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文档属性

名称 观察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1-30 19:4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观察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教学意图
观察是写好文章、特别是写好记叙文的基础,要写好一篇文章,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首先必须很好地观察你所要记叙或者要说明的事物,没有仔细的观察,记叙或说明就不可能具体和深入,也不能形象和感人。那些写得不怎么样的记叙文或者说明文,大多是因为没有做好写作前的观察的工作。
本课试图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集中某一件事物进行观察,同时写出观察的记录来。如果说,要写好作文,需要有足够的观察的话,那么,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也就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力。所以,经常不断地训练学生写那些需要具体观察才能下笔的文章,对于他们今后观察力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样,作文就不单在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而是在培养一个人的科学观察能力了。
一、导入
要写好一篇文章,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首先必须很好地观察你所要记叙或者要说明的事物,没有仔细的观察,记叙或说明就不可能具体和深入,也不能形象和感人。那些写得不怎么样的记叙文或说明文,大多是因为没有在观察上做足文章。
观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某一件事物,因而也就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去描绘一样事物。观察是描绘的基础。
二、观察方法一
1.眼睛是最习惯的观察方式。
眼睛是我们人体最为敏感、最为神速也最为快捷的观察器官。所以,一说到观察,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眼睛——用眼睛观察事物是我们最习惯的方式。
发生了什么事情——听到什么声音或者发觉什么动静,首先是睁开眼睛,眼睛一睁开,就看见了发生的一切。所以有句成语说是:一目了然。
看事物,又不怕有较远的距离和较大的范围,远处的事物,张眼一望,就清楚了。所以有句成语说是:尽收眼底。
用眼睛观察事物,还可以把对象看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那些科学家、侦察员,对某些东西,只看了那么零点几秒钟,就全看清楚了,所以有句成语说是:明察秋毫。
你可以到成语词典里去查一查,该有多少成语是形容眼睛观察事物的优越性的!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对眼睛,都会不同程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然而,每个人怎么样运用眼睛来进行观察的方式和方法,却不尽相同。
2.用眼睛观察的缺点。
(1)有的同学用眼睛看事物是不够全面的。
譬如说,他只朝前看,不朝后看;只往下看,不往上看;只会从外面朝里面看,不会从里面往外面看。
如果要你描写一间教室,只写前面的讲台、教师、坐在前排的同学,似乎就不够全面;如果要你做侦察员,你只顾朝前看,后面敌人来了还不知道,那一定是很糟糕的。
如果你去买一件衣服,那件衣服的外表是挺好看的。等到往身上穿的时候,才发现衣服的里子有个大大的洞眼,那一定很使人扫兴。
(2)有的同学用眼睛看东西是不仔细的。
譬如说,小摊上买东西,从不仔细挑选。买回一支圆珠笔,却没有笔心!或者买回一样什么食品,回家打开一看,早过了期了—— 原来买食品的时候,就没有想到看一看包装上印的出厂日期。
(3)更糟糕的是,有许多同学作文后从来不检查一遍,或者检查的时候从来看不见自己写的错别字。结果单单错别字的扣分,就够意思的。
3.观察的内容:描形绘色。
(1)描形。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2)绘色。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4.用破坏的方式观察。
严格的说,要把一件东西看清楚、看明白、看仔细,还必须把这样东西破坏了来看。
(1)你可以把你要观察的东西撕开来看。
譬如你在观察树皮、冬笋、肉类等的时候,就必须把这些带有纤维物质的东西小心地用手指一丝一丝地撕开,只有这样,你才能看清楚它的纤维和纤维之间的粘合的状态,才能够感到纤维之间的疏松或紧密的结构。
(2)你可以把你要观察的东西敲破了看。
譬如说你手中有一颗水果核、有一个鹌鹑蛋、有一粒花弹子、有一只无花果。你千万不要被它的表面所迷惑。当你敲破它们时,会发现那里面原来还有另一个世界!
