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9张PPT。井冈山会师(油画) 井冈山会师,形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部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到1930年,全国建立革命根据地15个,红军发展到10多万人。 随着根据地的壮大发展,敌人十分惊恐,从1930年10月—1933年春,连续对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反革命“围剿”。蒋介石手书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要抵抗外来侵略,必先求得国内统一)蒋介石“围剿”红军手令 面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在四次大规模的“围剿”失败后,1933年秋,蒋介石又调集100万军队向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围剿”。
长 征长征的原因是什么?1930年
至
1933年10万 4万
20万 3万
30万 3万
50万 7万毛泽东
(前三次)
胜利博古
李德避敌主力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1933年10月至
1934年
红军的五次反“围剿”周恩来
朱德
(第四次)军队人数分散兵力,进攻冒险,防御保守。失利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利1933年10月,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博古等人错误军事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严重失利,被迫开始了“长征”。博古(秦邦宪)秦邦宪(1907~1946),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又名博古。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5年入上海大学学习,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4月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之后又任中共临时中央局成员、临时中央政治局书记和负责人。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被解除中共最高领导职务。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红军野战部队政治部主任。
1946年4月8日由重庆返延安汇报工作,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遇难。
李德(奥托·布劳恩 )李德是奥托·布朗在中共党内的名字(“姓李的德国人”),他是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德国共产党人。名义上是军事顾问,实际上独揽红军的指挥权
李德是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军事顾问,1900年9月28日出生于德国慕尼黑。1932年春被苏军总参谋部派往中国将经费交付佐尔格。李德秋天到达上海,在共产国际执委会(驻上海)远东局工作。由于共产国际驻华军事代表兼中共中央总军事顾问曼弗雷德·施特恩迟迟未到上海,所以 "从第一天起",奥托·布劳恩"就不得不作出军事上的判断和建议",开始参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指导。
一、长征的开始1、长征的原因2、长征的开始开始时间:1934年10月
出发地点:瑞金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色首都----瑞金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二、长征的经过1、长征初期——受挫1934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和中央机关八万余人,从江西瑞金的梅坑出发,开始长征。开始长征时,红军带着坛坛罐罐大搬家。蒋介石得知红军转移,就在红军前进的路上设下四道封锁线,掉级40万军队,几十架飞机,围追堵截,妄图消灭红军。1934年10月19日,红军全部渡过于都河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到达江西安远和信丰之间粤军陈济棠设立的第一道封锁线,国民党称其为“钢铁封锁线”。实际上陈济棠为保存实力,已与红军达成协议,让出一条20公里宽的通道。红军21日至25日未经大的战斗顺利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国民党在湖南的桂东、汝城到广东的仁化、城口设置了第二道封锁线防,防止红军直下仁化县城,威胁韶关,保卫广东,而迫使红军尽快离开粤境。
1934年11月4日,红军左路迅速夺取了粤军防守的城口,右路红军也控制了汝城。8日,红军全部通过第二道封锁线。敌人的第三道封锁线设在粤汉铁路沿湘粤边湖南境内良田到宜章之间。11月14日,红军右路军攻克宜章,左路军攻占九峰山监视粤军。15日红军全部通过第三道封锁线。
红军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虽未经过激烈战斗,但减员2.4万。这也震惊了蒋介石。他急忙调湘、粤、黔、桂四省军阀和中央军40万人在湘江两岸设下第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血战湘江 红军的最初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到达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由于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11月27日,以林彪为主力的红军一、三军团先头部队从湖南界首渡过湘江,控制了界首到至屏湘江两岸,护卫主力渡江。但博古、李德舍不得丢下坛坛罐罐,行军迟缓,耽误了渡江最有利的时机,导致敌人主力先期到达湘江。迫使红一、三军团敌军在湘江边上展开浴血大战,掩护主力渡江。经过近五天的奋战,红军主力渡过了湘江,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红军从8万人锐减为三万人。左倾和右倾的区别:左倾是指政治上追求进步、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而带引号的“左”倾,则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所以,为了表示贬义,特在左字上添加了引号,即“左”倾,以区别于真正的左倾。“左”倾思想表现为急于求成,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在革命和建设中采取盲动的冒险的行动;或者在革命组织内部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政策;或者在同盟军问题上实行关门主义,打倒一切。右倾是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右倾思想如果形成为系统完整的路线,并在实践中贯彻便成为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放弃原则,牺牲无产阶级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协,又叫右倾投降主义。概括地说,右倾是保守、滞后、贻误时机,造成危害,是“该出手时不出手”。左倾是不顾或超越客观现实(规律),过激或超前,是“不可(该)为而为之”。。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最大的败仗是湘江战役。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下,同国民党军队在湘江地区浴血奋战,损失巨大,红军从长征开始时的86000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血染十里溪,
