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江苏省2019-2020学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江苏省2019-2020学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11 14:0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2019-2020学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8小题,共76分)
1.(2分)《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 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 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2.(2分)姜太公是中国历史上齐国开国国君、齐文化奠基者。姜太公后裔代表每年到齐国故都山东临淄参加纪念姜太公诞辰祭礼。姜太公后裔的祭祖活动与中国古代的什么制度相关(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3.(2分)《左转?僖公》记载:“冬,(鲁禧公和晋文公等)会于温,讨不服也。卫侯与元咺(卫国大夫)讼……卫侯不胜……元咺归于卫,立公子瑕。”材料表明(  )
A.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
B.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
C.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强化
D.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4.(2分)《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指篡政的乱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淳于越这一言论的意图是(  )
A.普遍推行郡县制 B.实行三公九卿制
C.恢复宗法分封制 D.用权术驾驭大臣
5.(2分)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6.(2分)假如有一名秦朝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位高官应是(  )
A.太尉 B.廷尉 C.丞相 D.御史大夫
7.(2分)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的。这体现了(  )
A.汉代未真正实现统一 B.郡县制未广泛推广
C.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 D.啬夫由中央任命
8.(2分)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两个“制”分别是指(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礼乐制和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
9.(2分)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  )
A.郡县制 B.行省制 C.郡国并行制 D.分封制
10.(2分)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11.(2分)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12.(2分)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是(  )
A.世禄制 B.征召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13.(2分)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这个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4.(2分)“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西汉中、外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15.(2分)明朝,内阁可以封驳皇帝的诏旨。嘉靖时,阁臣杨廷和为大礼议一事,“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几三十疏,帝常忽忽有所恨”。可见,当时内阁的作为(  )
A.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 B.使内阁失去皇帝的信任
C.完善了中央决策体制 D.改变了内阁的行政职能
16.(2分)“廷寄”上谕是清代军机处官员日常工作之一,其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法之失当等。这体现了军机处的职能是(  )
A.传达皇帝旨意 B.参与行政决策
C.总领全国政务 D.负责监察百官
17.(2分)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百凡(全部)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由此可以推知,当时的阁臣(  )
A.实际上充当了宰相的职能
B.完全剥夺了六部的权力
C.听命和从属于皇帝的权力
D.完全没有处理朝政的权力
18.(2分)有学者这样评价古代中国某一机构,以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充……无定员……每日晋见皇帝,秉承皇帝意旨处理军国大事,对朝延各部门与各地方发布命令。下列对该机构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监察百官、制约皇权 B.分工明确、决策科学
C.职权明确、统帅六部 D.有官无吏、效率较高
19.(2分)希腊半岛的地理特征对于其居住者的生存提出了很高的挑战:山多、石多,土地贫瘠,巴尔干山脉更是阻碍了人们的出行和交流。所以,城邦时代希腊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  )
A.农业生产 B.海外殖民 C.奴隶贸易 D.海外贸易
20.(2分)雅典和罗马是西方古典文明的杰出代表,对后来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影响深远,二者都有(  )
A.皇帝制度 B.司法陪审制 C.完备法典 D.陶片放逐法
21.(2分)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22.(2分)有学者认为:希腊诸邦,虽则有他们共同的文化,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反映了希腊(  )
A.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 B.小国寡民的城邦特征
C.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 D.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
23.(2分)“罗马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这段材料意在说明(  )
A.罗马人完全依靠法律征服了世界
B.罗马法最终带来了罗马帝国疆域的扩大
C.完善的法律是国家稳定繁荣的基础
D.罗马法对后世各国法律制定都产生深远影响
24.(2分)《罗马法》规定:“武力和畏惧完全与自愿的同意背道而驰,而后者乃诚实契约之根基;容许任何此类行为都是悖逆道德的。”又规定:“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不得轻视,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由此可见罗马法(  )
A.重视道德 B.重视契约 C.重视自由 D.重视习俗
