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四课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明确考点】
了解世界人口分布和大势;理解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认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因素、特点及实现人地协调的途径。
【课堂互动】
知识点一、世界人口分布自主学习1.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人口分布一般以 为衡量指标,但事实上,两个人口密度相同的地区, 格局却不尽相同。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人口分布的 状况,而且要分析研究人口 格局。2.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主要分布在: 半球的20°—60°;一半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距海岸 千米范围内;近80%的人口分布在海拔低于 米的范围内。各大洲中, 洲人口最多, 洲至今没有常住人口。人口分布密集区:东亚、 、 和 国东北部。人口分布稀少区:高山和寒冷地带、 地带和 地带。问题探究 1.两个人口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是否相同?2.一个地区人口密度大好,还是人口密度小好?3.读表1—3—1、1—3—2、1—3—3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及原因。4.读图1—3—2世界人口密度图,找出人口最稠密的4个地区及人口最稀少地区,试解释的原因。 典例剖析例1:(2004年广东地理)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 ,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表格 , 回答(1)-(4)题。国家人口算术密度(人/Km2)人口生理密度(人/Km2)加拿大335美国30156埃及703503中国129934英国241963印度313559日本3363054荷兰4321601孟加拉国9101359(1)“地广人稀”但耕地资源缺少的国家是 ( ) A.加拿大 B.美国 C.埃及 D.印度(2)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 1/2 以上的国家是( ) A. 美国 B. 荷兰 C. 孟加拉国 D.加拿大(3)对比表中中国、印度两国的统计数字( )A. 印度的人口压力较中国为大 B. 中国的人口压力较印度为大 C. 中国的人口压力与印度相当 D. 中、印两国的人口压力都较小(4)就国土面积而言 , 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有 ( ) A. 日本、埃及 B. 中国、印度 C. 美国、加拿大 D. 孟加拉国、美国解析:根据资料中对人口算术密度和人口生理密度的解释可知,地广人稀即人口的算术密度较小、耕地资源缺少即人口的生理密度较大,埃及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然后用人口算术密度除以人口生理密度,比值大于1/2的即表示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2以上,在题中的几个国家中,印度、孟加拉国这两个国家符合这一条件;而像加拿大、埃及、中国、日本等国的耕地面积所占的比重就比较低,特别是埃及、日本这两个国家国土总面积又比较狭小,因此耕地资源更显得贫乏。人口压力主要是看人口生理指标,即每平方千米的耕地需要负担的人口数,比较中国、印度这两个国家的指标,可看出这两国的人口压力都较大,其中中国的人口压力更大。答案:(1)C (2)C (3)B (4)A变式训练1、分析表格中有关资料,回答(1)~(3)题。(1)计算巴基斯坦人口密度(四舍五入取整数),填入表中空格。国家日本巴基斯坦蒙古澳大利亚面积(万平方千米)37.879.6156.6768人口(万人)12500140002361766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3311.52.3(2)分析各国数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越少,经济越发达
B.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落后
C.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发达
D.人口数量和密度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3)衡量一个国家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看________________两种资源是否得到最佳结合。所谓最佳,一是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自主学习自然环境因素 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 ,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主要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平原人口 ,高山、高原地区人口较 。 :北半球温带地区,气温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人口稠密。降水少的地方人口稀少,降水较多的地方人口较密集。水资源和土壤:干旱地区,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 、 和片状分布。不同的土壤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影响到人口分布。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分布也影响人口分布2.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 、 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3.政治文化因素包括: 、 、科技发展水平、 的人口与发展政策、战争和历史因素等。政治因素有时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问题探究1.平原地区人口密集,高原地区人口稀少。这样说是否正确?可举例说明。2.为什么说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3.举例说明政治文化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知识点三、我国的人口分布自主学习1.我国人口的总特征: 数量最大,密度高,分布 。2.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东西差异: 多 少;自然差异: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 少;经济差异: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 少;民族差异: 多 少问题探究1.我国北部、西部的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省区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人口仅占全国的4%,其中西藏的人口密度不到2人;其余省区面积占全国的一半,人口却占全国的96%,其中台湾人口密度高达500人以上。分析这种人口分布格局的成因。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说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知识点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自主学习1、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 与 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而失去平衡,并最终失去原有的 。2、环境人口容量: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他 、 、 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 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 供养的人口数量。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_______丰富程度, 水平, 发达程度, 程度,人口 水平及__ ___水平 。