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1-09 14:5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通过对本课知识的探索,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观察、动手操作、比较和迁移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渗透“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三、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算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PPT课件、直尺、相同规格的长方形卡片和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创设情境。(课件出示)
1.让学生观看课件后思考:美羊羊和喜羊羊分别沿着长方形和正方形走了一圈,谁走得远呢?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要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才能知道)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既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探究,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实践探究
1.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计算美羊羊走了多远。
(2)组织学生分组汇报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方法一 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用2个长加2个宽可以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算式是6+4+6+4=20(厘米)。
方法二 先用6×2算出两个长的长度和,再用4×2算出两个宽的长度和,最后把它们加起来,算式是6×2+4×2=20(厘米)。
方法三 先算出一组长与宽的长度和,因为另一组长与宽的长度和与这一组是相等的,所以再乘2就可以了,算式是(6+4)×2=20(厘米)。
(3)引导学生概括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①引导学生比较、讨论,对算法进行优化。
(学生讨论之后,认为方法三最简便)
②引导学生根据方法三的算式,尝试用文字表述出来。
(学生讨论,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③师生共同概括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计算喜羊羊走了多远。
(2)组织汇报,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方法一 可以把4条边的长度加起来,算式是5+5+5+5=20(厘米)。
方法二 因为正方形的4条边的长度都是相等的,所以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5×4=20(厘米)。
(3)引导学生讨论并概括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然后汇报。
教师根据汇报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比较美羊羊和喜羊羊谁走得远。
(学生汇报:20厘米=20厘米,美羊羊和喜羊羊走得同样远)
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我们知道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这些方法,我们发现:要求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归纳概括能力,同时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巩固知识,综合运用
1.完成教材85页“做一做”1、2题。
2.完成课堂活动卡。
设计意图:适时地进行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理解。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87页1、2题。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