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语文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上
16、诫子书
诸葛亮
导入新课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全文短短八十六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但读来发人深省。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2]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
朗读课文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读准字音
夫fú君子之行
夫fú学须静也
非澹dàn泊bó无以明志
遂suì成枯落
悲守穷庐lú
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zào则不能治性。
非宁静 无以 致 远。
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夫(fú)君子之行,静 以 修 身,
高尚君子的行为,
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俭 以养 德。 非澹(淡)泊无以明志,
课文详解
语气词,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个人的品德修养
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
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实现远大目标
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
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
非学 无以广 才, 非 志 无以 成学。
淫 慢 则不能 励 精, 险躁 则不能冶 性。
暴躁、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怠惰,怠慢
奋勉,振奋。
使才智广博
治通冶,陶冶性情
过度
而才干来自学习。
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 与 时 驰, 意 与日 去, 遂成枯 落,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
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
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将复何及!
多 不接 世, 悲 守 穷 庐,
跟随
消失、逝去
时间
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
破房子
于是,就
枯枝和落叶,此指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又怎么来得及呢
最终枯败零落,
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
复习巩固:翻译下列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2】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冶性。
放纵懒散就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
翻译文章
高尚君子的行为,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问题探究
1、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写了诸葛亮希望儿子需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2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用意是告诫儿子要注意珍惜时间,勉励他刻苦学习。
3、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非澹泊(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诫子书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立功与立德。
5、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从品行,学习,志向三个方面。讲:要宁静,淡泊及早努力还将三个方面连接在一起论述。
6、本文表达中心的句子是什么?
非澹泊(或者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名句赏析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高尚君子的行为,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无法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安宁的环境。
他还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纪律的俭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为”。?
“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贯穿诸葛亮一生,成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宁静与淡泊其实是同一种境界,宁静之态也是一种美,像林黛玉:“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行动时仍如弱柳扶风般温柔静雅,如何不美?当然心灵的宁静更是一种境界,宁静是一盏灯,只有在宁静中思索才能照亮和清除心灵的污秽。南北朝有个僧人叫神秀的主张人要时常清扫心灵,作诗云:身如菩提树,心如明净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其实心灵如住室,想保持长久的洁净就要时时清扫。只有在宁静中,才能静下心来,反省、清理心灵的尘埃与污浊,而对诱惑、名利之累,如何让自己的心时时保持如水般清净?心灵宁静了,自然一切都和谐美好,海阔天空。
淡泊宁静不是弱者面对现实无能为力的逃避,更不是愤世嫉俗者的孤芳自赏, 而是一种成熟的、和谐的、积极的心态。浮华尘世中充斥着太多的欲望和诱惑,欲望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不妨偶尔为自己疲惫焦躁的心灵斟一杯清香的淡茶。天晴的时候到小园香径中去走走,体味一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然;或者在难得闲瑕时到山林中去看看,感受一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明快清朗;或者干脆静寞于窗前,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非学无以广才?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
古今中外的天才宁有种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无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也是亘古未变的哲理。?
他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愤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不能“淫慢”、“险躁”,并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的无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的人生无奈与悲叹警醒儿子。
非志无以成学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北宋?苏轼)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们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随波逐流。他们的人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生,最后只能“悲守穷庐”。?
“志不强者智不达。”(战国?墨翟)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东晋时期的葛洪就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没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学中去的。?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人是靠肉体生存于世的,更是靠精神支撑生存于世的。肉体上倘若出了问题疾病是可以用汤药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问题疾病却是很难治愈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思想上的绝望。思想上的绝望比任何难以治愈的顽疾都要可怕千万倍。?
“人无志,非人也。”(三国?嵇康)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人若无志,则与动物何异?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无味。没有理想的人就如同精神空虚、灵魂缥缈的一副躯壳,即使苟活于世,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提高训练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此想到了哪些诗句?
(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基础。
3、诸葛亮认为要如何培养志向呢?
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5、本文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别找出原句。
【1】澹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6、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许多,它们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所以文章用语简明,用意却很深刻。后一句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
中心思想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