,借松、竹常用来表达诗人复杂的情感,成为古典文学中传统意象。
七、在下面句子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如果你是鱼儿,那快乐就是一潭清凉清凉的水;如果你是鸟儿,______________。”
????A.那快乐就是一片一碧如洗的天空 ???B.那快乐就是一片瓦蓝瓦蓝的天空
C.那快乐就是一片有朵朵白云的天 ???D.那快乐就是一片没有云朵的天空
八、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B.毽子越做越讲究,有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
C.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九、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6分)
①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指导员,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他拖着沉重的脚步迅速地往前走。(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部分(35分)
十、阅读课文片段。(15分)
《圆明园的毁灭》片段
?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里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用“---”画出文中评价圆明园历史地位和文化艺术价值的句子。
2.画“ ”的句子揭露了侵略者破坏圆明园的两大罪证: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凡是、统统、掠走、毁掉”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
(1)圆明园的毁灭在世界文化史上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2)这个事件是英法联军侵略我国的罪证。
(3)这个事件说明英法联军武力强大。
(4)这个事件揭露了帝国主义者野蛮的强盗本性。
5.朗读文段时,我们应该带着( )的感情,
A.感伤、无奈 B.悲壮、痛惜 C.悲伤、哀愁 C.仇恨、厌恶
十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20分)
失根的兰花
①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吧!
③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样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图,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④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泊,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太庙中同样老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⑤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⑥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的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⑦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依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⑧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自行枯萎了。
⑨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
1.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作者流泪是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中“彩色版画”指的是( )
A.回忆中的童年生活
B.回忆中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
C.童年时绘制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的彩色版画
D.成年后绘制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的彩色版画
4.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表达部分(25分)
十二、习作。(25分)
“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每当听到这首歌曲,人们就会陷入深思。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写二十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提示:1.不少于400字,题目自拟。
2.语句通顺,想象新奇独特合理。
答案:
一、建筑 环境 销毁 传统 街市 象征 宏伟 罪证 饱览 漫游
二、1. B 2. C 3. D. 4. A
1. A 2. C. 3. C. 4. D.
四、1. A.2. C.3. C.
五、1.毁灭2.销毁3.如果……就……4.不仅……还……
D.
?B.
八、B.
九、①略②略③他拖着沉重的脚步往前走。
④圆明园的毁灭不能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
十、1.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2.(1)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2)拿不走的东西救任意破坏、毁掉。
3.从这些词语中我知道了当时英法联军的野蛮、贪婪和无耻。
4.A.B.D 5.B
十一、1.“根”,祖国;“兰花”,漂泊在外的游子(含作者)。题目暗含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2.不是。其流泪是因见到故乡的花木,触发了对战乱中故国的无限思念。
3.B
4.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自行枯萎了。
十二、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