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教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选修教材4 城乡规划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分布
第二节 城市形成与发展
1. 本讲学习目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乡村聚落的概念、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乡村集市的概念、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比较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别;比较不同地理环境聚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说明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归纳形成这些差异的因素;比较说明乡村集市与城市商业中心的区别;比较不同地区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或举例说明不同地区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身边乡村聚落、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理解人类的商业活动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通过观察乡村集市的景观差异,了解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人地关系的差异,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2、知识结构:
二. 重点、难点
1. 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
2. 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3. 城市的形成
4. 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三. 具体内容
“城乡规划”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城乡规划”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七个地理选修模块之一,也是地理必修课程中城乡规划内容的拓展和延续。“城乡规划”选修模块基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宏观上探讨城市和乡村的地理分布、城乡建设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等内容。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城乡规划”选修模块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综合性强。本模块主要涵盖区域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并广泛涉及到地理学的其他学科。第二,区域性突出。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与该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本模块所阐述的内容实际上是特定区域内各种项目和资源的合理安排和优化配置。第三,实用性广泛。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和乡村都面临着大规模的建设任务。就高中学生而言,日常生活中的城乡规划与建设事例比比皆是。因而,本模块要求广泛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城乡规划”选修模块主要阐述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城市与乡村的地理分布、人类活动与城乡建设的协调关系。当前,我国城市与乡村都面临着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城乡建设经济投入多,涉及范围广,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普及城乡规划的基础知识,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城乡规划的制订与实施,编制高水平的城乡规划,进行高水准的城乡建设,实属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当务之急。加强高中生的城乡规划能力的培养,使其今后更科学地认识社会,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和决策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1. 聚落概念: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2. 分类:城市和乡村
乡村(集镇、村):是农村的居民点,包括房屋、道路、设施和周围的土地,其中的农村居民点成为乡村聚落。
我国的乡村聚落:集镇和村。
3. 乡村聚落的形成
原始聚落
流动的和临时的
定居生活
4. 乡村聚落的发展
巢居阶段——树栖
穴居阶段——多分布于石灰岩、黄土等易穿凿的地区,或利用现成岩窟。
原始乡村聚落阶段——出现房屋和村落
乡村聚落发展完善阶段——定居时代,专门化乡村聚落
(二)乡村聚落的分布
1. 乡村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
(1)自然环境——相对较小。气候、光照、水源、地形、土壤等
(2)人文环境——主要因素。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
2. 乡村聚落分布的形态
3. 山区,在相对平坦、有可耕土地的地方也有集聚型、半集聚型的,其原因主要是人口多,人多地少;如:在欧洲肥沃的平原上,仍主要为小规模的散漫型,村镇之间分布着农田和林地,景色宜人。其主要原因是人少。
乡村聚落可分为三大聚落系统:(见下表)
北方聚落系统 南方聚落系统 西部聚落系统
住宅形式 多平房,住宅有院落 多斜顶,房前屋后都是农田或菜地 帐幕式住宅
规模、密度 大型聚落、密度较小 中小型聚落为主、密度最大 小型聚落、密度最小
聚落形式 团状聚落 团状、带状各占一定比例 散居、流动性村落
农业生产 旱作为主 水田为主 灌溉农业、草场牧业高寒农牧业
(三)乡村集市
1. 集市:主要服务于乡村居民的商品交易场所,分为定期集市和不定期集市。
2. 集市的类型、特点(见阅读):一般了解,不掌握。
城市和乡村特征比较
项目 乡村 城市
密度 稀疏 密集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为主 第二、三产业为主
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低 高
功能 简单而稳定 复杂而动态
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三)城市与城市的形成
1. 城市特点:
(1)以人为主体
(2)城市具有高度的密集性
(3)城市是开放、不断运转的有机体
2. 城市的形成: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
城市的形成条件:
(1)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形成的物质基础
(2)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出现集市,交换地域扩大,集市演变为城市
① 灌溉农业发达地→② 农业技术得以创新→③ 出现劳动分工,集市开始出现→④ 集市逐渐演变为城市
城市的形成: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四)世界城市的发展
1. 古城市分布:
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大河冲积平原,有肥沃的土地和便利的灌溉条件,使农耕业在这些地区大大发展。河流冲积平原自古以来是农业生产先进地区,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2. 古城市的兴衰:起落很大,发展很不稳定,水平很低
(五)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1. 早期阶段:规模小、数量少、结构简单、职能单一、兴衰变化大
尼罗河、印度河、黄河、两河流域
2. 中世纪阶段:规模仍小、数量增加、经济职能不断增强、结构复杂、地位突出
英国、法国、美国
3. 工业化阶段:地域范围扩大、数量大幅增加、结构日趋复杂、问题日趋严重
英国、德国、美国、中国东北
4. 后工业化阶段:发展迅速、不平衡,大城市化、规模日益扩大,出现巨型城市、大城市带
墨西哥城、纽约、东京、伦敦;巴西利亚、伊斯兰堡、华盛顿
城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基本原因有地理区位因素的影响和集市的发展。
补充:我国东、中、西部特大城市比较
城市分布特点 自然环境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东部地区 大城市多、城市分布密集 多平原、三角洲、低丘,地势较为低平;属季风气候区,热量、降水条件好;河湖众多,水源丰富。有利于农业发展,适于人类居住。 人口众多,分布密集;城市发展历史悠久;水、陆交通便利;工、农业产值高,经济发达。
