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10 12:3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改变这种现状,汉高祖采取的政策是(  )
A. 休养生息
B. 穷兵黩武
C. 增加赋税
D. “以德化民”
2.从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到景帝时“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是汉初几代统治者都坚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其中休养生息的措施不包括
A. 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
B. 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C. 汉高祖让子弟到地方建立侯国
D. 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3.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当时通行于全国各地的货币是( )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
4.西汉时期开辟的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给世界留下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遗产。这条“丝路”从东向西的路线是(  )

A.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
B. 长安→河西走廊→安息→今新疆境内→大秦
C. 洛阳→安息→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大秦
D. 洛阳→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
5.如果让你扮演华佗,你应该具有的医学特长是( )
①针灸 ②外科手术 ③创制“麻沸散” ④创制“五禽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6.下列不属于秦实现统一的原因的是( )
A. 统一成为趋势,人民渴望和平
B. 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最强
C. 长平之战后,六国无力抗秦
D. 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
7.关于秦朝,说法错误的是( )
A. 秦王嬴政灭掉六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
B. 秦朝定都咸阳
C.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D. 东方六国无力抵抗秦军的是城濮之战
8.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张继禹是“张天师”——张陵第六十五代裔孙,其祖先张陵是道教的创始人,请问道教兴起的时间是( )
A. 战国时期
B. 西汉时期
C. 东汉时期
D. 唐朝时期
9.对汉武帝的“大一统”理解正确的是( )
A. 政治、经济和思想统一于中央
B.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与开发
C. 消除了诸侯王国的分裂割据势力
D. 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10.秦统一后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中,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是( )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郡守
11.外戚与宦官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争斗,使社会混乱,人民遭殃,最终导致
A. 外戚的实力膨胀
B. 宦官得宠,把持朝政
C. 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D. 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
12.中国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通往的地区是( )
A. 西亚和欧洲
B. 日本
C. 东南亚
D. 朝鲜
13.中国古代有一部史学巨著,其内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作者“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其体例则开纪传体史书之先河。它是( )
A. 《史记》
B. 《汉书》
C. 《通典》
D. 《资治通鉴》
14.“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暗指( )
A. 秦朝滥用民力,民怨沸腾
B. 阿房将发动起义灭亡秦朝
C. 秦朝刑法残酷,社会动荡
D. 秦始皇死后葬于阿房宫
15.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兴起于( )
A. 战国时期
B. 秦朝
C. 东汉
D. 西汉
16.秦朝灭亡的标志是( )
A. 秦朝统治者向项羽投降
B. 秦朝统治者向陈胜吴广投降
C. 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
D. 巨鹿之战秦军主力大败
17.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创作的史书成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书是( )
A. 《史记》
B. 《汉书》
C. 《通典》
D. 《资治通鉴》
18.2016年2月25日,近万名民众及游客聚集在医圣苑医圣山下,虔诚祭拜张仲景,纪念张仲景诞辰1866周年。众人朗读《医圣颂》,向医圣敬献山茱萸、山药、丹皮、地黄等六味优质中药材。医圣的著作是
A. 《本草纲目》
B. 《黄帝内经》
C. 《千金方》
D. 《伤寒杂病论》
19.汉代,“丝绸和香料从其原产地中国和亚洲东南部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和罗马帝国”,这反映了当时( )
A. 中国商人到达过罗马帝国
B. 西方人普遍享用中国丝绸
C. 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贸易
D. 陆路贸易取代了海路贸易
20.“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它被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兴修,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一水利工程是 ( )
A. 大运河
B. 郑国渠
C. 灵渠
D. 白渠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税一。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书》
材料三: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史记》
(1)材料一说明西汉初年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2)材料一中的“上”指的是哪位皇帝?他针对这种状况采取了什么政策?
(3)材料二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请举例说明汉景帝的做法。
(4)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治世局面?
22.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悠久,历代封建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措施巩固封建统治,影响深远。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图一中人物是谁?他在中国历史上作出的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2)图二中结构图反映的是秦朝首创的哪一制度?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央政府设置了“三公”,其中分管行政是哪一职位?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实行了哪一行政制度?
(3)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该统治者在经济、文化和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
材料二:“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胡曾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秦王”、“秦皇”指的都是谁?两位诗人对他的评价情感是否一样?他们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评价的?
