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09 16:4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备课人
教学
目标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重难点
重点:明清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
难点: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教学
手段
互动式教学,自主探究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型
新授课
环节
教 学 内 容
个人备课
导入
讲授
正课








课堂检测
课后作业




展示清乾隆年间的《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并进行简要介绍。通过通过对这幅图片的分析和欣赏,引起学生了解明清盛世的繁华局面,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引导学生阅读本课的课标要求和重难点,让学生了解本课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
【环节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盛世滋生图》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繁荣昌盛的社会生活景象,但是后人却对这一时期的明清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认为这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那么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探究题,一起了解一下,这一时期的明清,有哪些好,又有哪些“昏”。
由教师提问:这一时期明清有何新的发展因素?
学生回答: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在教师的指引下,进一步分析,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出现哪些新发展。
1.展示教材83页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以及玉米和番薯图。让学生意识到这一时期外来的经济作物在我得到逐步推广,大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农业经济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2.展示材料教材84页历史纵横: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让学生意识到,这一时期在手工业生产领域中出现了雇佣关系,一部分自由的劳动力,劳动力还有固定的价格。这三种要素共同构成了我国明清时期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
随后展示这一时期的手工艺品代表作,了解这一时期手工艺发展的高超水平。
3.提问学生,这一时期在商业领域中出现了什么新的发展和变化。由学生的回答可知这一时期白银大量流通;出现了地区性的商人团体——商帮;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以上是明清时期的繁荣和发展,那么又是什么因素使得这一时期的明清出现了危机呢。
接下来由教师展示三组图片,主要是这一时期中西方的对比,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了解到这一时期国内存在的局限性。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千年不变的耕作模式
保守封闭的经济政策
狂妄自大的思想体系
【环节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
教师设问:明清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新的发展和变化,都有哪些发展和变化呢?
学生根据学案回答:出现了陆王心学、李贽的思想和儒学的批判思想。
向学生简单介绍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陆王心学是对宋明时期理学的发展。展示出表格,引导学生分析主要思想家的思想内容,通过内容概括总结得出其思想的主要特点
【环节三 小说与戏曲的繁荣】
教师提问,请学生阅读学案内容,并根据幻灯片的图片,思考这些文学艺术都是为了适应哪些阶层的口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探究明清小说发展繁荣的原因。
学生回答:市民阶层。
原因:
(1)工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形成了要求表现自己思想和生活的广大读者群。
(2)传统的宋元话本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得到继承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
(3)社会识字率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4)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迅速发展。
(5)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强,不少文人开始对现实进行批判。
【环节四 科技的成就与特点】
教师设问:
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材料,思考明清科技有什么新特点和局限性?
学生提取信息并回答:
①总结性著作居多,但创新不足;
②西方科技传入,但没有引起统治者的重视。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明清时期在经济和文化领域发生的新变化,看到了这一时期我们的富足,但同时我们又透过这些繁华的表面,看到了明清墨守成规、不思改变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为之后的近代历史埋下了落后就要挨打的伏笔。
因此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进取意识,居安思危,是我们今天需要谨记的历史教训。
15课 明清经济文化的发展
一 社会经济发展和局限 二 思想 三 文艺和科技
1.农业 1.陆王心学 1.文学
2.手工业 2.批判思想 2.戏曲
3.商业 3.科技
4.局限
(2019 课标Ⅱ,27,4分)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辆,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2018课标Ⅱ,27,4分)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原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款宴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的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

【设计意图】锻炼从图文材料中提取经济新因素的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这些信息,确定明清经济的变化(史料实证水平1),并理解这种变化在明清时期的局限性(时空观念水平2)。
【设计意图】对比乾隆盛世时期的中外大事件,明确中国的发展与局限(时空观念水平2)点题:明清时期的特点就是繁荣与危机并存,明清时期的中国固守传统,而同时期的近代西方逐步走向近代化,中国必须面临西方的挑战。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鉴往知今。(家国情怀水平3)。
【设计意图】锻炼从图文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这些信息,确定明清思想的变化(史料实证水平1),并理解这种变化的原因(唯物史观水平3)。
【设计意图】运用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分析市民文化繁荣的原因,并明确市民文化并非明清的主流文化。(唯物史观水平3)
【设计意图】锻炼从图文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这些信息,确定明清科技的特点和局限(史料实证水平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