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四章 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
第三节 我国的减灾防灾
学 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减灾防灾的方针和基本目标。
(2)据图能说出我国主要减灾工程的分布状况。
(3)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在减灾防灾方面的主要成就。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减灾工程分布与我国灾害分布规律的关系。
(2)提高学生参与灾后救援的组织协调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
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并能够积极投身到力所能及的减灾防灾活动中。
【学习过程】
主干知识 思维拓展
一、我国减灾防灾的基本方针1.我国减灾防灾的基本方针是 。2.我国减灾防灾的基本目标是 、 、 。二、我国减灾防灾的主要行动1.我国减灾防灾的行动主要包括建立健全 ,开展 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类 ,加强灾害 工作,开展防灾减灾 ,进行减灾 。2.我国的主要减灾工程分布在 ,主要的作用有 。三、我国减灾防灾的主要成就我国减灾防灾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 , , 。 1. 你若是一名保险公司的保险推销员,请模拟向某企业或家庭推销灾害险种的情况。2. 结合2008年或2009年的新闻报道,请列举你所知道的我们身边的灾害事件,国家和当地政府及居民采取了什么措施?
【知识梳理】
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基本方针 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
目标 加强灾害科学的研究
努力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1.建立健全灾害管理体系
我国 2.开展减灾工程建设
的减 主要行动 3.建立和完善各类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灾防 4.加强灾害保险与救援工作
灾 5.开展减灾防灾科学研究
6.进行减灾宣传教育
参与“国际减灾十年”
主要成就 成功抗御多次重大自然灾害
建立和完善了各类灾害的预警和监测
自然灾害防治科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典题解悟】
读“我国某沙区生物治沙示意图”,回答:
( http: / / www. )
(1)图中甲、乙风向符号正确的是 。
(2)三图按治沙时间顺序的正确排列是 。
(3)目前世界许多沙漠边缘地区仍出现严重的沙漠化现象,其自然原因是 ,人为原因主要是 。
(4)为了防治沙漠化进一步扩展,我国正在进行的人类最大的生态工程建设是 。
解析:这是一幅人类治理沙漠,利用自然资源的示意图,从图示来看,C图是最早时期,表现在树、草较小,沙丘形态明显,陡缓分明,为流动沙丘。从沙丘形态来看,缓坡为风来的方向,受重力影响,在风的去向形成陡坡。沙漠化现象是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所致,一般形成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的过度放牧、垦殖等造成地表缺乏植被保护,风力作用使沙丘流动,形成流动沙丘。从图示来看,植树种草是防治沙漠化进一步扩展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人类最大的生态工程建设是三北防护林。
答案:(1)甲 (2)C、A、B (3)干旱、降水少、过度放牧、垦殖等 (4)三北防护林体系
【当堂检测】
1.我国减灾防灾的基本方针是( )
A.中央统一预防
B.全民参与抗灾
C.加强科学研究
D.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2.下列不属于我国减灾防灾基本目标的是( )
A.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
B.加强灾害科学研究,提高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认识
C.加强工程措施,提高防洪抗旱能力
D.在重大灾害发生的情况下,努力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3.我国的减灾防灾行动不包括( )
A.建立健全灾害管理体系
B.开展减灾工程建设
C.修建龙王庙
D.建立和完善各类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4.我国减灾防灾取得成就,主要表现在( )
①参与“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取得巨大成就 ②成功抗御了多次重大自然灾害的侵袭 ③建立完善了各类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④自然灾害防治科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我国运用植树造林相结合治理泥石流、治沙造田较为成功的案例是( )
A.云南东川 B.黄土高原
C.东北三江平原 D.云南路南
6.2003年6月20日开始,淮河流域持续降水22天,使安徽、江苏的淮河沿线均超过警戒水位。读图回答(1)~(3)题:
(1)淮河入海水道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向东通过苏北灌溉总渠,注入 海;一条是向南借道 (河流),再流入海洋。
(2)简要分析淮河易产生洪涝的自然原因。
(3)列举建国后,我国治理淮河水患取得的成就。
答案:
(1)黄 长江
(2)降水集中,多暴雨;中上游支流多,流量大;下游无天然入海河道,排水不畅
(3)a 淮河流域建成大中小型水库5700多座,总库容270亿m3,其中大型水库36座;b 利用湖泊洼地建成蓄滞洪区和大型湖泊共14处,总库容371亿m3,蓄滞洪库容262.5亿m3;c 建设堤防约50000km,重要堤防11000km,其中淮北大堤等1级堤防长1716km;d 整治了干支流河道,扩大了泄洪排涝能力;e 下游先后开辟了新沂河、新沐河、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沐新河,扩大了入江水道,使淮河水系的尾闾排洪能力由8000m3/s扩大到18270m3/s,沂沐水系的入海排洪能力由新中国成立前的不到1000m3/s提高到12000m3/s;新开了茨准新河、怀洪新河等一批骨干排水河道和数以万计的排水沟渠。流域内初步建立起了防洪减灾体系框架。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