(2)秦王“扫六合”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秦朝建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国家的统治?
(3)材料二中“防胡万里城”的诗句反映了哪一史实?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汉书·张骞传》载,张骞接受出使西域的使命后,与堂邑父等百余人出陇西,途经匈奴,被匈奴人捉住,拘留了十几年,强迫他娶匈奴妻子,生儿育女,“然骞持汉节不失”。后来,张骞乘匈奴不备,率众脱逃,辗转到达大月氏。从大月氏回来,张骞见北道危险,改走南道,不料又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一年多,直到单于病死,匈奴贵族为争夺统治权发生内乱,他才带着匈奴妻子与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历尽千辛万苦。这时已是公元前126年了。
材料二:

(1)材料一、材料二共同反映了一件什么历史大事?哪一个皇帝在位?
(2)这次出使的时间和目的各是什么?
(3)材料一中的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遇到了什么困难?
(4)此件历史大事有何重要作用?
(5)我们要学习此人的什么精神?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秦朝的赋税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以上缴纳给国家。每年在外服役者不下三百多万人,繁重的傜役,迫使成千上万的人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材料三:秦朝的刑法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车裂等十多种,而且一人有罪,家族和邻居都要受到牵连。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到严刑的处治。
材料四: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材料一中的“秦王”指谁?“六合”指的是哪六国?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3)材料四这句话是谁说的?他讲这句话是为什么?此人后来有什么壮举?
(4)材料二、三与材料四之间有没有联系?为什么?
(5)对于秦朝的建立者秦始皇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暴君。你的评价如何?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见西汉建立初期社会十分穷困,为改变这种穷困,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恢复和发展生产。故选A。
2.【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汉高祖让子弟到地方建立侯国是政治方面的措施,不属于休养生息的措施。故此题选C。
3.【答案】C
【解析】秦统一全国后,把圆形方孔铜钱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
4.【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珍奇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由此可知,“丝路”从东向西的路线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故选A。
5.【答案】D
【解析】华佗熟练地掌握了手术等治疗手段,创制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麻沸散”,精通内、外、妇、儿各科,创制了“五禽戏”,被誉为“神医”。故本题选D。
6.【答案】D
【解析】齐桓公称霸的时候,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
7.【答案】D
【解析】秦王嬴政灭掉六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秦朝定都咸阳,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东方六国无力抵抗秦军的是长平之战,不是城濮之战,所以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道教兴起于东汉,答案选C。
9.【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大一统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是中央对这几个方面加强控制,A项符合题意;B项是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作用;C项是汉武帝政治上大一统措施推恩令的作用;D项是思想大一统产生的影响;B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词“在秦朝中央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结合所学知识,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式,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丞相在中央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应。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不合题意;在地方上,全国分成36郡,郡的行政掌称郡守,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11.【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轮流把持朝政,政治黑暗腐朽,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A、B说法不全面,D发生在东汉建立之前,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2.【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陆上丝绸之路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西汉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创了丝绸之路。古代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到西亚,再转运欧洲。“丝绸之路”成为横穿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所以中国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通往的地区是西亚和欧洲,排除BCD,故选A。
13.【答案】A
【解析】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主要史事,故选A。
14.【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暗指。秦朝时期实行暴政。农民的徭役、兵役十分沉重,秦始皇横征暴敛,大兴土木。阿房宫的修建就是大兴土木,滥用民力的有力证据。其暴政导致人民的反抗,最终秦亡。故本题答案选A。
15.【答案】C
【解析】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
16.【答案】C
【解析】秦朝灭亡的标志是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故选C。
17.【答案】A
【解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的《史记》,故选A。
18.【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钻研医学,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后世尊称张仲景为“医圣”。因此,“医圣”的著作是《伤寒杂病论》。故选D。
1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所给信息,C 说法正确,汉朝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贸易,东西方的商品可以互通。A 项说法不恰当,B、D 项说法绝对,可以排除。故本题应选择 C。
20.【答案】C
【解析】在征服南越的过程中,为了运送军粮,秦始皇开挖了灵渠,连接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21.【答案】(1)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都是荒凉景象。
(2)文中的“上”指的是汉高祖。
措施: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3)重视农业生产。汉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4)文景之治。
