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湘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湘教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9-07-09 18:3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考点考情提示
本课主要考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发展观,用于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己成为高考应用能力考查的亮点。复习中要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新进展新实践,如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绿色GDP、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城市建设、绿色消费等。
知识梳理
1、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成就:中国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
2.控制人口规模:
①庞大的 :过多的人口,尤其是 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②资源 原因
人口数量 ,人均占有量
经济 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大
由于生产技术水平 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资源地区分布
③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以 为中心向 蔓延
生态破坏范围仍在 ,程度在 。
3.历史任务: 提高
增强
提高
4.《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是全球第 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2、 转变发展模式:
1.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环境效益:资源 利用,减少 来源。
经济效益:通过改造 、调整 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原理: 原理
方式:调整 ,发展 ,协调 和 效益
目的: 良性循环
典型代表:
3.循环经济:
手段: 技术
核心:提高
资源利用方式: 方式
原则: 、 、
目的: 的生态化
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要点突破
要点一 环境问题的历史演变
地理环境不仅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和能量,而且具有容纳、清除人类活动废弃物的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数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随人口数量、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变化而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在原始社会,人口数量少,生产力水平低,人对自然的干预能力极其微弱。环境未因人类的活动而造成环境问题。到了农业社会,人类仍受自然的制约,但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进步,人类对自然已表现征服能力,一些地区开始出现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等环境问题。工业社会,人类跃居到人地关系的主导地位,人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目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并开始建立全新的现代文明的人地关系。环境问题将会因此等到缓解,环境质量也会得到改善。可见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控制、治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要点二 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风光农业
绝色农业是一种标准,强调农业在生产、加工、消费等各个都不产生有害于环境,符合绿色环境标志规定要求的农业。生态农业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安排农业生产部门,使农业区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良性生态系统,比如通过稻田养鱼既可消除稻田的虫害,减少了农药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又解决了肥料问题,促进了粮食产量和农业产值的提高。观光农业是具有一定特色,可用于吸引游客在其中旅游观光,获得美感的一种农业,一般具有规模大、绿色密度高、布局有一定特色,并在观光区内配有休息设施、交通设施等,有些地方还白日提供一些娱乐性活动,如鱼塘钓鱼、果园摘果等,不仅增加农产品收入,而且增加了旅游收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