(3)你还可以把东西压扁了看。
譬如观察花朵。我们所看到的大自然中的花朵多都是立体的,而你从挂在墙上的美术作品中看到的花朵,却是平面的。你如果想看到自然界的花朵的平面效果,你就可以把花朵采下来,夹到厚重的大书本里,然后再打开看看。原来的花朵,将会换成一种完全不同的样子,也许会更美。
(4)当然, 你还可以把东西折断了看。
当你观察任何一种植物的茎,都应该把这种茎用小刀切断或者用手指掐断。这时,你才会发现折断的植物茎里原来藏着白色或者其他颜色的液体,这种液体有粘性,如果手指不小心碰上了,很不舒服。
三、观察方法二
上面讲的是眼睛。由于眼睛观察的便捷,我们往往就把眼睛作为观察的唯一的方式和唯一的器官,这也许是片面的。
最有意见的也许就是手了!
你看你们小的时候是多么频繁地在用你的小手进行观察啊!连炉子上的火也要伸手抓一抓,连地上爬的毛毛虫也要动手按一按!通过抓火,你知道了火是烫的!通过摸毛毛虫,你知道那漂亮的虫子是会弄得你的皮肤又痛又痒的!
长大后,你不大愿意动手触摸东西了,也许,你觉得那样不太“成熟”?也许,你觉得人大了不应该对各种各样的事物都充满好奇?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手的触摸是帮助你观察事物的又一重要手段!
除了手,你的鼻子、耳朵、舌头也会有意见。因为你在进行观察的时候,一点也少不了他们。
只有经常运用你的耳朵,才可能辨别出大自然、机器、或者动物身上发出的大小尖利的声音;
只有经常运用你的鼻子,才可能辨别出生活中出现的千奇百怪的气味;
只有不断运用你的舌头,你才会品尝出甜酸苦辣的滋味。
科学的调查表明,这些器官是会越用越灵的。厨师的味觉和嗅觉器官就与众不同,而绣花女工的辩色能力将在你我之上。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他们的这些器官用得特别多。
如果你也注意多多运用你的各种观察器官的话,除了有助于你的观察力,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会使你的文章变得更为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一位不会用手观察的同学在描写天鹅绒的时候,一定写不出它那柔软、纤细的质地;
一位不善于用舌头观察的同学在描写一顿丰盛的晚餐时,也一定写不出丰美菜肴那诱人、谗人的味道。
仔细观察的意义非同小可,因为观察,能大大提高我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同时,又能大大提高我们文章的表现水平。
片断欣赏: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手)。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舌),还有各种花的香(鼻),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耳),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耳)。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形)。树叶儿却绿得发亮(色)。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四、实战演练
为了训练我们的观察能力,我们将带领同学们到校园里去。请你们任意在校园里寻找一片枯叶、一把泥土、一根树枝或者一瓣花朵。然后,让我们带到课堂里来,放在自己的课桌上,细细观察和欣赏,然后记录下你观察到的一切。注意,在需要用鼻子和手指的时候,不要忘记了啊!
宣布一下纪律。到校园里以后,尽量捡拾地上已经凋落的花草,不要损坏了绿化。带到教室里的观察物,下课以后一律丢到废物箱中,不要乱扔。
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去寻找观察对象。
回教室进行观察写作。时间由教师自行掌握。

作文实例
一朵花
沈潜
一朵盛开的紫藤花,被我捏在手里,细细地观赏,放在鼻前嗅闻。(仍然是很好的开头。既然题目是“一朵花”,那么在开头的第一句话里,就应该让“花”字出现!)
