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祝
福
作者介绍
鲁迅(1881年9月-1936年10月),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豫山、豫亭,笔名鲁迅。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
(1)《呐喊》:
收录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主要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孔乙己》《一件小事》等。
(2)《彷徨》:
收录1924~1925年所写的11篇小说。主要作品:《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示众》《长明灯》等。
人都有彷徨的时候。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鲁迅曾经是彷徨的,至少在写《彷徨》的时候。写《彷徨》时,他才四十四五岁,还不是大智者。因此他彷徨。那时,他满怀希望,或者说曾经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最终是破灭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于是,他就彷徨。于是,他就写了关于“彷徨”的小说。与其说是彷徨,不如说是无奈。生的无奈。——《孤独的彷徨者》
写作背景
《祝福》写于1924年,是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依然存在。农村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褒扬条例”中,就有“表彰节烈”的条款。“五四”运动前后,“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教观念流毒甚广。鲁迅一向痛恶封建思想观念,同情劳动妇女。1924年前后,写了《娜拉走后怎样》《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抨击束缚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杂文。
《祝福》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剖析病态社会,以引起疗治的注意。祥林嫂的遭遇,反映了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
鲁迅通过祥林嫂的故事,揭露吃人的社会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揭示了改造“国民性”的必要性和艰巨性。想要唤醒人们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鲁迅全集》第一卷《灯下漫笔》)。
祝福习俗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祭祀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疏通字词
钝dùn响
寒暄xuān
朱拓tà 间jiàn或
悚然sǒng
踌蹰chóu chú
更gēng事
谬miù种
俨yǎn然
形骸hái
颊jiá
沸反盈fèi天
新正zhēng
贺家墺ào
荸荠bíqí
絮絮xù
呜咽yè
驯xùn熟
桌帏wéi
讪讪shàn
敛liǎn
怔怔zhēng
咀嚼jǔ jué
瞥piē
拗niù不过
蹙cù缩
门槛kǎn
窈yǎo陷
惴zhuì
歆享xīn
牲醴
lǐ
蹒跚pán shān
瓦楞:瓦陇,亦作瓦垄。即屋顶上用瓦铺成的凸凹相间的行列。
间jiàn或:副词。有时候;偶尔。
悚sǒng然:害怕的样子。
踌蹰:chóu
chú也作“踌躇”,犹豫,迟疑不决;徘徊不进:
瑟瑟:sè象声词。形容颤抖:瑟瑟发抖|形容轻微的声音
沸反盈yíng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嚣杂乱。
墺:ào可居住的地方。
絮絮:xù
xù
语繁不断貌;连绵不绝貌。
呜咽wūyè:低声哭泣。亦指悲泣声。形容低沉凄切的声音。
歆享:神灵享受供物。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也作盘跚。
小说思路
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
人物:
情节:
环境: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典型的艺术形象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刻画人物方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
人物
(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婆婆、“我”)
情节
(顺序、线索)
环境
(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情节
内容
段落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
结局
祥林嫂突然死去
(3-33)
开端
初到鲁镇
(34-53)
发展
被卖改嫁
(54-65)
高潮
再到鲁镇
(66-111)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112)
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增强了吸引力;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倒叙有什么好处:
故事梗概
20多岁时,祥林嫂丈夫去世。为了不被婆婆卖掉,她逃到鲁镇,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因安分耐劳,得到了鲁家的欢心。不久,她被婆婆找到,绑架回去,逼着嫁给了贺老六。祥林嫂与贺老六生了儿子阿毛,生活比较安定。但不幸的是,贺老六病死,阿毛被狼吃掉。祥林嫂被贺家赶出家门,只好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因为是寡妇,而且改过嫁,她被鲁四老爷视为败坏风俗的人,不准触碰祭品;她反复诉说自己的遭遇,最终却成为大家嘲弄的对象;她把一年的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结果仍然得不到鲁家的认可。她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从此萎靡不振,呆滞迟钝,最后被赶出去,成了乞丐。在祝福之夜,死在了漫天风雪中。
