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高考最后冲刺15天主干知识一天一记
陆地
1、岩石的组成:化学元素---→矿物---→岩石
2、侵入岩——花岗岩;火成岩(喷出岩)——玄武岩、流纹岩
3、按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沉积岩可分为砾岩、砂岩、页岩等;有的沉积岩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如石灰岩。
4、推知岩石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例1:石灰岩→珊瑚礁组成→珊瑚生长→温暖广阔的浅海。
例2:植物化石和含煤层→陆地上,茂密的森林→湿热的气候。
例3:四川盆地紫红色砂岩-------是气温较高的氧化环境。
例4:柴达木盆地有煤、石油、石膏、钾盐------曾有过气候温暖湿润的时代,形成煤、石油;以后气候变干燥,形成石膏、钾盐。
5、变质岩如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砂岩变质成石英岩;页岩变质成板岩
6、地壳物质循环
7、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①褶皱褶皱常形成山脉。
a.背斜:岩层中心老,两翼新,岩层向上拱起;一般成山,受侵蚀,背斜顶 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背斜成谷的地形倒置。
b.向斜:岩层中心新,两翼老,岩层向下弯曲;一般成谷或盆地,受侵蚀,向斜
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岭——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
②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岩石承受程度,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岩块有明显错动、位移叫断层。案例:华山北坡大断崖。断层构造地带,岩石破碎,常发展成沟谷、河流。
地垒: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案例:庐山、泰山。
地堑: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案例:渭河平原、汾河
谷地、东非裂谷带、莱茵河谷地。
8、了解地质构造的意义
背斜是石油、天然气良好的储油构造;在背斜的山坡上修大型工厂、铁路易发生滑坡,应加固;向斜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形成自流盆地;打隧道以背斜最好,隧道通过断层时必须加固;水库选址应避开断层带。
9、主要外力作用与地形形成
10、流水侵蚀作用: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V”型谷地,如瀑布、峡谷,溶洞、石林,溶洞中形成石柱、石笋、石钟乳。
11、流水搬运和沉积作用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形成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泥沙淤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沉积规律:砾石—砂—粉砂—粘土(从上游到下游,从底层到上层)。
12、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形成风蚀地貌.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等。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搬走常形成戈壁和裸岩荒漠。风速减小或气流受阻,导致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风积地貌(沙漠的基本形态);在沙漠的外缘常形成黄土堆积,案例:我国的黄土高原。
13、冰川作用:高寒地区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湖(五大湖);冰川消融后,冰碛物堆积形成冰碛地形(东欧平原的波状起伏)。
14、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①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被一些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分为六大板块:(右图写名称)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②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多火山、地震、矿产分布。
15、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案例: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板块相撞挤压地区——常形成山脉。案例:喜马拉雅山——亚欧和印度洋板块。阿尔卑斯山——非洲与欧亚板块碰撞。科迪勒拉山系——美洲板块受太平洋板块挤压前缘抬升形成。安第斯山----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它们是褶皱山脉。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的形成: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常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压上升,隆起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解释火山、地震、矿产形成与分布——在板块边缘,如:环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带。
16、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Ⅰ.陆地水的组成和主要水体类型: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为潜水、承压水。
潜水: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空气中水汽进入地下凝结而成;有自由水面;从高处向低处渗流;水量不稳定;水质易受污染;埋藏较浅。
承压水: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潜水补给;有承压水面,承受压力,水的运动取决于压力的大小,可从低处向高处渗流;水量较稳定;水质不易受污染,埋藏较深。
⑵按循环周期分类:
⑶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水的三态变化使其成为最活跃的自然要素之一;水是人生存必要条件,是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自然资源。
Ⅱ.陆地各种水体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⑴大气降水是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最主要的补给。
案例:我国大多数河流主要靠降水补给,河流流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一致,有季节和年际变化。
⑵冰川的功能:存储固态水、输出液态水、以冰川融水补给河流及陆地其他水体。冰川对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的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案例:中国西北一些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关系。
⑶江河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见右图。
湖泊对河流径流起到调蓄作用,延缓、削弱洪峰。
案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泊的天然调节作用;水库的人工调节作用。
技能扩展】等潜水位线的判读:
①等潜水位线是指某地潜水面的海拔高度。
②潜水面是一个自由水面,随地势起伏,略有起伏。同一地区,天气晴朗、气温高时,潜水位低,阴雨天、气温低时,潜水位高。
③判断潜水埋藏深度:一地海拔高度与该地的等潜水位线的海拔高度之差为该地潜水的埋藏探度。
④判读潜水与河流水的互补关系:数值大,潜水位高,对应地的地势也高;数值小,潜水位低,对应地的地势也低。右图中的河水自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河流都是自北向南流。a图中河流两岸的潜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潜水补给河流。 b图中河流两岸的潜水位低于河流水位,河流补给潜水.(箭头表示潜水流向,垂直等潜水线,从高处流向低处)
17、⑴水循环能量来源:外因一一太阳辐射能、重力能;内因一一水的三相变化。
⑵水循环类型:①海陆间大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水资 源得以再生,是最重要的循环。
②陆地循环:对水资源更新有一定作用。③海洋循环:循环水量最大。
⑶水循环意义:地球上的各种水通过各个环节(蒸发、水汽输送、 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使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构成庞大水循环系统。
①使各种水体(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相互转化,不断更新,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但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水资源有限,用水过量或水遭污染会造成水资源枯竭。②使各圈层间、海陆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水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运动,对太阳辐射起到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作用, ③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不断塑造地形。