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具有 性和 性。3、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 的生活方式,保证 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 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和地区最 的人口数量。4、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约为 ,人口合理容量约为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 , ”的基本国策,以谋求 。 问题探究1.我国可以说“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被巨大的人口分母一平均,却是“地少物缺”,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最令人担心的是,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值还会下降,那么人口与环境的矛盾将更加尖锐┅┅因此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缓解矛盾,请举例说明。2.有一片草原,放养了一定数量的牛羊,若干家人在此幸福的生活。几年后迁来一定数量的人家,当地的生活水平开始下降,但也可以勉强维持生活。又过了几年,又迁入了几家人口,结果生活难以维持,被迫大批人家外迁。你能够用环境人口容量理论解释吗? 典例感悟【例2】(2004年上海地理)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但具有一定的趋向性。读图回答(1)~(5)题。 (1)分析图一,从地形类型来看,世界56%左右的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地区。 (2)分析图二,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最小的纬度带人口少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图三,在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比例小于30%的大洲中,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洲。(4)综合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具有集中于地势___________地区、_______纬度地区和_________地区的趋向性。(5)根据上述世界人口分布的趋向判断,下列地区中属于世界人口稠密区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多项选择) A.恒河平原 B.亚马孙平原 C.西欧平原 D.美国阿拉斯加 E.朝鲜半岛 F.青藏高原 G.刚果盆地 H.加拿大东南角解析:本题通过世界人口的柱状资料考查了考生根据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和归纳的能力。答案: (1)平原(或平原、盆地) (2)海洋面积大(或陆地面积小) 南极大陆至今无人定居 (3)南美 (4)低平 中低(或中) 沿海 (5)ACEH变式训练1、关于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稠密地区,必是环境好的地区B.人口稠密地区,必是生态好的地区C.资源丰富地区,必是人口稠密地区D.经济发达地区,必是人口稠密地区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B.生产力水平越高,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不明显C.世界人口稠密地区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D.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较小3.对人口分布影响最大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社会生活方式 C.交通运输条件D.文化教育状况典例感悟【例3】(2001年广东地理)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人口密度超过500人/Km2的省有(写简称) 、 、 , ;人口密度最低的直辖市是(写简称) 。(2)A、B两地连线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3%,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6.3%,其自然原因是 ,社会原因是 。(3)在A、B两地连线西北部,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 、 、 。解析:本题属于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具体考查我国行政区、人口、特大城市的分布及成因。答案:(1)鲁 豫 苏 台 渝 (2)气候干燥, 有大面积干旱区;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 生态环境脆弱 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 (3)乌鲁木齐 兰州 包头。变式训练1.有关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B.南方地区人口多,北方地区人口少C.高原地区人口多,平原地区人口少 D.内陆地区人口密集,沿海地区人口稀少2.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区是( )A.西藏 B.内蒙古 C.青海 D.新疆3.我国下列省中,人口密度差异很大,东部人口稠密,西部稀疏的是( )A.四川 B.山东 C.新疆 D.台湾典例感悟【例4】(2006年海淀模拟)自古以来 , 我国就是人口大国。 2005年1月6日我国第13亿个公民在北京出生。 1991年中国科学院发表报告《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主张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某地未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低人均消费量 (表1)耕地森林面积淡水0.1公顷0.1公顷2000立方米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 (表2)人口面积耕地森林面积年径流总量8200万16万K㎡920万公顷800万公顷2200亿立方米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 到1亿,进入人口的高峰期。同时,现有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预计将减少133万公项,新增荒山造林面积约533万公项。结合表1、表2及有关材料,回答问题:(1) 目前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 。未来 20 年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 ,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什么 (2) 有人说:我国是人口大国,必然是人才强国,也必然对经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解析:从表中数据可看出森林人均量低于最低标准,故是当前最主要的限制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 , 工业、城市建设都将会大量占用耕地,使耕地人均量有可能低于最低标准; 解决措施一要少占 耕地,二是提高单产、解决粮食问题,三还要有计划的控制人口增长。人口多少与人才强弱没有必然联系。答案:(l) 森林 耕地 在城市、交通建设中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积极开发宜农荒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控制人口数量。(2) 我国是人口大国 , 但未必是人才强国。人口众多 , 劳动力资源丰富 , 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但劳动力要成为人才需要通过发展我国科技、教育 , 提高人口素质来实现。人口多 , 劳动力资源丰富 ,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之一。但人口多也会带来资源紧张、就业压力大、社会不稳定等问题。