人物形象
侧面描写:
鲁镇人对她的态度
直接描写:
外貌(肖像)、行为(动作)、语言、细节
肖像描写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饰物
精神状态
脸
色
两
颊
眼
神
青黄。生活艰辛(丧夫、私逃谋生)
红。青春的活力(年轻,健壮)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一次
衣
着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寡妇
脸
色
两
颊
眼
神
青黄。经受了又一次打击(夫死子亡)
无血色。遭受惨重打击,青春活力已消失。
含泪,无神。夫死子亡,被赶出家门。
第二次
衣
着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守寡
脸
色
两
颊
眼
神
黑黄。已被折磨得不像人样。
消尽了悲哀的神色。精神完全麻木。
眼珠间或一轮。极度悲哀,精神完全麻木
。
第三次
衣
着
破竹篮,破碗,破竹竿。沦为乞丐。
小说的外貌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性格,更重要的在于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
三次外貌描写写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
第一次描写写出了她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第二次写出了她已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第三次写出了她对生活已经彻底绝望。
三次描写,鲜明对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
语言描写
重复着“阿毛的故事”
问“到底有没有魂灵呢”
可以看出,她已经麻木、空虚,充满恐惧
行为(动作)描写
反对再嫁 逃、撞
怕被分身 捐(门槛)
怀疑灵魂 问
细节描写
祥林嫂“眼神”的描写
对空碗、破竹竿的描写
可以看出,碗是破的,表明她很穷;碗中是空的,表明她即便是乞丐,也没有人同情。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鲁迅
1、初到鲁镇
顺着眼
安分善良
2、再到鲁镇
顺着眼,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3、讲阿毛故事
直着眼,瞪着眼
精神恍惚
4、捐完门槛
分外有神
重燃希望
5、不让碰祭品
失神、窈陷
再受打击
6、行乞
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活僵尸
7、问有无灵魂
忽然发光
重新燃起一丝希望
结论:
作者通过对祥林嫂几次眼神的描写,十分传神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侧面描写
鲁镇人们对她的态度
鲁四老爷
四太太
柳妈
其他人
归纳祥林嫂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挣扎,但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鲁四老爷
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间接描写:书房内陈设
陈抟老祖写的朱拓的大‘寿’字
一边已经脱落的对联
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
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崇尚神仙、希望长寿、懒散拖沓、顽固守旧
(2)直接描写:
行动描写:踱出门外、直到河边
语言描写:
①祥林嫂被抢前:第38段
②祥林嫂被抢时:第49段
③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第46段
④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第52段
⑤对四婶的暗暗告诫:第71段
⑥祥林嫂死后:第20段“可恶!然而……”四叔说。
总结:
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迂腐、保守、顽固,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反对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冷漠,对祥林嫂精神上的迫害大都与他有关,在祥林嫂失去劳动价值后又将其辞退,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婆婆和大伯:
婆婆卖掉祥林嫂赚钱。
大伯收房子,赶走祥林嫂。
是两个接受礼教思想、充分利用礼教来达成自己目的的,自私、冷酷的小人物。
柳妈
吃素信佛,相信有阴司。
嘲笑祥林嫂,把伤疤的来由传扬出去。
鼓动她去捐门坎。
归纳:柳妈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她的建议,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上更加痛苦。
镇上的人们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不同
①四婶起刻还踌踌,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
②男人了,敛起笑容;女人们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陪出许多眼泪;一些老女人特意寻来听,然后满足的离开。
③后来全镇的人们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冷酷
)
④又有了新的兴趣点,一齐嘲笑祥林嫂的伤疤。
镇上的人们
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没有真正的同情,只是满足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冷漠厌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看客心理:猎奇心、偷窥欲,或冷漠旁观,或将一切悲剧事件转化为闹剧(笑料),在喧闹中把人挤兑到边缘位置甚至绝境,然后,扔掉这个陈旧的玩物,心满意足地走开,遗忘。
“我”
“我”是同情她的人,主观上“我”是善良而同情她的。但在客观上,我的回答没能解除她的“疑惑”,让她摆脱痛苦,无法拯救她的灵魂与肉体。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