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检测题
一、选择题
1.《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一措施的作用是
A.形成了森严的等级 B.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
C.开创考试选官制度 D.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
2.汉字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电影《英雄》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秦王说,统一后只保留一种。秦王统一全国后保留的这种文字是
A.甲骨文 B.小篆 C.帛书 D.金文
3.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问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4.一位秦简记载:“五人行盗,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这一记载说明了
A.秦朝的赋税很沉重 B.秦朝的刑法很残酷
C.秦朝的偷盗很猖獗 D.秦朝的徭役很繁重
5.如下图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局部).为消除图中反映的威胁兵权的因素,汉武帝( )
A.实行“削藩” B.推行分封制
C.颁布“推恩令” D.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铁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已遭到排斥
B.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哲学
C.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D.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
7.(题文)“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①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②合并郡县,加强吏治 ③减轻或废除刑罚 ④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8.西汉以来,在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上,五彩的丝绸、精美的瓷器和名贵的香料络绎不绝。这条通道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它穿过了今天我国境内的哪一地区( )
A.西藏 B.新疆
C.湖北 D.广西
9.蔡伦被当今世人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是因为他
A.修筑都江堰 B.改进造纸术
C.发明了麻沸散 D.写成了《伤寒杂病论》
10.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感言: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医药的成功范例……如果死啃老祖宗的宝贝、固步自封,中医只能是“一筐草”,无法变成“一块宝”。在这里,屠呦呦告诉人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秉持的态度是
A.否定传统,学习西方 B.取其精华,推陈出新
C.脱离传统,彻底创新 D.全部继承,发扬光大
11.《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主要是因为它( )
A.歌颂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反抗精神
B.刻画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形象
C.歌颂了农民领袖的斗争精神
D.体例完备,内容翔实,文笔生动
12.假如你穿越到西汉,可能看到的情景有( )
①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凯旋
②诸子百家就“推恩令”的利弊各抒己见
③人们使用“蔡侯纸”书写
④一位太学生因学习成绩优秀被朝廷任命为官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作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肇始,在史册上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厚重笔墨。秦始皇……缔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大秦帝国……然而这个伟大帝国仅仅历时十几年就轰然倒塌了。历史的巨大反差,使得秦始皇和他的帝国成为世人关注的千古之谜。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材料二刘邦是一位传奇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短时间(七年)内统一天下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实行郡国并行制的皇帝……到底要有怎样的雄心和意志……面对百废江山他将如何整理?
——《王立群读〈史记〉之刘邦》
材料三后世对汉武帝一生的评价毁誉参半。有人称他雄才大略,有人说他穷兵黩武,有人赞他丰功伟绩,有人批他专制独裁。这个让两千多年的人们说不尽道不完的汉武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1)材料一中的“秦朝”是谁建立的?“大一统的大秦帝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这个伟大帝国仅仅历时十几年就轰然倒塌”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短时间(七年)”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面对百废江山,他是如何整理的
(3)材料三中“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体现在什么地方?
(4)毛泽东曾在他的《沁园春?雪》一词中将“秦皇汉武”相提并论。请用一句话对秦始皇和汉武帝作一个评价。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始皇……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并且手法残忍、残暴。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概述的是哪一事件?
(2)材料二中“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学派?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和材料二有什么联系?
(4)结合对以上问题的回答,试比较材料一、材料二所采取措施的异同点。
参考答案
1.B 2.B 3.B 4.B 5.C 6.D 7.C 8.B
9.B 10.B 11.D 12.B
13.(1)泰始皇(泰王嬴政)。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开凿灵渠,修筑长城等。秦的暴政。
(2)公元前209-前202年。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泰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主息〃的政策。
(3)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的爵位,解决王国问题;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造五铢钱;文化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兴儒学教育,加强思想统治。
(4)秦岭皇和汉式帝都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伟大的政洽家)等。
14.(1)“焚书坑儒”。
(2)儒家学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汉武帝为倡导儒学,兴办太学,进一步巩固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4)不同点:秦始皇压制儒学,汉武帝推崇儒学。相同点:性质相同,都是一种文化专制现象;根本目的相同,都是巩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