18、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一一气候(∵气候条件决定了植物所需的热量、光照和水分的数量。)
①光照条件: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光照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植物。
喜光植物:分布在向阳地方或林中上层。例:马尾松、杉木、草原、荒漠植物、农作物、果树等。
喜阴植物:在背阳或隐蔽的地方、密林底层。案例:地被植物、热带雨林中的藤本植物。
案例:西双版纳人工经济林运用光的垂直衰减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多层次人工经济林。
②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
案例:赤道→两极:热量和温度有规律变化,形成不同植被带;
沿海→内陆:随水分条件变化,形成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植被景观;
山麓→山顶:热量和水分不同,形成垂直分布植被带。
19、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①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
②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 原始大气:CO2、甲烷、氢、氨和水汽;现在大气:氮气(78%)、氧气(21%)。
③生物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
④参与沉积岩形成(煤、石油);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
⑵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巨大作用。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氧和CO2的平衡,净化大气;
②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从而对农业起到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的作用。
③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20、土壤的物质组成:
①矿物质(固相):土壤的物质基础,土壤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②有机质(固相):集中在表层,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③水分(液相)
④空气(气相)
21、土壤的形成过程:
⑴岩石风化过程一一形成疏松母质(有一定的通气蓄水性能),释放少量矿物养分。
⑵低等植物着生过程一一形成原始土壤(肥力发展,土层浅薄),积累有机质和养分。
⑶高等植物作用过程一一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加丰富,并经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
从上可见,生物对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表现在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
①有机质的积累过程:植物合成有机质→微生物转化为腐殖质→促使土壤发生团聚,形成土壤肥力。②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植物根系选择吸收营养元素→生物残体被分解后又释放到土壤表层→养分
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生物、气候、地形等参与,长期发育形成土壤层。
③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反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案例:中国北方的黑垆土、南方的水稻土。
22、自然带的形成:
23、地域分异规律:
㈠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受太阳辐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有规律更替;以热量为基础,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案例: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典型,以非洲大陆最典型。
㈡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有规律的地域分异。以水分为基础。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差异很大,自然景观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案例:中纬度地区显著尤其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
㈢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差异很大,形成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呈现垂直分布。案例: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 珠穆朗玛峰。
垂直带谱规律:①垂直自然带同赤道向两极出现的水平自然带类似。
②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海拔高度及所处的纬度有关。
③垂直带谱基带与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的自然带一致。
㈣ 非地带性分布现象:海陆因素、地形、洋流等影响,出现的不规律的现象。案例分析:
⑴热带雨林带在大陆东岸向南北延伸原因:暖流的影响
⑵南半球没有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原因:海陆因素。因为南半球分布针叶林和苔原带地方没有大陆)
⑶安第斯山的西岸是温带阔叶林带,东岸是温带荒漠带原因:地形因素。安第斯山的西岸是迎风坡,东岸是背风坡)。
⑷判断下列现象符合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A.纬度 B.经度 C.垂直 D.非地带性)?
①南极洲的冰雪覆盖——A ; ②喜马拉雅山南坡4500~4800米的高山草甸——C;
③沙漠中的绿洲——D; ④墨西哥高原的仙人掌——A;
⑤天上山坡1700~2700米的云杉林—D; ⑥江南丘陵的红壤——A;
⑦四川盆地的紫色土——D; ⑧乌克兰的黑土——A;
⑨德干高原的黑土——D; ⑩撒哈拉沙漠——A;
⑾塔克拉玛干沙漠——B; ⑿巴塔哥尼亚的沙漠(阿根廷)——D。
24、·陆地资源分类:根据自然资源的性质,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25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⑴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①自然资源总量虽大,但人类可利用的部分
26、能源分类
⑴按能源开发利用的状况分类: ①常规能源:大规模广泛应用,利用技术比较成熟的能源资源,如:矿物能(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等。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占主要地位。
②新能源:目前技术水平所限,未被广泛应用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等。
⑵按能源的形成和来源分类:
①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生物能、水能、风能等。
②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能):地热能、核能。③来自天体引力的能量(日、月对地):潮汐能。
⑶按资源性质分类:
①非可再生能源:各种矿物燃料、核燃料。∴应该节约使用、综合利用
②可再生资源:生物能、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可以持续利用。∴应该合理利用,保护和促进更新,最充分利用。
⑷不污染环境的能源:水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风能、潮汐能、氢能、沼气等。
⑸能量是否转换分类:
①一次能源:上述四种分类中除沼气外的各种能源。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的天然能源
②二次能源:如:电能、煤气、焦炭、汽油、蒸汽、酒精、热水、沼气、液化石油气、激光等。
地表水:基本来源是大气降水→分为江河水、湖沼水、冰川水。
地下水:降水和地表水下渗;少量是空气水汽进入地下凝结而成。
⑴按空间分布分类
静态水资源:①冰川(占淡水的2/3,在两极和高山区,目前直接利用不多,1600年更换一次);②深层地下水(储量大,利用很少,1400年更换一次);③内陆湖泊水。
~循环周期长,更新缓慢,短期内不易恢复,影响后续利用。
动态水资源:①地表水,河流水(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更新快16天更换一次);②浅层地下水。
~更新快,交替周期短,利用后短期即可恢复(以不污染、不破环、不超过更新速度为前提),是人类开发利用的重点。
两者此消彼长,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
良好土壤既通气透水,又蓄水保温。
土壤肥力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因素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的需求。
→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一定的形成气候-→代表性的植被、土壤→形成自然带
纬度位置差异
海陆位置差异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