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4.3《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第二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4.3《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第二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3)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0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9-07-22 14:5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地理:4.3《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第二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3)
第二课时 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目标导航】分析经济发达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课堂互动】
知识点一、发展中的问题自主学习主要问题:1. 产业的发展面临困境,资源、能源供应日益紧张, 、 成本上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出现企业外迁现象。2.生态环境形势严峻:随着 化与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 有加重的趋势,而且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滞后。 3.人地矛盾加剧:主要是 过热、城市建设用地过快、盲目建设“开发区”、“工业城”等,导致人均耕地逐步减少。4. 突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镇盲目扩大规模,二是产业缺乏合理规划,造成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和投资的巨大浪费。图表导读 图4-3-7“青山蓝天碧水工程”1.珠江三角洲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及主要污染来源污染类型主要污染源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生产、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噪声污染2.“青山蓝天碧水工程”是广东省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即通过一系列措施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赏心悦目的绿色户外空间”。你是怎样理解的?合作探究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珠江三角洲地区“成长的烦恼”有哪些方面的表现? 典例感悟1.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①环境污染加重 ②人口出现负增长 ③农业用地急剧减少 ④外向型经济比重较低 ⑤产业布局不合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③⑤解析:珠江三角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问题。具体表现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人地矛盾加剧,重复建设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答案:D变式训练1.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存在生态破坏问题B.珠江三角洲地区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C.工业化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土壤肥力下降D.珠江三角洲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利于植被生长,不会产生水土流失2.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是 (  )A.重化工业发达,污染严重B.自然地理条件不宜于城市发展和规模扩大C.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急剧膨胀D.中小城市的发展,影响了大城市的环境质量
知识点二、解决措施自主学习主要对策:1.优化产业结构:在加强第一产业基础上,注重调整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 产业。2.治理污染,保护 3.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在城镇规划中,要防止建成区盲目膨胀而导致 下降,确保比较理想的空间发展形态。要根据 和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来规划发展目标。合作探究传统产业外迁是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珠江三角洲地区应如何应对? 活动提示1.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和布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结构调整有何特点,其原因是什么 2.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有利有弊) 典例感悟关于珠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B.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C.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 D.改造并淘汰那些耗能大、成本高、污染大的企业解析:珠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主要体现为在加强第一产业基础上,注重调整第二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而不是提高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答案:B变式训练1.下列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正确的是 (  )A.为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状况,市内应多建高速公路和铁路B.为方便工人上下班,工厂应建在居民区周围C.为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城市中心应建大型森林公园D.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应将大城市部分工厂、人口等向郊区分散2.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有(  )①建设公园、森林、绿地等 ②将深山中的大树移植进城市③合理规划城市各种功能区的相对位置 ④建设大型娱乐场所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思维拓展】
1.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产业升级面临困境、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等,为什么还要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层面。珠江三角洲地区虽然受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加之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珠江三角洲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一种突出的趋势和现象,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由彼此孤立与阻隔走向相互联系与依赖。这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和长期趋势。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事实上,除了国家之间的区域一体化,也存在一国范围内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问题。这就是以大都市化城市群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或称之为大都市圈的经济一体化。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城市群可以产生巨大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形成,将会成为中国经济起飞的重要增长极。
【网络构建】
【自我评价】
1.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主要靠外资推动
B.各个城市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共同发展
C.各个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相互竞争,不利于城市进一步发展
D.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力逐渐减弱
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回答2~3题。

2.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
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 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 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
3.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
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
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4.与沪宁杭工业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工业区哪个发展条件稍差 (  )
A.良好的区位,便捷的交通 B.广阔的经济腹地
C.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 D.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
5.珠江三角洲酸雨问题严重不是由下列哪种因素造成的 (  )
A.工业生产放出大量的酸性气体 B.生活用煤过多
C.多阴雨天气 D.大规模地围湖造田,滥伐森林
6.珠江三角洲地区治理酸雨的关键是 (  )
A.限制居民生活用煤 B.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
C.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D.将工厂迁出市区
下图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四地区的城市数量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7~8题。
7.图中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8.从上述城市群的发展来看,影响城市化过程的主要因素是 (  )
A.经济发展 B.自然条件
C.人口数量 D.人口迁移
9.珠江三角洲许多沿海城镇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做可能导致的现象是 (  )
①重复建设,造成资金、财力、人力的巨大浪费 ②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③有利于发展地区优势 ④可能造成沿海生态的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结构的调整,叙述正确的是 (  )
A.大力加快消费品工业发展
B.重点发展重工业
C.建设工业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发展采矿业、加大原燃料指向型工业发展
11.下图分别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图,读后回答问题。
(1)近两年,两区域都出现了所谓的“民工荒",关于其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多项选择)。
A.由于计划生育的政策长期实施,我国劳动力市场已经出现供给短缺
B.沿海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迁到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许多民工在当地便可以就业
C.由于两地生活成本高,民工更愿意到生活成本低、相对工资高的地方工作
D.两地企业应在提升工资的同时,加强人性化管理,为工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E.两地企业应有意识地向技术、资金密集的行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两个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3)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两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
(4)读下图,近二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5)比较分析A、B区域工业发展共同的区位条件
(6)B区域与A区域相比,工业发展的主要劣势是什么?