河底遍尸体。
三年不食湘江鱼,摘自陈靖《湘江黔山》毛泽东
贵州
敌人力量薄弱乌江渡过乌江,夺取遵义:长征途中,敌人在红军前去湘西的路上设下埋伏,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了不去湘西,改道贵州,夺取遵义的正确决定。强渡乌江1935年时的贵州遵义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战役是遵义战役
1935年2月26日至28日,中央红军在贵州遵义地区击溃、歼灭敌人两个师加8个团。也是红军在长征途中占领的最大城市。遵义会议
1935年遵义会议会址时间、内容、意义1935年1月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三、长征胜利 1、后期突围 长征后期,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进行了哪些重大的军事行动?长征途中,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遵 义扎西四渡赤水图娄山关遵义会议后,蒋介石调集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滇军主力和四川、湖南、广西军队各一部,共几十万军队合围红军。红军逃离遵义,北上,分三路出发,最后在扎西集结。这时,蒋介石急调重兵布防长江。为了逃离川、滇军的侧击,红军调整作战计划,掉头向东,再渡赤水河,重占遵义城。并进攻国军力量薄弱的黔北地区,击溃和歼灭国军两个师又8个团,生俘约3000人。这是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这时,蒋介石以堡垒主义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南北夹击。红军为跳出包围圈,第三次渡过赤水河。佯装北渡长江。蒋介石判断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令所有军队向川南进军。此时红军突然折向东北,四渡赤水河。随后,以一部分兵力牵制国军,主力继续南进。南渡乌江,逼近贵阳。击溃黔军5个团,歼其2000余人。这样,红军跳出了国军的合围,把蒋介石的几十万大军甩在乌江以北。四渡赤水四渡赤水金沙江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后,红军急行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巧渡金沙江巧渡金沙江红军主力就靠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泸定桥又称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境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动工兴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泸定桥竣工之际,康熙皇帝亲自为该桥题写“泸定桥”桥名。
大渡河自北向南,浪大水急,两岸谷壁陡峭,险峰兀立。泸定桥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长的一座桥梁。桥体分别由桥身、桥台、桥亭三个部分组成。桥身,由十三根铁索组成,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是泸定桥的主要组成部分。东西桥台之间净跨100米、铁索长101.67米、桥宽2.7米,踏上桥面,整个桥身起伏荡漾,如泛轻舟,它是连接川藏交通咽喉之地。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派了两个团(一个团大概1000人)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一个旅相当于3个团)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
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1935年5月,杨成武和团长王开湘率红四团飞夺泸定桥。又一次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力挽狂澜化险为夷。为了按照军团首长指示的时间到达泸定桥,红四团在山高路险,沿途有敌人拦阻的情况下创下了一昼夜行军120公里的奇迹!到达泸定桥后红四团官兵不顾连续行军的疲劳,由22名经过精选的突击队员,组成突击队在队长廖大珠率领下,冒着敌人对岸射来的枪林弹雨,踩着摇晃的铁索,冲过泸定桥使红军的千军万马从泸定桥上越过了天险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红军由22名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在火力的掩护下一边铺桥一边战斗,终于占领了对面的桥头,为主力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多数红军战士用这样的武器浴血奋战 红军强渡大渡河时用过的麻尾手榴弹 夹金山夹金山位于川西高原的东端,海拔4124米,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翻 越 雪 山红军过雪山时御寒用的棉片 红军过雪山时御寒用的棕背心 坚强的记忆草地一望无际的草原是比雪山更可怕的死亡地带,很多地方都是死水潭,脚踏上人就陷下去,但是红军没被困难吓倒继续前进。过草地草根树皮也成了粮食腰带也拿来充饥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部分将士留影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历经艰辛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会宁会师楼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80000?6000泸定桥赤水 河湘 江★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吴起镇(1935.10)会 宁(1936.10)三、长征胜利 2 胜利会师(1)陕北吴起镇会师:
1935年10月
党中央、红一方面军、陕北红军
(2)甘肃会宁会师:
1936年10月
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三、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2)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3)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现实意义:红军长征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1、敌人的围追堵截。
2、恶劣的环境。
