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二轮复习知能整合与专题训练——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开发
基础知识(主要的考点)
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气候和地貌是决定我国自然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
土壤和植被则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
综合地貌气候 东部季风区 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
两大要素分成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北部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
三大自然区 青藏高寒区 东部约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
(2)三大自然区特点
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地势 海拔较低,平原众多 海拔较高,差异显著 海拔高,4000米以上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气候湿润 降水少,气温变化大 高寒气候
植被土壤 森林为主、部分森林草原 大部为荒漠、部分草原 荒漠、草原、高山草甸
水文 外流河,以雨水为主要来源 多内流河和咸水湖 多大河源头、冰川、湖泊
人类活动 影响广泛深刻,最主要农耕区 影响不如季风区深刻 影响微弱
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热量是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分成为北部地区差异的重要因素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黑土肥沃,只能种植春小麦,一年一熟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落叶阔叶林为主,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水分不足、旱作为主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水田为主,一年两熟两三熟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热带季风气候,植被四季常绿,一年三熟、可种植热带作物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内蒙古温带高原地区:基本在内蒙古高原上,宽广坦荡,距海较近属半干旱气候,草原为主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气候干旱,光照丰富、河流少、短、流量小
(3)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夏半年受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的影响,东南湿润、西北干旱,垂直分异明显
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1)划分(组成省区)
东部:沿海省区加北京市,暂未包括港、澳、台,共12个省级行政区
西部:西北陕、甘、宁、青、新疆和西南川、云、贵、藏、重庆10个省级行政区
中部:除东部、西部外的9个省级行政区
(2)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经济发展水平常用国内生产总值来代表
经济发展速度:由东向西变慢,差距扩大。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潜力
(3)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自然原因:东部气候润、雨热同期、地势低平有利开发,而中西部气候干旱或高寒;从地理区位上讲,东部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便于发展开放型经济,而中西部距海较远,比较闭塞
社会和经济原因: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原有工业基础好,东部地区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危机感、紧迫感强。产业结构较优,工业化、城镇化程度、生产力水平较高,改革开放早,依据有利的区位政策优势,首先接受海外先进技术、大量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走上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4.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地带 地位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 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市化、科技化、国际化 能源、原才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精尖发展
中部 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金属重工业发达 山西煤炭外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机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
西部 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有70%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广阔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能源、矿产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协调 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加强东部和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
5.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1)国土整治
概念:是为了全国或国内某个区域的国土资源拟定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
我国国土整治的难度:国土辽阔,地域差异显著;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总体基础比较薄弱,科技水平较低。因此国土整治,要因地制宜,分层次、有步骤的进行
我国的国土整治工作
①大江大河的治理:防洪是整治大江大河的首要任务
②跨流域调水:主要工程有南水北调、北水南调(东北地区引嫩江、松花江到辽宁)、引黄工程等
③防护林工程体系建设:中国生态建设的基本框架,“三北“防护林是世界最大魇生态工程,还有长江中上游、沿海护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正在建设中
④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2)区域发展
类型 开展原因 代表性工程 成效
大江大河的治理 我国江河洪水灾害频繁,危害严重。 ①中上游兴修水库;②中下游整治河道、加固堤防 减轻和缓解了洪涝灾害。
跨流域调水工程 我国河川径流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不佳。 ①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线);②北水南调工程(嫩江、松花江+辽河);③引黄工程 解决地区间水资源严重不平衡的重要途径
防护林工程体系的建设 我国的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盐碱化、台风灾害严重。 ①“三北”防护林工程;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③沿海防护林体系;④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 中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框架,覆盖了我国主要水土流失区、风沙危害区、盐碱区和台风区。