只有发展经济, 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结构优化 , 建立良性人地关系, 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式训练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总人口数量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B.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都不可能扩大C.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D.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16亿人左右2.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①资源总数不断扩大 ②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③人口消费水平不断增长 ④人口增加对环境影响程度不确定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3.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合理容量能进行定量计算,存在具体的数量B.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往往低于其人口合理容C.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对制定该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D.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地区的极限人口数量
【自我评价】
读某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关系图,回答1~4题:
1.该地区海拔400米以下地区的人口密度低的原因是( )
A.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
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
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
D.气候干燥,水源缺乏
2.下列地区与图中体现的情形最为吻合的是( )
A.德干高原 B.长江流域 C.非洲东部 D.西欧平原
3.影响图示人口与海拔关系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
A.河流 B.气候 C.交通 D.矿产
4.在热带干旱地区人口的分布常与图示地区相似,是因为地势较高的高原、山区( )
①气候凉爽 ②资源丰富 ③降水较多 ④排水流畅
A. 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下列地区中属人口稠密区的是( )
A.澳大利亚 B.东亚 C.北非 D.东欧
6.有关世界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人口密集地区都在发展中国家 B.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洲是非洲
C.世界上的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地区 D.亚州人口最多,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
7.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小到大排序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_工业社会
B.农业社会——原始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
C.工业社会——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
D.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
右图为世界总人口推算图,读图完成8~10题:
8.按图推算,预计2050年的世界人口数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分别将达到( )
A.100亿、99亿
B.100亿、90亿
C.110亿、99亿
D.110亿、90亿
9.若本世纪末中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用b表示)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
A.a < b < c B.c < b < a
C.b < a≈c D.a≈c < b
10.有关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正确的叙述是
A.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必定越大
B.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C.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D.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易的大小也有影响
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请分析回答11~12题:
11.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A.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消费水平的高低,对环境人口容量有较大影响。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D.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12.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A.I、Ⅱ、Ⅲ B.Ⅱ、I、Ⅲ C.Ⅲ、Ⅱ、I D.I、Ⅲ、Ⅱ
13.读下图表,回答问题。
表1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
生命障碍 不利高温 高温 舒适 低温 不利低温 冷金属粘皮
>49℃ >29℃ >24℃ 21℃±3℃ <18℃ <10℃ <-20℃
(1)图1、图2和表1表示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和
。
(2)由表1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 。
(3)解释图2人口集中分布在0-200米地区的原因是①
② ③
(4)上述自然因素往往通过对人口 的影响,从而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又通过人口分布而影响 的形成和发展。
(5)除上述自然因素外,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人文因素有
A、经济状况 B、交通条件 C、历史文化 D、政策法规
14.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我国东、中、西部第四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有关人口密度统计图
材料3:八五”末期,我国云南、贵州.四川3省贫困人口最多,总计2000万左右,至1999年在云南、贵州两省贫困人口仍接近600万,与之相邻的西藏贫困人口不足100万。
(1)材料l反映出1990年一2000年间我国人口分布发展的趋向是什么。
(2)根据材料2可得出我国人口的垂直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试从自然、社会经济等角度简析云南、贵州两省贫困人口较多的原因。
(4)从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出发,说明能否向西藏进行大量的人口迁移 并说明理由。
第四课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知识点一、世界人口分布
问题探究
1、人口密度反映的是单位面积内人口的平均数目,并不体现人口的实际分布。人口密度相同的两个地区,人口分布状况可能相同,也可能差异很大。
若有两个地区的面积相同,都是一平方千米,总人口数都是5,根据公式: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可以求出两地的人口密度都是5人/平方千米。但两地的人口分布可以是均匀分布,也可以是不均匀分布,有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少区,由此可见两地的人口分布格局不同。
