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认识三角形(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感受并发现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
3.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
4.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对三角形的认识,掌握三角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高的含义。
【教学准备】
三角板,直尺,钉子板,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教科书第34页主题图。
春天到了,同学们来到生态公园,公园中都有哪些图形呢?其中最多的图形是什么?
2.揭示课题。
三角形在生活中的用处真大,今天我们就走进三角形的王国,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点评:关注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三角形的表象,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充分结合起来。]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1,三角形的含义。
(1)从实物中抽象出三角形。
①生活中还有很多三角形,你还能举一些例子吗?(随着学生的回答,老师出示例1中的图形。)
②想象三角形:同学们看见了这么多三角形,又能找出、说出生活中的三角形,现在请你闭上眼睛,你头脑中还有三角形吗?
③画三角形。
你能把头脑中的三角形画出来吗?请画出一个三角形。(提示:用工具画。)
(2)比较归纳,揭示三角形的含义。
①画三角形后的反馈。
同桌相互比较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认为画得满意的给对方一个赞。
反馈:展示自己画的三角形,并评价自己画得怎么样。
②感受三角形的含义。
老师发现你们画出了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预设:都有3条边,都有3个角......
板书: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
三角形的3条边、3个顶点、3个角就是三角形的组成部分,它们应该在哪个位置呢?请看例1,并完成下面的要求。
要求:了解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
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标出名称。
把自己的标注和同桌说一说,指一指。
反馈:你想把你的成果向大家展示吗?(有意识地指名两人展示。)
你想提醒大家应注意什么地方?(重点辨析:顶点、角的名称和位置。)
③归纳三角形含义。
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你能说一说吗?
看一看教科书上是怎么说的,找出来,并读一遍。“围成”是什么意思?(首尾相连。)
(3)练习: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再说一说理由。
完成练习九第1题。(判断并运用概念说明理由,重点说第(1)(3)图。)
[点评:通过想象三角形、画三角形、看书学习等活动逐步感受三角形的本质属性,为归纳三角形的含义提供了充分的感性和理性储备,结论也水到渠成。最后的判断练习,再次深入理解三角形含义,突出重点。]
2.学习例2,认识三角形的高。
(1)建立高的概念。
①生活中有很多三角形,请大家看这幅图。(课件出示一座斜拉桥。)
在这座斜拉桥中你看到了什么?(有很多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有的高,有的矮……)
要想知道这座斜拉桥从桥面到顶端的高度,你准备怎么测量?先想一想,然后在4人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解)同学们都想到了从三角形的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作三角形的底。
②看一看教科书上是怎么说的,把重要的勾画下来。
从教科书上你知道了什么?(把三句话读一遍。)
(2)拓展。
一个三角形可以有几条高呢?大家想一想。
我们了解了三角形高的知识,那你能判断三角形的高吗?
(3)完成练习九第2题。
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点评:首先从解决问题中直观地引出“高”,并抽象“高”的含义,再了解高的画法,然后反底与高的关系,最后拓展知道三角形高的条数。通过有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活动,突破高这个难点。]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怎样研究的?
四、巩固练习
下面就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1.操作: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
要求:围一个三角形,同桌判断是否正确。
指出围成的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指出围成的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
2.练习九第3题。
三角形底和高都是线段,可以量出它们的长度。
要求:先在教科书上用文字标出底和高,再量出长度,并标在教科书上。
反馈:重点说第(3)幅图,因为其底和高可互换。
说明误差的问题:因为工具和度量的原因,结果可能相差1毫米、2毫米,这是正常的误差。
3.练习九第4题。
学生读懂题目要求,用工具独立画。
反馈:将学生画的结果在展示台上展示。
首先重点看第(1)幅图:判断是否正确,说出是怎么得出个数的。
(原图已有1个三角形,从顶点向底边连一条线,就增加了2个三角形,共3个三角形。)然后按照这样的思路,完成对后3幅图的判断。
[点评:基础练习已随新课完成,此环节主要是拓展练习。第3题,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方法尤为重要。]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