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海洋国土辽阔,海岸线绵长,海岛众多,海洋资源丰富。 已列出国土整治总体规划,正在付诸行动。
6.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1)遥感概念: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是人的视力和延伸关键装置:传感器
关键装置:传感器
遥感技术:从传感器接受信息到遥感信息应用的过程
(2)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简称GIS,它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3)全球定位系统
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系统,简称GPS
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基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测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并且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专题强化训练
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图7),回答1-2题。
1.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 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 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
2.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
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 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下图是华北地区某地实测的海拔高度数据分布,读图回答3~4题。
3.测量图中各地海拔高度,所用最精准、便捷的技术是
A.遥感 B.全球定位系统
C.数字地球 D.地理信息系统
4.对图示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海拔:甲>丙 B.坡度:甲>乙
C.气温:丙>丁 D.降水:乙>丁
寻找新的淡水资源成为当今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图5、图6是一个海水淡化的装置,这款简易海水淡化器就完全不需要任何的额外能源,只需要利用现有的太阳能就可以淡化海水。它由一个透明的倒置的漏斗和一个底盘组成(图5)。首先将海水导入底盘内,然后将漏斗倒扣在底盘上,太阳光透过漏斗来加速内部的海水蒸发,而淡化的水蒸气则会在漏斗壁上凝结成水滴,并顺势流到漏斗四周的凹槽中储存起来。等储存了适量的水之后,把漏斗倒过来,将净化过的海水直接倒入容器即可(图6)。回答5~6题。
5.该海水淡化装置运用的地理原理或规律是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原理 B.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C.大气的热力环流原理 D.海水运动的规律
6.关于该海水淡化装置的设计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玻璃对太阳辐射是透明的,但它的保温作用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原理是不同的
B.海水蒸发,水汽上升遇玻璃冷却,凝结的水滴在重力作用下落入水槽
C.海水蒸发的热量来自于地面上水汽凝结释放的热能
D.该装置的使用不受时空限制
200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30年,30年中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其中,1999年
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完成下列7、8题。
7.下列省份中既属于西部开发省份,又不属于
西部经济地带的是 ( )
A.新、青 B.川、滇 C.内蒙古、桂 D.鲁、陕
8.我国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注意了很多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注意改善生态环境
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③借助沿边贸易优势,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国际金融基地
④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⑤利用草砂的资源优势,加强牧区建设,发展好畜牧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⑤
读表,回答9—12题。
表2 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
时间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强沙尘暴次数(次) 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速度(平方千米/年) 1560 2100 2460
9.下列现代技术可以对沙尘暴和土地沙化现象进行监测的是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技术 D.数字地球
10.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
A.逐渐变慢 B.逐渐加快
C.变化不明显 D.无法判断
11.导致强沙尘暴次数和土地沙化速度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围湖造田 B.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C.植树种草 D.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生产活动
12.对防治该环境问题可行的措施有
①抽取地下水 ②生态移民 ③建设防护林体系 ④开采矿产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生产景观图”。读图完成13~15题。
13.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图示地区位于我国的 ( )
A.黄土高原 B.山东丘陵
C.江南丘陵 D.长江中下游平原
14.该地形区主要自然土壤的特点是 ( )
A.矿物质含量低 B.有机质含量高
C.土质疏松 D.酸性较强
15.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今后农业发展中应当 ( )
A.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发展商品谷物农业
B.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
C.退耕还林,建设商品性林业基地
D.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发展种植园农业
图3中①—④铁路是我国著名的东西向大动脉,读图回答以下2题。
16.①—②沿线及其附近地区( )
A.其生态问题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过度樵
采、放牧、开垦引起的
B.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自然原因是该地区的
过渡性特征,如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
向牧业过渡等
C.该地区的钢铁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电子电器工业全国有名
D.掌握水盐运动规律是改造该地区中低产田的基本方法之一
