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性质》
为了顺利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五个步骤。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二)演示实验,探索新知
(三)合作探究,深入学习?(四)联系生活,解释原理
(五)课堂小结,浅谈收获
下面我对这几个环节具体说明:
第一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老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意大利“死狗洞”学生:观看
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死狗洞”为什么人进去没事,小狗进去就死了呢??这是什么物质引起的?学生猜测,教师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用这则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来引入新课,并创设问题情境,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教学。
第二步:演示实验,探索新知
【活动1】
老师:展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学生感知,观察该气体的颜色、气味、状态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归纳总结
【活动2】
老师:紧接着演示向燃着的阶梯蜡烛中倾倒CO2,学生观察并归纳得出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大于空气。
设计意图:“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学生很容易得出,密度问题需要学生思考分析。通过教师演示,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个实验,回到前面引课的问题,“死狗洞”为什么人进去没事,小狗进去就死了呢?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回应情境问题,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并拓展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思路。
第三步:合作探究,深入学习
【活动1】
学生分组实验:[实验5.6]在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倒入约1/3体积的水,旋紧瓶盖,振荡。老师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得出二氧化碳的溶解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认识CO2能溶于水,通过分析CO2能溶于水,瓶内压强变小,外面大气压使瓶子变瘪,让学生意识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
这样设计既培养学生亲自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
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通过提问,学生猜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活动2】科学探究
分组实验:用试管取塑料瓶中液体少许,向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现象。
教师介绍紫色石蕊溶液,它是一种遇酸变红色的物质。
【提出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请你大胆设想?
【学生猜想】
①?可能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
②?可能是水使紫色石蕊变红
③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使石蕊变红?
【设计实验】
请根据自己的猜想,根据所给药品和仪器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
教师评价,选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设计意图:把课本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取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变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效突破CO2与水反应这一难点。
???通过一系列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获得结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溶液变红,通过老师讲解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第四步:联系生活,解释原理?
【活动1】拿出一瓶碳酸饮料,提问:碳酸饮料中含有CO2,如何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呢?
学生设计实验并观察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设计意图:从学生非常熟悉的饮料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走进化学,让化学走进生活。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通过老师讲解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解决重难点。
【活动2】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象:用石灰浆刷墙时,为了让墙干的更快,通常在屋里生一盆炭火,为什么墙上反而会潮湿?学生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用所学到的原理解释生活现象,体现生活处处有化学,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再一次利用化学方程式,学生巩固,印象更深,更好的突破重点。
第五步:课堂小结,浅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并找出几组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将时间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对本节课的认识,并互相评价同学。将学生总结进行补充,形成知识体系。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学习的东西是有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