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土壤、白纸、放大镜、一次性杯、搅拌棒、水等。
教师演示:有关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出示土壤样本,问这是什么?哪里能见到土壤?
2.出示不同地方的土壤图片。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土壤里有什么?(出示课题)
二、寻找土壤成分:
1.预测:土壤中有什么?说出依据
2.明确探究方法:土壤中到底有什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验证呢?
3.实验探究:土壤的成分
(1)观察土壤颗粒大小:
a.观察颗粒,在白纸上碾碎,按颗粒大小分类。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除了有小石子和大小不同的沙粒,还有粉末状的微粒。(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粉砂和黏土颗粒图”)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b.摸摸、看看、吹吹,认识黏土
(2)寻找空气、腐殖质、盐分和水
a.推测:把土壤放入水中,你觉得会出现什么现象?
b.分组实验:把干土块放进盛有水的烧杯中,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c.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水中不断有气泡冒出来。水上面有漂浮物
小结:土壤中有空气。植物残体分解后成为腐殖质
沉积实验:
①用搅拌棒把杯中的土块搅散,直到与水混合均匀为止。
②把杯子放在桌子上静置,让水中的土慢慢沉降。
③待土沉淀后,从杯外仔细观察。
学生实验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搅拌后静止一段时间,我们明显地看到土壤按颗粒大小先后沉积下来,并分成了几层。沉积物最上面一层是黏土,其次是沙粒,越到底下颗粒越粗。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残体。
d.演示:蒸发土壤溶液验证盐分的存在
e.寻找土壤中的水分:土壤中有水吗?怎么证明?
4、小结:土壤是小石子,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三、土壤和生命
1.土壤与动植物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动植物与土壤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
①.小组看书讨论。
②.学生汇报交流。
③.小结: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土壤为它们提供了栖息地;土壤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长发育的必需养料;生物使土壤含有丰富的腐殖质等养料;生物的活动使水分和空气更容易进入土壤,更有利于生物的生活和植物的生长。
2.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小结:土壤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所必须的资源。
3.齐读《我们的土壤妈妈》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