2、人口分布一般以人口密度作为衡量指标。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不能说明和决定这个地区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只有把人口的数量、密度和经济条件结合起来,才能说明问题。例如,有些地区人口过密,劳动力过剩,就业发生问题;有些地区人口过稀,劳动力不足,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影响经济发展。这些问题就涉及人口分布的问题。因此,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看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
3、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近海平原地带。原因是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气候适宜,平原面积广大,人类活动的历史悠久;而沿海地区降水较多,一般来讲,降水少的地方人口稀少,降水较多的地方人口较密集;平原地区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有利于农耕,人口稠密。
4、世界人口最密集地区:东亚、南亚、美国东北部、西欧。
东亚和南亚有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西欧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区,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世界人口最稀少地区:北美洲和亚洲的高山(地形崎岖,气候寒冷)、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气候干热,水资源缺乏)、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气候湿热)、南极洲、北冰洋沿岸(气候寒冷)。
变式训练:
1、解析:(1)先明确人口密度的概念。所谓人口密度,就是平均每平方千米内人口的数目,从表中资料可知:巴基斯坦的人口为1.4亿人,面积为79.6万平方千米,这样巴基斯坦的人口密度为1.4亿人÷79.6万平方千米=176人/平方千米。
(2)分析给出的数据可知:人口数量少,经济未必发达,如蒙古;人口密度大,经济未必落后,如日本;人口密度越大,经济未必越发达,如巴基斯坦。
(3)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看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两种资源得到最佳结合,就会达到两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并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还会使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
点评: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不能说明和决定这个地区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只有把人口数量、密度和经济条件结合起来,才能说明问题。
答案: (1)176 (2)D (3)人口和自然 两种资源都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并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
知识点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问题探究
1.不正确,说的太绝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沛、农业发达、人口密集,而处于同一纬度的青藏高原由于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多冻土、人口稀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是这样,如热带多雨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地区,而在高原和山区,如南美洲的玻利维亚高原、巴西高原,非洲的东非高原等。这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因素。
2.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空间和生产、生活资料,对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通常,生产力水平越低 , 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明显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土壤、矿产资源等。
3.政治文化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政治文化因素 影响举例
政治因素 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地图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
宗教信仰 犹太人移居以色列
文化风俗 纽约城内的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区
科技发展水平 筑波科技城的形成
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 新疆、黑龙江农垦区的形成
历史因素 一些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稠密
变式训练
1.解析: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制约,其主导因素是生活经济条件。人口稠密地区一般而言,或是经济发达,或是自然条件较好。但是,环境和生态条件较好的地区,往往是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地区,人口较稀疏;而资源丰富的地区,如资源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开发,人口也较稀疏;而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必然稠密。
学贵在用,上述几个都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但任何因素都不一定是决定性因素,有因时因地的差异。比如,资源再丰富,如果分布比较偏远,又没有开发,则人口稀少;生态条件好的地区,人口可能稠密也可能稀疏,要看影响人口分布的其它因素。
答案:D
2、B 3.A
知识点三、我国的人口分布
问题探究
1、人口集中分布在“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以南,对比分析分界线两侧的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和社会经济环境(经济、交通等)。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自然条件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光热丰富,降水丰沛,雨热同期,水源充足。 多高山高原,降水稀少,干旱多风沙,寒潮、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
社会经济条件 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劳动力数量多,素质高,开发历史悠久,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 地处内陆,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差,开发历史晚,经济落后。
2、一是自然环境优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势低缓、气候温暖湿润、河网密布、沿海交通方便。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利于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二是经济实力雄厚。这里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发达,又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和近代科技集中的地区,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吸引大量外地人口的迁入,人口总量大大增加。三是政策因素,80年代以来国家从全局出发,制定有利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政策,使这里成为改革开放最先获益的地区,大大刺激了人口迁入。
