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背影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1-27 15:1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科:语文
教学内容:背影
本课课文导读
本文描写的不是平常的背影,而是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典当借钱、家境衰败的情况下,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自己买橘子的那个背影。这个背影,既是父亲形象的素描,又是他精神的写照,还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父亲肥胖而吃力的“形”,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老境颓唐、心情忧伤的“神”,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儿子对父亲的理解、怜惜、怀念,全都凝聚在这个背影里,感情浓烈。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着意描写的写法,反复朗读课文,理清结构,休会作品质朴、自然,饱含深情的语言,理解文句含义,感受父爱真情。
双基知识导学
1.注音
差使(chāi)(shi) 狼藉(jí) 簌簌(sù)
蹒跚(pán)(shān) 颓唐(tuí) 拭(shì)
箸(zhù) 迂(yū) 踌躇(chóu)(chú) 琐屑(suǒ)(xiè)
4.解释
(1)差使:旧社会在机关里做事叫“当差”,课文里指“职务”。
(2)狼籍:乱七八糟的样子。
(3)籁籁:纷纷落下的样子。
(4)变卖典质:(把自己的财产、衣物)出卖和典当出去。质,当。
(5)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6)赋闲:指失业在家。
(7)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8)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9)颓唐:课文里是衰颓败落的意思。
(10)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严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里。
(11)情郁于中:感情聚积在心里。
(12)琐屑:细小而繁多的(情)。
5.辨义
差使(chāi·shi) 差使(chāi shǐ)
“差使”(chāi·shi),指旧社会在机关里做事,叫“当差”,这里指“职务”。“差使”(chāi shi),差遣、派遣。
嘱咐 嘱托
“嘱咐”,告诉对方应该怎样。“嘱托”,托付,托人办事。
照看 照应
“照看”,照料(人或东西)。“照应”,照料(人)。
6.基础问题
(1)课文结构是怎么布局的?
这篇文章作者紧扣“背影”记人叙事,“背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品围绕这一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了父疼子、子爱父的深厚思想感情。
第一部分(第1节)开篇点题,引起回忆。
第二部分(2~6节)着力描写“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情深。
第一层(2~3节)送别时的家境,渲染悲凉气氛。
第二层(4~5节)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6节)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子情深。
第三部分(7节)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疑难问题解析
1.课文第6节写父亲车站买橘子的“背影”,这一段是全文的核心。具体写“背影”的有哪几句?其中表现父亲举止艰难的词语有哪些?
具体写“背影”“我看见……显出努力的样子”,表现父亲行动艰难的词语极富表现力,有“蹒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等,其中写父亲从月台下去的动作用一个“探”字,写爬那边月台时手脚的动作分别用“攀”“缩”两个字,写了父亲步履不便,“爬月台的艰难”,细腻的描写,激发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真切地再现父亲疼爱儿子,为儿子受累而高兴的情形,同时把父亲买来橘子后,觉得尽到了照顾儿子的责任,心里感到满足的情形,表现得淋漓尽致。
2.本文写父子相爱相怜的感情,真挚动人。但这感情中渗透着淡淡的哀愁。这“淡淡的哀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本文写父亲的背影,置于特定的背景中。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离别,父亲“大去之期不远”,未知往后还会发生什么灾祸。可以说,这是人生莫大的痛苦,是一种灰暗的社会世态。这样一来,就给全文定下了惨淡、衰败、哀伤的感情基调。但作者并没有就此绝望,只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3.课文着重表现父子情深这一主题,每看到父亲的背影,就忍不住“流泪”,课文写了几次“流泪”?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文章第2节写到……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里渲染一种悲凉气氛。写我内心的悲痛,和对父亲的同情、挚爱。第6节“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理解了父亲爱子之心,泪水中交织着感激、怜爱、愧疚等思绪。“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写出了儿子依恋父亲的深情,离情别绪,催人泪下。第七节中,“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寄托了对父亲的深沉的思念之情。
4.课文在描写父亲的背影时,这样写到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为何不写别的颜色呢?
写穿戴,从当时的背景看,父亲刚刚办完丧事,必须穿着黑衣,再者,黑布在当时社会那是贫贱人穿的衣服。也正照应了文章中所写的家中光景很是惨淡。深青布、黑布给人的印象也是极为深刻的,这样写既点明了题目,又照应紧密。
5.在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父亲送我过江,我再三劝他不必去,后文写到,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这样写是不是前后矛盾?