3、缺少粮食给养。思考讨论 你认为什么是“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坚定信念、忠于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勇往直前、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红军的机枪连在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红军的炮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仅有山炮、迫击炮38门。 红军长征中使用的枪 一门有“传奇经历”的山炮 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最初携带和配备的一些重型武器装备已所剩无几。587号是红军长征带到陕北的惟一一门山炮。1935年4月,红军成功全歼国民党58师师长陈耀汉全部。此战,红军缴获2门火炮,587号就是其中之一。为红军所用后,曾在忠堡、板栗园等战斗中立下了重要战功。从突破乌江、转战乌蒙山、抢渡金沙江,到翻雪山、过草地……587号山炮始终与红军战士在一起。为了带着它,红军战士们克服重重困难,硬是用鲜血和汗水把587号山炮抬到了陕北。 587的“七生五过山炮” 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 王新兰1924年出生于四川宣汉一个富裕家庭,是中共早期著名党员王维舟的侄女。1933年红四军入川时,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队”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33军,王任军长。当时王新兰只有9岁,报名参加了红军,在宣传队当宣传员。11岁时随大部队长征,胜利到达陕北。1939年11月21日肖华(后当了将军)和王新兰喜结连理。 1、红军被迫实行长征的原因是_________的失败。第5次反围剿4、长征途中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是在_____会议后。遵义3、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标志是红军三大主力在_______会师。甘肃会宁2、_____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离开__________开始长征。1934中央革命根据地 长征的胜利四渡
赤水 巧渡
金沙江强渡
乌江 遵义会议
(1935.1)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4.10)渡过
湘江放弃去湘西
改道贵州 强渡
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 飞夺
泸定桥陕北革命根据地
(1935.10)七律 ?长征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其主要原因是
A、北上抗日
B、将革命进行到底
C、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D、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C2、在这次远征中,红军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行动是
A、飞夺泸定桥??
B、四渡赤水??
C、强渡大渡河?
?D、巧渡金沙江B3、党的历史上有一次会议第一次独立地解决了党自身的重大实际问题,成为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C4、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最后胜利的标志是
A、遵义会议的召开
B、吴起镇会师
C、会宁会师
D、越过雪山草地C5、“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远征”最后胜利的标志是( )
A、井岗山会师
B、会宁会师
C、吴起镇会师
D、遵义会议
B6、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
A、蒋介石调集了百万大军
B、蒋介石采用了步步为营的战略战术
C、“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错误指导
D、红军人数少、装备差C7、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主要是因为
A、确定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决定由张闻天负总责
C、取得了对蒋介石军事上的胜利
D、停止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领导
A8、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绵不绝的力量之源。下列不属于长征精神的是( )
A、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和信念
B、患难与共的团结协作精神
C、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D、为人类和平正义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D9、“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回顾长征之路,追寻红色记忆。宣告红军两万五里长征胜利结束的是
A、渡过金沙江
B、遵义会议
C、吴起镇会师
D、甘肃会宁会师D10、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若要实地考察红军长征的历史足迹,他们去的地方应包括
①遵义 ②吴起镇 ③武汉 ④会宁
A、①④ 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C13.有首诗写道:“生死攸关转折点,左倾错误受批判。重新确立领导人,党和红军脱危险。”此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五四运动
B、中共诞生
C、遵义会议
D、挺进中原C11、 很多人认为贵州省的旅游可以归纳为:一栋房子(遵义),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子(黄果树)。你认为贵州省这栋房子之所以能够成为旅游景点主要是因为这里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D、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12、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是什么力量把中华民族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聚集在一起,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奔向一个目标?这种力量就是永存的长征精神。对“长征精神”理解正确的是
①革命英雄主义 ②革命集体主义 ③革命乐观主义 ④个人自由主义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C14、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 B、遵义会议? ??
C、中共“七大”??? ??? D、中共“八大”B15、“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是的伟大传奇”。材料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井冈山会师???? ?????D、抗美援朝B16、“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诗中描绘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秋收起义
C、万里长征 D、挺进大别山C17、标语是历史事件的缩影。“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一标语反映哪一事件
A、长征???? B、土地改革???? ?
C、文化大革命?? ?? D、抗美援朝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