中部地区 大城市比较多、分布较集中 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较为平坦;属季风气候区,但大陆性较明显,降水适中。 人口众多,城市发展历史较早;资源丰富;经济水平较高;陆上交通发达,是通往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枢纽地带。
西部地区 城市数量少、分布稀疏 多山地、高原;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西南地区地形崎岖,自然条件差异较大 位于我国偏远地区,人口密度小,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
补充:中国三大城市群:
(1)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为龙头的两个副省级市和珠海、佛山、江门、东芜、中山五个地级市以及惠州的惠城区、惠阳市、博罗市、惠东县和肇庆的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市、四会市。
① 优势条件:毗邻港澳,改革开放起步早,经济发展速度快,目前已形成一个比较集中而且发达的大、中、小城市群,市场化程度高,人才、产业链、外经贸环境都具优势,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前沿阵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② 发展目标: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最终形成以广州、深圳两特大城市为龙头,以一大批大中城市为骨干,以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最终形成以广州、深圳两特大城市为龙头,以一大批大中城市为骨干,以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即苏南地区),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即浙东地区),共计15个城市。
① 优势条件:经济基础深厚,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发达,长江流域腹地深广。龙头市上海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便捷的高速公路和沪甬跨海大桥把江浙的城市群与上海衔接起来,使之起到长三角核心驱动作用。
② 发展目标:长三角将成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约5000万人)和规模最大的“大都市圈”。 走经济一体化的道路,即市场一体化、交通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制度一体化、资源一体化、产业一体化、环境一体化、形态一体化。走出去就是指一般加工业,如果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一定要向周边地区辐射。请进来主要是请进来一些适合上海环境、特别是能承受上海本地成本的一些企业,主要是服务业,也包括一些加工工业的高精尖生产制造业。放下去指一般的制造业就转移出去。一般的、低层次的加工制造业,上海要主动放弃,这是加强长三角合作的一种好的手段。提上来指上海整个城市功能要提上来,真正增强它的服务功能、市场配置功能,一种内联外引的市场平台的功能。
(3)环渤海城市群:大北京城市群——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承德、秦皇岛、张家口、沧州、石家庄。辽中南城市群——沈阳、抚顺、鞍山、大连、锦州、朝阳。鲁东、鲁北城市群——济南、淄博、潍坊、东营、烟台、青岛、日照。
① 优势条件: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是中国科技力量最强大的地区,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是中国对外开放口岸最集中的地区。是最大的粮食、煤炭、原油等进出口物资中转基地。
② 发展目标:要积极发展企业联合,不失时机地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开放的市场体系等主要环节上取得突破,求得经济发展的更高速度和更高效益。要充分利用本地区高科技人员集中的优势,进一步发展跨区域、跨国际的科工贸、科工农等多种形式的联合体,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要充分发挥本地区港口群的优势,扩大国内外经济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尽快实现与国际市场对接。在跨世纪的经济发展中,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依托这个地区中心城市功能的提高和完善,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联合发展,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地理事物的分布与早期乡村聚落的形成无关的是( )
A. 风俗 B. 矿产 C. 河湖 D. 灾害
答案:B
解析:与早期乡村聚落的形成有关的地理事物有风俗、气候、地形、水源、灾害等。
[例2] 读图回答问题。
(1)简述这种乡村聚落形成的自然环境特点。
(2)当地的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3)这种乡村聚落形态一般为______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及答案:
(1)温带半干旱的气候,地形起伏不大,植被主要为草原。
(2)主要依靠天然草场发展畜牧业,生产有季节变化,要依靠人力。
(3)散漫型(分散分布) 草场的产草量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且单位面积载畜量有限,所以需要游牧,且牧民聚落不宜过于集中。
【模拟试题】
1. 改变城市内涵,使城市由商品交换场所变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集聚空间的因素是( )
A. 农业革命 B. 资本主义产业革命
C. 第三次技术革命 D. 第二次技术革命
城市,从文字上讲,“城”是一种防御性的工事;“市”是一种商品交易的场所。最早的“城市”就是在进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为适应人们对生产、生活、防御等方面的要求而集聚形成的。据此回答第2~3题。
2.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早的城市形成于( )
A.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B.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C.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D. 第四次社会大分工
3. 城市的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 )
① 社会劳动大分工 ② 现代工业发展
③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 ④ 现代交通工具的应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⑧ D. ②④
4. 乡村聚落的主要功能有( )
A. 居住 B. 旅游 C. 农业生产 D. 工业生产
5. 工业化时期城市的发展特征有( )
A. 城市的分布地域保持稳定 B. 城市出现了功能区
C. 城市人口均未达百万 D. 城市问题严重
6. 后工业化时期城市的发展特征有( )
A. 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B.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C. 城市功能区均趋向多样化 D. 城市功能区开始减少
7. 世界城市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早期阶段(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中世纪阶段(公元500年~1 7世纪工业革命)、工业化阶段(17世纪工业革命~20世纪50年代)、后工业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读“世界和我国古代城市代表性建筑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早期阶段,城市的功能主要有( )
① 军事防御 ② 举行祭祀仪式 ③ 生产功能 ④ 消费中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中,早期城市的主要诞生地是 。
(3)从雅典和罗马的形成看,属于城市发展的 阶段。
(4)北京故宫形成于城市发展的 阶段,反映出我国早期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 影响最大,受 影响次之。
(5)伦敦最早形成于中世纪,其规模迅速扩大是在工业化阶段,反映了此阶段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
(6)对比上面三幅图可发现,中国古代城市的面积往往比欧洲的城市面积 ,而且形状多呈 形。
8. 把形成与发展主要因素基本相同的城市分别填在下面空格里,并填写其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或社会经济因素。
耶路撒冷、巴西利亚、横滨、华盛顿、匹兹堡、克拉玛依、伦敦拉萨、大庆
试题答案
1 B 2 B 3 C 4 AC 5 BD 6 A
7. (1)C (2)尼罗河流域 (3)早期 (4)中世纪 政治 军事
(5)工业化 (6)大四方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