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3及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四第3~5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正确、灵活地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实物展示平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练习四第4题。
2.复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谁来说一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用字母怎么表示?什么是乘法结合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3.练习四第3题。
(1)学生独立连线。
(2)反馈是怎样连线的,并让学生说出这样连线的理由。
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有什么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计算。
[点评:通过基本练习,回顾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为灵活运用运算律计算奠定基础。同时,通过设问:“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有什么作用?”直接进入新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探究新知识
1.教学例3。
(1)出示例3。
61×25×4 8×9×125
(2)观察数据特征。
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之间有什么特点?可以运用哪些运算律进行简算?
(3)学生尝试简算,教师巡视时个别指导。
(4)反馈。
请有代表性的3种做法的学生将算式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反馈。
61×25×4 8×9×125 8×9×125
=61×(25×4) =8×125×9 =9×(8×125)
(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6100 =9000 =9000
①第1题,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呢?
预设:因为25和4相乘可以凑整得100,所以可以运用乘法结合律,先算出它们的积,再去乘61,这样计算就很简便。
②第2题,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预设:运用乘法交换律,交换9和125的位置,就可以先算8×125,使计算简便。
③第2题,8×9×125=9×(8×125)可以这样计算吗?这样计算用了什么运算律呢?你是怎么知道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
预设:8和9的位置变了,有了因数的位置变化就运用了乘法交换律。运算顺序原来是先算前两个数的积,现在变成了先算后两个数的积,有了运算顺序的变化就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5)小结。
同学们,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时要注意什么?(先要看题中的数据,哪两个数相乘能够得整十、整百或整千,就运用乘法运算律把这两个数凑到一起相乘。)
小结: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算,它的核心就是“凑整”,往往可以把两个或几个数结合在一起,乘起来得到整十、整百……再与另外的数相乘,这样就使计算简便。
(6)“试一试”。
同学们,现在你们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算吗?请同学们完成例3下面的“试一试”。
2×23×3551×15×450×(19×8)
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点评:通过观察数据特征、独立计算、反馈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数据“凑整”,达到计算简便,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分析和主动探索的习惯。]
2.拓展延伸,课堂活动第2题。
(1)刚才大家完成得很棒,再看看下面各题怎样计算简便。
16×25 72×125 36×15
(2)启发思路。
①这些算式都只有两个因数,怎样简便计算呢?请你仔细观察这些数据,看一看哪些数比较特殊。
②学生独立思考后,反馈想法。
反馈时,让学生得出25,125,15很特别,它们乘2,4,8都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数。如果算式里没有2,4,8时,可以把另一个数拿来拆分,比如16就分成4×4。
(3)下面就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简算这些题。
(4)汇报。
展示学生的简算过程,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16×25 72×125 36×15
=4×4×25 =8×9×125 =9×4×15
=4×25×4 =8×125×9 =15×4×9
=400 =9000 =540
(5)小结。
同学们,通过简算这几道题,你有什么收获?简算时要认真观察数据,尤其是要关注25,125。有时还需要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再进行凑整相乘,使计算简便。
[点评:引导学生利用特殊数据,再拆分另一个因数与其凑整的方法进行简算。既能有效建构只有两个因数相乘的简算方法,又能进一步理解运算律,增强学生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的能力。]
三、课堂练习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开展一个竞赛活动,请大家完成练习四第5题,比比看,哪些同学最会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了。
(1)学生独立计算。
(2)集体订正,抽学生将作业放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点评: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适量的简算练习,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巩固学生对乘法运算律的运用,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