【解析】(1)据材料一可知,由于战争破坏,汉初天子都不能找到同色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可知当时的社会状况: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都是荒凉景象。据此作答即可。
(2)由于汉初经济的贫困,汉高祖为恢复发展经济,实行了与民休息的休养生息政策。据题意,材料一中的“上”指的是汉高祖,他针对这种状况采取了减轻百姓赋税、徭役和兵役负担,发展农业生产的休养生息政策。
(3)通过阅读材料二可知其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汉景帝重视农业的发展,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4)根据材料三可知,在汉景帝后期经济出现了繁荣兴盛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经过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个时期的努力而形成的,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据题意可作答反映的治世局面是文景之治。
22.【答案】(1)秦始皇。结束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实现了统一。
(2)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丞相。郡县制。
(3)经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文化:统一文字。
思想:焚书坑儒。
【解析】(1)观察图片可知人物是秦始皇。根据所学知识,秦始皇的功绩有:建立一套中央集权官僚制度,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为小篆,修建长城,北击匈奴,南伐南越,开灵渠(长江,珠江)、修建驰道,统一车轨。其中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结束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2)解读材料二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二中结构图反映的是秦朝首创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3)根据所学知识,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以下措施;文化方面: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经济方面: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和车轨,修驰道。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收税。思想方面: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加强了君权。
23.【答案】(1) 秦始皇(嬴政)。不一样,李白的情感是褒扬(或答从正面),胡曾的情感却是贬责(或答从反面)。
(2)秦灭六国,完成统一(或答:秦统一六国)。
措施:①创立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②统一文字。
③统一货币、度量衡。
④“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⑤北击匈奴,筑长城。开凿灵渠,开发南疆。
(3)秦朝为了抵御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解析】(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秦王”、“秦皇”指的都是秦始皇(嬴政)。李白、胡曾对秦始皇的评价情感完全不同,李白的情感是褒扬(或从正面),胡曾的情感却是贬责(或从反面),但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应持一分为二的态度。
(2) “秦王”“扫六合”指的是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为了巩固国家的统治采取的措施包括:创立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北击匈奴,筑长城。开凿灵渠,开发南疆。
(3)材料二中“防胡万里城”的诗句反映了秦朝为了抵御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的进攻,征发大批人力修缮和增补燕、赵、秦三国北边的旧长城,将其连为一体,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24.【答案】(1)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
(2)公元前138年;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3)被匈奴捉住。
(4)促进了西域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打下了基础。
(5)不怕困难、忠于职守、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汉武帝为反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诸国也纷纷派使者回访,汉朝终于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材料二中的图片是《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壁画,反映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史实,所以材料一,材料二共同反映了张骞出使西域。
(2)张骞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为反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
(3)分析材料一可知,张骞这次出使被匈奴捉住。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与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可见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西域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打下了基础。
(5)张骞出使西域克服艰难险阻,不畏艰难,最后不辱使命。我们应学习张骞不怕困难、忠于职守、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
25.【答案】(1)嬴政 齐 楚 燕 韩 赵 魏
(2)反映的是秦赋税沉重;兵役、傜役繁重;刑法残酷。
(3)陈胜;为了号召大家起义来推翻秦的统治;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4)有联系;正是因为秦统治残暴,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所以陈胜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来推翻秦统治。
(5)他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一整套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制度;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开灵渠。但他也实行了残暴的统治, 秦赋税沉重;兵役、傜役繁重;刑法残酷;焚书坑儒。所以他既是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暴君。
【解析】(1)材料一中的“秦王”指嬴政,“六合”指的是齐、楚、燕、韩、赵、魏;
(2)材料二反映的是秦赋税沉重,兵役、傜役繁重;材料三反映的是刑法残酷。
(3)材料四这句话是陈胜说的,他讲这句话是为了号召大家起义来推翻秦的统治;陈胜后来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4)材料二、三与材料四之间有联系,正是因为秦统治残暴,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所以陈胜号召大家起义来推翻秦统治。
(5)对于秦朝的建立者秦始皇的评价:他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一整套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制度;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开灵渠。但他也实行了残暴的统治, 秦赋税沉重;兵役、傜役繁重;刑法残酷;焚书坑儒。所以他既是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