(7)B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问题有哪些?该区域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什么?
第二课时 参考答案
知识点一:发展中的问题
图表导读
1.生产、生活排放烟气、交通工具尾气 工业废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放 交通噪声,工业、建筑噪声、商业噪声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面临着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影响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上措施。
合作探究
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其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珠三角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主要就是环境污染、人地矛盾突出、重复建设、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珠三角的继续发展。
变式训练
1.B 2.C
知识点二:解决措施
合作探究
某一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就会出现产业的转移,迁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迁入高新技术产业。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向粤东、粤北等欠发达地区。而重点发展了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
活动提示
1.(1)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业种植业比重过大,劳动生产率及经济效益都比较低。而现代农业结构合理,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并以国际和国内市场为导向,发展迅速,并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2)由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镇规模的急剧扩大,占用大量农业用地,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城市对农村人口有吸引力、工业发展创造了众多的就业机会等,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迁入城市,从业人员减少;耕地和农业人口的变化从而导致农业类型发生转变。
2.(1)农业结构趋向合理,农、林、牧、渔全面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商品率,而且还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经济效益大大提高。(2)生态农业发展,有利于保护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生态效益可观。(3)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作物的调整也使粮食等作物生产受创,粮食、甘蔗产量下降,由商品粮基地变为粮食调入区,这将影响到本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变式训练
1.D 2.C
自我评价
1.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城镇为提高自己的区域地位,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盲目扩大规模,追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自成体系,导致重复建设。
答案:B
2.解析: 由图可知,该地区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变化的特点是第三产业产值比例上升快,成为目前的主导产业;第一产业产值比例持续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小。说明该地区1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以第三产业拉动为主,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
答案:D
3. 解析:该地区三大产业就业比例变化的特点是第一产业占绝对优势,并变化不大;第二产业比例最低,且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略有上升,但增幅小。反映出10年来该地区第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吸收有限。
答案:D
4. 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北为南岭,南为南海,西为丘陵山地,区域面积较小,与珠三角相比,经济腹地小。
答案:B
5.解析:大规模地围湖造田,滥伐森林,会导致蓄水量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与酸雨无关。
答案:D
6.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酸雨主要是工业燃煤而产生的,因此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关键。
答案:B
7.解析:①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因为其起点高,现在城市化水平也是最高的,②为珠江三角洲,因为其为改革开放后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变化最快。③为京津塘地区,④为辽中南地区。
答案:B
8.解析:工业化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化。
答案:A
9. 解析:沿海城镇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出于竞争而导致的不合理的重复建设。还可能破坏沿海生态环境。
答案:D
10. 解析:对于第二产业,要改造并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大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按生态工业的标准建设工业园区,使企业在园区内集中分布。
答案:C
11.解析:本题以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两个区域,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例,考查了两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异同点,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答案:(1)BCDE
(2)基础建设大量占用耕地,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土地资源紧张,农业基础明显削弱;生态环境破坏,区域环境质量下降;工业的迅速增长,能源紧张
(3)积极发展核电,建设了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实施了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
(4)产业结构由以轻纺工业为主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5)地理位置优越,靠近港澳台地区;靠近海外市场;是我国重要的侨乡,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本区科学文化发达,有众多高等院校;交通便利;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利于前来办厂。
(6)同甲区域相比,乙区域在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国内经济腹地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在逐渐丧失有利条件。
(7)主要问题:产业升级面临困境;重复建设问题突出;生态环境日趋严重。主要对策: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治理环境污染。
问 题
对 策
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人地矛盾加剧
重复建设突出
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优化产业结构,进行产业升级
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
产业结构不合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