25.(2分)《十二铜表法》规定:相邻田地之间,应留空地五尺,以便通行和犁地,该空地不适用时效的规定。这项条款说明古罗马(  )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注重维护公共利益
C.公共权力至高无上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6.(2分)罗马征服歧视和虐待被征服的凯尔特人,于是强烈的不满弥漫于被征服者全境,统治阶级中有些人已经开始担优罗马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关系,建议扩大被征服者的权利,这说明罗马法完善是由于(  )
A.社会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B.统治阶级对民众权利的关注
C.被征服者的不满与抗争
D.扩张而引发的民族矛盾
27.(2分)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和发展的相同点是(  )
A.都颁布了宪法或宪法性文件
B.都实行共和制
C.都经历了统一战争
D.都实行君主立宪制
28.(2分)2017年6月,因一系列社会问题,英国部分政要和民众要求首相特蕾莎?梅下台。特蕾莎?梅最终是否下台,关键取决于(  )
A.特蕾莎?梅所在执政党保守党的民意支持率
B.英国女王的态度
C.议会对特蕾莎?梅政府的信任程度
D.在野党工党的态度
29.(2分)“国王被赶走,新国王在种种条件限制下登上了王位,于是在人们的思想里,判断一个人的政治行为,已经不是看他们对于国王个人的态度,而是看对国家的态度了”,这描写的是(  )
A.美国独立战争 B.法国大革命
C.处死查理一世 D.光荣革命
30.(2分)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认为,“联邦宪法之所以优越,主要原因在于立法者们……敢于要求人们节制自由,因为他们真诚地不想使自由破灭。”这一立法思想主要体现于1787年美国宪法(  )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民直接选出
C.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制衡
D.建立联邦国家并保持各州的独立性
31.(2分)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
A.共和制 B.联邦制 C.分权制 D.“权力制衡”
32.(2分)1874年美国选举之后,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总统格兰特的许多内阁成员因此被迫辞职。由此可知,当时美国(  )
A.总统享有的权力受到限制
B.两党秉持不同阶级立场
C.议会开始成为权力的中心
D.两党制体现了制衡原则
33.(2分)“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
A.英国的《权利法案》 B.美国的《1787年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 D.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
34.(2分)从1870年到194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一共更换了108届内阁,每届内阁平均存在时间约为8个月。造成内阁频繁变动的原因在于(  )
A.内阁对议会没有形成权力制衡
B.总统职权不完全受宪法制约
C.两大政党轮流组阁
D.立法与行政权力合一
35.(2分)自大革命以来,法国就像一个政治制度的试验场,君主立宪制、君主制、共和制,循环多变,轮番实行。第三共和国时期,以非武力的争斗成为主要形式,合法斗争成为各阶级、阶层的首选方式。法国从此稳固了民主共和制。这主要说明(  )
A.政治制度的选择过程中必然充斥着暴力斗争
B.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C.和平方式取代暴力才能推进政治制度建设
D.政治制度的确定与完善有时要经过各种尝试
36.(2分)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1906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
A.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B.专制体制臻于极盛
C.政府官员纪律松弛 D.军国主义弥漫社会
37.(2分)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皇帝在国际上代表帝国,以帝国名义宣战、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或条约,首相主持帝国政府,不对议会负责,可以解散议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行使立法权;帝国司法机关为帝国法院,地方法院则是各邦法院。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
A.有明显的专制主义色彩 B.政体体现出分权的思想
C.建立起了责任内阁制度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38.(2分)议会是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议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英国 1689 年“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经过议会的同意可以废除法律
B.法国 1875 年宪法规定,法国的参议院和众议院都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C.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美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D.德国 1871 年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4分)
39.(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

材料二:艺祖(宋太祖)继位之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材料三:如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演变历程反映的本质问题。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皇权演变过程中,汉武帝、宋太祖、明太祖、清雍正帝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40.(12分)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以下二个历史片段试透过现象发现过去时代的特性,从而解读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文明。
片段一:
(罗马法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
(罗马法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
﹣﹣恩格斯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1)罗马法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是什么?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法律文件是什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片段二:
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摘编自美国1787年宪法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2 )材料反映出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政治原则是什么该宪法规定美国的政体是什么?该宪法的实施对美国有何积极作用?