17.制约③—④沿线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A.昼夜温差大 B.水源
C.晴天多,光照强 D.土地荒漠化
博鳌原为濒临南海的小城镇,它完整地保存了热带水域的原始生态。2001年2月被定为“亚洲论坛”的永久会址。读图,完成18~19题。
18.博鳌所在省区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 ( )
①海洋国土最辽阔 ②经济特区最多 ③纬度最低
④面积最小 ⑤少数民族最多 ⑥未通铁路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 D.③⑤⑥
19.近年来,博鳌沿海地区扩大红树林面积,主要原因是( )
①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港 ②阻挡海浪侵蚀海岸
③保持生物多样性 ④增加用材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图为“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对住宅空间分布影响示意图”。读图回答。
20.由市中心向外,轨道交通
A.对住宅分布的影响力逐渐减小 B.对住宅影响的辐射范围变大
C.不利于市中心人口的疏散 D.站点附近住宅开发密度较过去变低
21.与森林减少无关的环境问题是
A.臭氧层破坏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生物多样性锐减
22.“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23.有关区域的正确叙述是
A.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 B.区域是主观随意划分的
C.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在2007年长江航运国际论坛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十五”以来,长江航运持续快速发展,货运量、周转量及港口吞吐量保持了两位数的年均增长率,成为世界上内河运输最繁忙、动量最大的通航河流。据此回答24~25题。
24.长江航运业发达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 )
A.干支流可以通航的里程长,水量丰沛 B.流域面积广大,水能资源丰富
C.沿岸港湾众多,筑港条件好 D.船舶众多,运输能力强
25.“十五”以来,长江航运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
A.长江航道整治效果显著,航道不断拓宽、加深
B.长江三峡工程建成,使川江航道航运能力骤增
C.流域内人口增长,客运量猛增
D.流域内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港口设施不断完善
地理标志是指标志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决定的。地理标志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重视,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还成为市县的形象名片。比如,浙江绍兴市—绍兴黄酒,吉林延边州—延边苹果梨,宁夏中宁县—中宁枸杞等。阅读材料回答2题。
26. 绍兴市、延边州、中宁县分别位于我国
A.地势的第三、二、一阶梯
B.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
C.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宁夏平原
D.长江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
27. 中宁枸杞俗称:“红宝”,这里所产的枸杞粒大、肉厚、籽少、含糖量高、营养成分多。近百年来已被引种了十几个省区。但中宁枸杞无论引种到何方,生产出的枸杞在外观上与中宁构祀都有十分明显的区别。这主要是得益于中宁独特的
A.市场优势 B.历史悠久的文化优势 C.科技优势 D.地理环境优势
下图表示我国正在实施的某一自然资源跨区域调配起讫省区。读图回答2题。
28、该资源调配到乙区域,对当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是
A.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B.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
C.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D.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29、为加强区域合作,乙区域的某一
企业代表团包机到甲区域考察,发现返程时所耗时间比出发时要少许多,其主要原因是
A受高空西风气流的影响 B.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C.受时差的影响 D 受地形状况的影响
读下图,回答2题。
30.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甲>乙>丙;降水:甲<乙<丙
B.周围山地环绕,地形以盆地为主
C一般河流每年有两次汛期,有的存在凌汛现象
D.河流径流量主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31.关于图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期长是作物产量高的主要原因
B.热量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
C.平原面积广大,但粮食商品率低
D.次生盐碱化是土壤肥力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图3中①—④铁路是我国著名的东西向大动脉,读图回答以下2题。
32.①—②沿线及其附近地区( )
A.其生态问题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过度樵
采、放牧、开垦引起的
B.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自然原因是该地区的
过渡性特征,如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
向牧业过渡等
C.该地区的钢铁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电子电器工业全国有名
D.掌握水盐运动规律是改造该地区中低产田的基本方法之一
33.制约③—④沿线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A.昼夜温差大 B.水源 C.晴天多,光照强 D.土地荒漠化
34.读甲、乙两图,回答有关问题:(11分)
(1) 甲图地形区名称:A ,B 。按照“因地制宜”的布局原则,A地适合发展 ;B地适合发展 。
(2)乙图农业基地名称为 ,该基地著名经济作物为 ,该区域同江汉平原相比,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为 。
(3) 近年来,甲图区域水资源紧张,为解决该区农业用水问题,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A,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型农业 B.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C.尽快实施“引嫩人辽”调水计划 D.利用处理后的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4) 乙地平原广泛分布的土壤类型是
A.水稻土 B.黑垆土 C.冲积土 D.黑土
(5) 2000年下令停止开垦乙地土地资源,主要原因是
A. 该地土壤十分贫瘠 B.开发成本太高
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 D.为了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6) 甲乙两图共同的地理特征是
A.冻土广布 B.河流的汛期只出现在春季 C.都有小麦种植 D.黑土肥沃
34.(1)辽东丘陵 辽河平原 林果业 种植业
(2)三江平原 大豆 耕地面积大,人均耕地多
(3)AC (4) D (5) D (6) C
www.
图6
图5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