美丽的紫藤花像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孩,十分幼稚但却天真无邪。(比喻确切,令人产生美感。)与各种姹紫嫣红的奇花异卉比起来,我更喜欢朴素的紫藤。
紫藤的花瓣并不华丽,那鲜艳的紫色中隐色透出一股牛奶的白色,虽不高贵风雅,却给人一种清新亮丽的美感。紫藤的香味也不是那种浓香的芳香,而是清香,那淡淡的香味中透出一股令人心旷神怡的清气,放在鼻前闻一闻,确是一种享受。(作者用了眼睛,还用了鼻子,于是就把花的颜色的美丽和气味的芳香也都带给了我们读者。读者仿佛看到了紫藤花,也好象闻到了紫藤花。文章在此的作用,可见一斑。)
春天到了,紫藤在温暖的春风中伸出新芽,(“伸”字用得好!有动感,作者似乎已经看到新芽儿在慢慢伸展,就象在看动画片似的。请注意,动词在文章中是最重要、最有表现力的。动词用好了,一些花里胡哨的形容词也就黯然失色了。鲁迅在《孔乙己》中描写孔乙己“排出四文大钱”的“排“字,就是一个动词,画出了孔乙己的整个神态和情绪。请用好你手中的动词吧!)然后在锦锦的春雨结出花苞,又在阳光下盛开,成群成串。每一朵紫藤都有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却又一样的朴素,一样的美丽,一样的清新。
我望着手里的紫藤花,不禁瞧痴了。紫藤的美丽在于它不娇揉做作。她体现出的是真实的自我,她不爱将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她更愿默默地,悄悄地将她的美丽展现在我们眼中。这就是我喜欢它的原因吧!
一片枯叶
胡嘉麒
我来到学校的花园里,在地上随手捡了一片枯叶。
这片枯叶看起来与地上那些数不胜数的枯叶没什么两样,它的颜色黄里透红,边角地方还带有一些深绿色,可见它刚落不久。(人们说,世界上没有完全不同的两片叶子;但是人们又说,自然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这就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作者在文章中既写出了叶子的共性,“颜色黄里透红,边角地方还带有一些深绿色,”在下面又写出了它的个性——只有“这一片”叶子才具有的特点,于是文章中的叶子就丰富起来了。如果是写人的话,这个人就“站”起来了。其实,在写作中,也许更需要的是事物和人物的个性,也就是只有“它”或者“他”或者“她”才具有的形态、颜色、质感、面貌、性格、脾气……。就象我们生活中看到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事物和活生生的人一样。)
它的茎是浅黄色的,大约是十厘米左右长,叶片上所有的茎合起来看,就像一副小小的水系图,中间最粗最长的是干流,两边又细又短的是大大小小汇入这条“大河”的支流。(比喻十分贴切、形象。大概又是从地理书上学来的知识。)
这片枯叶摸起来虽然又干又硬,但是表面十分光滑,就像一张硬板纸,毫无生机。(作者怎么会知道这枯叶“又干又硬,但是表面十分光滑”的呢?原来是他用他的手指触摸过了!触摸是我们了解事物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但是由于大人们经常的:“别动手动脚”责骂,随着我们的成长,已经越来越不采取这种方式了。这是一种极大的错误!记住!动手触摸是你了解事物的重要方式,也是写好文章的重要手段之一!)
把枯叶贴进鼻子细细一闻,可以闻到一种淡淡的清香,其实也算不上香,只是使人闻了以后有一种清新的感觉。(了解事物,描写事物,必须动用自己身上的全部的感觉器官: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手指。作者在观察枯叶的时候这样做了,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又通过记忆把自己当时的那些感觉都调集起来了,回忆起来了。所以遣词造句才那么得心应手,描写叙述才那么不费气力。这都是平时观察仔细的结果!)