不矛盾,因父亲年岁已大,因事忙说定不送,“再三嘱咐”“颇踌躇一会”终于决定,处处体现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我从心里感激父亲,劝他不必送我。后面写到父亲与脚夫讲价钱,说话不大漂亮,嘱托我等,我自以为聪明,对父亲的行为觉得好笑,这正是为下文写我如何后悔,不能领悟父亲的深情,以及浓浓的父爱埋下伏笔。阅读语段后回答问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选文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 。
2.选文中先后两次写到“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这里流出的泪是( )
A.伤感愧疚的泪 B.伤心悲痛的泪
C.离别忧伤的泪 D.感激动情的泪
3.选文中写“父亲”外貌时,先后写了“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对其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才替祖母办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B.家境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家境困顿。
C.着力刻画父亲生活方式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
D.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4.选文着重写了父亲买橘子和下车望回走混入人群的两处“背影”,对这样写的主要原因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A.因“我”观察角度无法从正面看到父亲。
B.因“背影”是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形象。父亲的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父爱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
C.因“我”与父亲告别,感情悲伤,使“我”只能从“背影”中,默默地向父亲表达怀念、祝福之情。
D.因“背影”给人的感觉是模糊的,与全文感情基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分析与答案:第1题,行动描写。本段文字主要是通过对父亲攀越铁道为“我”买橘时的动作描写来描绘“背影”这一特定的人物外貌的。
第2题,D。文中两次流泪分别是感动的泪,因为被父亲的爱感动;惜别的泪,因为父亲背影的消失。
第3题,C。从全文来看,“我”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生活方式古板的人,而是一个内心充满爱的人。A、B两项在文中能找到照应的语句。D项与文章开头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落的惨淡的气氛是一致的。
第4题,B。A、C、D三项内容都是脱离课文的主观臆测,不能在原文中找到有关的信息。B项揭示出文章构思的特点。
双基能力训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
差使( ) 交卸( ) 满院狼藉( )
丧事( ) 游逛( ) 颇为踌躇( )
橘子( ) 栅栏( ) 家庭琐屑( )
2.选择一个正确的字填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上。
(1)籍 藉
a.我的 贯是江苏。
b.大风过后,院子里一片狼 。
c.我有收藏书 的爱好。
(2)箸 著
a.朱自清一生勤奋, 作很多。
b.“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 提笔,诸多不便。”
(3)萦 荧 莹
a.灭灯后,屋内只烛光 ,非常浪漫。
b.隔了这么久,那件往事依然 绕在我心间。
c.在晶 的泪光中,我仿佛又看见他可爱的身影。
3.填空题。
(1)《背影》是一篇 散文,作者 ,我们还学过他的另一篇抒情散文《 》。
(2)本文以 为线索,主要表现了 。
(3)课文主要写了徐州见父,回家奔丧,南京分别,望父买橘,回忆读信,北京思父,其中作者着重写的是 。
4.文章写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中说的四句话,简洁而朴实,请摘抄下来。
(1)
(2)
(3)
(4)
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但却包含着许多 的深情。
5.联系上下文,揣摩下边句子的含义,选出正确答案。
(1)我赶紧拭干了泪。( )
A.怕父亲因我流泪而伤心。
B.为自己这么大还流泪而羞愧。
C.怕父亲说我不坚强。
D.怕别人笑我幼稚。
(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
A.尽到了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心里感到坦然。
B.“似的”说明为了安慰儿子而故作轻松。
C.“扑泥土”补写了过铁道的艰难,“轻松”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后的踏实和满足。
D.买回了橘子,扑掉了衣上的泥土,心里感到愉快。
二、阅读理解
(一)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① 地走到铁道边,② 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③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④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⑤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⑥ ,⑦ ,再⑧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6.从下列词语中各选一个恰当的词填入横线①②③④⑤处。
A.慢慢 B.攀 C.倾 D.蹒跚 E.缩
7.将下列三个句子按原文顺序填入文中⑥⑦⑧处。
A.自己慢慢爬下 B.将橘子散放在地上 C.抱起橘子走
8.描写父亲过铁道时用了七个动词,这七个动词是: 、 、 、
、 、 、 。并体会其作用: 。
9.“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对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过铁道,上月台是不太利落,但几个橘子并不多重,因而放下后心里就觉得轻松了。
B.是从“我”的眼光看出来的,把扑泥土的动作衬托得非常生动。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到踏实满足。
10.这段文字通过对人物的 和 的描写,写出了父亲的 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 之情。
(二)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1.注音并解释粗体字。
(1)惦记( )
(2)举箸( )
12.第一句中的“渐渐”能否去掉?为什么?
13.“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如果改成“只是惦记着我和我的儿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4.选段中的流泪就全文而言是第 次,其原因是( )
A.感动之泪 B.悲哀之泪 C.伤心之泪 D.惜别之泪
参考答案
1.chāi xiè jí sāng guàng chóu jú zhà xiè
2.(1)籍 藉 籍 (2)著 箸 (3)荧 索 莹
3.(1)叙事 朱自清 春 (2)背影 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 (3)望父买橘
4.(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怜惜、体贴、依依不舍
5.(1)A (2)C
6.①D ②A ③B ④E ⑤C
7.⑥B ⑦A ⑧C
8.走 探 穿 爬 攀 缩 倾 作用:略 9.C
10.外貌 动作 爱子 感激
11.(1)diàn 想念。 (2)zhù 筷子。
12.不能去。去掉就不能表达出这个“不同”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父亲日渐衰老而逐步表现出来的。
13.表达的内容相同,表达的感情却没有原句强烈。 14.4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