变式训练
1.A 2.A 3.A
知识点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问题探究
1.在土地资源利用上可控制人口数量,保护耕地;在水资源利用上可节约用水,呼吁保护水资源等。即我们应正视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矛盾,努力将人口控制在资源、环境承载的限度之内,逐步走上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
2.“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都是新专业术语。“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应该是“为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为维持生存必须的最低生活标准所能承受的最大的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
“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地球以及它的各个部分对人口的合理负载能力。也有人把人口合理容量称为理想人口或适度人口,其含义为“在一定条件下,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具有的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能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人口。”所以环境承载能力下的人口数量与能最大程度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数量是不一样。
从情境材料中可以看到,草原上,开始时属于“人口合理容量”;当第一次迁入后,已接近“环境人口容量”;当再次迁入时,草原已超越“环境承载力”即“环境人口容量”。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或阈值),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人类如果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变式训练
1.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环境人口容量的理解能力。可用排除法解答。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而非总人口数量,可排除A选项;由于对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标准的认定,可能存在较多的主观因素,所以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排除B项,选定C项;16亿人是我国人口最大承载量,而非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不是指最高人口,而是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涵义,又可排除D项。
2.D 解析:因为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不确定的。例如,现有的资源总数并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地区与外界的交流程度及人口消费水平等也在不断变化,这就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
3.C 解析:本题组是考查对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人口容量两个概 念及两概念之间关系的掌握与理解。环境人口容量是一地区能容纳人口数量的最大值(极限值),而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适度值,往往前者大于后者。尽管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得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自我评价】
1~4解析:从图中的曲线变化可知,该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米左右,海拔500米至1300米之间,人口分布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多,应在气候湿热的赤道地区,在热带干旱地区,人口也主要分布在高原、山区,因为高原、山区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
答案:1、A 2、C 3、B 4、 A
5.解析:东亚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人类发展历史悠久,为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
答案:B
6.解析:世界人口分布密集地区主要位于自然条件优越的东亚和南亚地区以及经济发达的西欧和美国东北部地区,既有经济发达地区也有经济欠发达地区。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平原,人口分布稀少。根据统计资料,亚洲人口最多,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
答案:D
7.解析:从原始社会经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现代社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导致资源的种类、数量、范围、利用率不断发展,从而提高了环境人口容量.
答案:D
8.解析: 读图可直接推知2050年的世界人口数约100亿,再减去发达国家人口数约9亿,即发展中国家人口数约为90亿。
答案:B
9.解析:合理人口容量一般小于环境人口容量,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为8 ~ 9亿人,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人,图中a大约等于16亿。
答案:C
10.解析:科技发展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答案:D
11.解析:环境人口容量受资源等许多因素的制约,并非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加大。人口数量超过环境人口容量就会导致环境问题。
答案:B
12.解析Ⅰ图表示环境容量始终高于人口数量,这是最理想的;Ⅱ图表示人口数量在某一个时段超过环境容量,但很快恢复到环境容量以下;Ⅲ图表示由于人口数量太大,环境遭到破坏,新环境容量已低于原环境容量。
答案:A
13.解析:水源、地形、气候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自然因素,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温带或亚热带,人类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文化因素。本题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既考查分析图表的能力,又考查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答案:(1)水源 地形 气候(2)温带或亚热带(3)①地形平坦②土壤肥沃深厚③交通便利(4)死亡率 城市(5)A、B、C、D、
1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析图以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不难得出结论。
答案:(1)东、中部人口密度增加,西部略有下降,东西部人口分布更加不均
(2)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少
(3)地形崎岖,自然条件恶劣,交通落后,文化科技水平低
(4)不能 因为西藏地区高寒、缺氧,土壤贫瘠,科技水平差,自然资源利用不充分,环境承载力低
0 10 20 30 40 5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海拔(米)
1.5%
200
500
2000
河流
城镇
图1 干旱地区人口分布
图2人口分布随海拔高度的比例变化
24%
1.83%
56.2%
材料2:我国人口垂直分布状况
内容
地区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