把这片枯片慢慢地撕开,就好像撕一张纸一样,(你看,通过“撕”这个动手动脚的结果,作者对枯叶又有了新的认识,又产生了几十个文字!说文章没有什么东西可写的同学,也许是从来不肯动手动脚的“好孩子”。)可以发现它又干又硬。可以见到它的叶肉,它的叶肉已成为黄色。
这整片枯叶只有半个手掌那么大,而且薄得出奇,甚至有的地方带着一些褶皱,就是这样一片片普普通通的枯叶,组成了春天的又一个小小的景色。(这就是所谓的“一滴水可以反映出一个世界”。春天,或者说春末的过程,就在这片小小的枯叶中展现无遗了。)
一片树叶
陈坚白
翻开我的笔记本,中间夹着一片树叶,一片普普通的叶子,但它的形状姿态却是平凡中见其特点,它是我在紫藤棚观赏时随风飘到我头上,我顺手拾了回来的。
我端望着它,椭圆形的,两头稍尖,整片叶瓣与茎形成一道圆弧。(以上为“全视图”,全面地审视对象——树叶。而以下为“正视图”,是从正面看这片树叶。)正面看上去,叶瓣向左微侧,像是在翩翩起舞,又像是在伸着懒腰。下面的茎粗而宽,可见其生命力的旺盛。叶瓣是黄褐色的,又带有一些大红,像是一团燃烧着的火星,中间一条主叶脉清晰可见,周围错杂的繁多的中脉排布着,可见它的沧桑历史。
(以下为仰视图,如果树叶不动的话,观察的人是从下往上看的。看树叶的背面。)翻过来一看,叶脉更是条条绽出,叶瓣上渗杂着许多灰褐色的斑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它是一片年老的叶子。(你知道什么是“全视图”、“上视图”、什么是“下视图”、“侧视图”吗?这是机械制图的术语。当工程师要设计一个零件时,他就必须把脑子里出现的零件画成图形,工人们才能够根据这个图形做出零件来。本文是对一片树叶进行描写的文章,所以描写的顺序和方位就十分重要。碰到写这样的文章时,不妨采取机械制图的方法,一步一步地进行观察,文章的叙述次序就不会凌乱了。)
用手轻轻一摸,树叶正面光滑,可摸出纹理。反面有些粗糙带有一些脏腻感,叶片上有几道裂痕。(这位作者也用手了,这是正确的而且是重要的观察方法!)
为了观察得更透彻,我撕开了叶片,观察它的纹理脉落。我发现撒开主叶脉时,两断主叶脉间有一条细细的丝,俗话说:“藕断丝连”,这片叶子可真是团结一心,朝气依然蓬勃啊。凑近鼻子一闻,它还带有一些清香呢!那清香似雨后的花朵,清新淡雅。(对了!你想对对象有更为精确的了解,还可以用破坏它的方法进行观察。有许多的东西,不破坏它,不把它敲碎了、掐断了、折弯了、剥开了,真的还不好观察呢!譬如说,要观察一个桃核、要观察一条鲫鱼、要观察一朵鲜花、要观察一根竹节,就是如此。)
再次端详着它,我敬佩它的强盛生命力,赞美它的婀娜欲舞的生气。

一根细小的树枝
金玲
走在校园的树荫丛中,偶尔发现了这根嫩绿的软软的细小树枝,它静静地躺在地上。捡起来一看,发觉它的枝条又细又嫩,大概是刚长出来吧,因为在它的身上除去叶子的特有颜色,一切都是那么的绿,那么的幼小,也不知是谁把它摘下来的。
树枝长长的,前部分稍稍地弯曲着,就像一位做了错事的小孩,羞愧地搭拉着脑袋,等待着对自己的处罚。(只要你有想象,就有比喻,文章一出现比喻,就具有了文学的意味,就显得生动而形象。)树枝上,长出一片片的细细的绿叶,颜色有点泛黄,两边相对,各一片,一节节地往上长,到最终的前头,叶子好似还未长大,细小的叶苗卷缩在叶片中,好像害羞的女婴,躺在母亲的怀抱中。(又是一个比喻,前面用小孩作比,后面用婴孩作比,都给人一种清新、温馨的感觉。)
树枝的茎十分坚固,有韧性,(不把它折弯是不知道它的韧性的。)本想把它的茎根扯断看看内部的东西,但却怎么也拉不断。费了好大的劲才扯下来,原来里头长着一根白乎乎的主茎,很硬,怪不得扯不断,(拉断以后,“真人露相”了,不但是作者,连带我们这些读者,也了解了“真人”的“相”)还真是“真人不露相”啊!
看着,看着,我好像越来越喜欢这细小的树枝了,把它放在书中,成为永久的纪念也不错。于是我便带着这根幼嫩的树枝,走出了绿荫丛。(为什么会越看越喜欢?因为作者了解了这个对象。由了解,而有感情,因有感情,而不愿意离开它。对于写作的对象,描写的对象,也是如此。你首先不经意地观察它,从而初步地了解了它,然后你就可能对它产生一定的感情。再进一步地观察它、了解它,终于,你再也不愿意抛弃它,把它当成了你的朋友,甚至于把它当成了你的生命的一部分。到了那个时候,不要你写它,你也会想要写它。世界上许多作家的写作动因,大抵如此。)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