(3)近代英国、法国、德国分别通过什么法律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


江苏省2019-2020学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8小题,共76分)
1.【解答】根据材料“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 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通过嫡长子继承制解决了王位继承问题,B选项符合题意;
分封制是地方的政治制度,A选项排除;
世袭制的方式是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C选项排除;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的选贤任能制,D选项排除;
故选:B。
2.【解答】由材料中“姜太公后裔代表每年到齐国故都山东临淄参加纪念姜太公诞辰祭礼”,体现的是一种宗法血缘关系的制度,依据课本宗法制度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故选:C。
3.【解答】依据材料“卫侯与元咺(卫国大夫)讼…卫侯不胜…元咺归于卫,立公子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正确。
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B材料也不能体现,故排除。
C与题干主旨相左。故排除。
故选:D。
4.【解答】淳于越认为商周分封天下,成为“枝辅”,对秦朝政治说“无辅拂,何以相救哉?”,因而是主张实行宗法分封制,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5.【解答】由材料内容“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军国大事最终是由皇帝裁决的,而不是由朝臣决定,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
群臣的议政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故C项错误。
通过材料可知,群臣议政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使皇帝在作出最终决策时能够更加科学,故D项正确。
故选:D。
6.【解答】A协助皇帝管理军务,排除;
B是汉朝时设立的,排除;
C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排除;
D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符合题意,故D正确。
故选:D。
7.【解答】材料中的“里”、“亭”、“乡”是古代地方基层行政管理制度,掌管着地方教化、诉讼及赋税事务,以至“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说明了基层组织在地方管理上有较大的权利,只有C项与题意相符。ABD项与所学知识不符,故排除。
故选:C。
8.【解答】“制”都是制度的意思,周朝的失利在于分封制度,导致天子的权利过于分散,出现下强上弱的尾大不掉的情况,因而春秋战国时期,以及汉代初期都出现了战乱频繁的状况。秦朝开创了郡县制,在封建王朝是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巩固了统治。据此依据材料“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可知A正确。
BCD均不能体现题干主旨。故排除。
故选:A。
9.【解答】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建立后,错误地总结了秦亡的教训,认为是没有实行分封制的缘故,因此,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也实行分封制,即推行郡国并行制,故C项正确。
A项是秦朝以来的地方制度,不符合汉初的史实,应排除。
B项是元朝的地方制度,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D项西周时期的地方制度,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C。
10.【解答】汉初实行黄老学说,道家思想,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重视秦朝的文书,实际上是继承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汉承秦制,故B项正确。
充分发挥文书功能只是表面现象,故C项应排除。
材料并没有体现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故D项错误。
故选:B。
11.【解答】根据所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规定,门下省具有封驳权,可以驳回中书省草拟的奏章,题干所给材料中皇帝的诏书遭到了给事中的驳回,由此可以推断给事中应隶属于门下省。因此A项正确;
BCD项中的枢密院、内阁和军机处都无权驳回诏书,故BCD项排除。
故选:A。
12.【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关键词“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可以看出是两汉的察举制,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三省中,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工部负责工程建设;故A正确。
BCD程序均有误,排除。
故选:A。
14.【解答】根据所学,三省六部制通过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同时使分散的相权分工明确,职责分明,提高了行政效率,故B项符合题意;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以削弱宰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与材料“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无关,故A排除;
行省制度是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中“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无关,故C项排除;
明朝内阁制度创立时,已经废除了宰相制度,故与题意不符,D项排除。
故选:B。
15.【解答】材料中,嘉靖帝对内阁封还诏旨一事表示不满,这说明当时内阁对皇帝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故A正确。
内阁享有并行使封驳权,这虽然引起了皇帝的不满,但并不能使内阁失去皇帝的信任、改变了内阁的行政职能,排除BD。
内阁没有决策权,C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
故选:A。
16.【解答】根据“廷寄”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法之失当等”,结合所学可知,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故A正确。
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排除B。
C不符合史实,排除。
军机处不是监察机构,排除D。
故选:A。
17.【解答】A.从材料中“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可以看出,内阁没有宰相的职能。
B.内阁没有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
C.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出,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完全听命于皇帝,偶尔权力过大,也是由于皇帝给予的。
D.内阁是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有处理朝政的权力。
故选:C。
18.【解答】依据材料“无定员……每日晋见皇帝,秉承皇帝意旨处理军国大事,对朝延各部门与各地方发布命令”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描述的军机处的特点,分析选项可知D正确。
军机处是皇权空前强化的表现,故排除A。
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更不能统帅六部,故排除C。
故选:D。
19.【解答】从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可知,希腊有着解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导致农业发展无法实现自给,但有利于葡萄、橄榄等经济作物生长,可加工后对外换取粮食,半岛内部交通不便,但优良的港口和便利的航海条件,促使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因些D项符合;由于半岛土地少且贫瘠,农业生产无法实现生活自给,故A排除;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是发展的方式但不是主要的,故排除BC。
故选:D。
20.【解答】雅典是民主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
陪审制度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吸收普通公民参与案件审判的一种司法制度。它的雏形最早出现于奴隶制的雅典和罗马时代,古罗马的陪审团制度类似于雅典,故B项正确。
罗马才有完备的法典,故C项错误。
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故选:B。
21.【解答】由于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尽管僭主们“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下场往往非常悲惨,说明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不是经过民主程序上台的领导人不能得到拥护,故D正确;
AB材料未体现,排除;
C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选:D。
22.【解答】根据题干材料”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反映的古希腊独立自主的城邦的特征,故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是古希腊城邦的特点,但与题意不符。
故选:A。
23.【解答】题干材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反映的是罗马法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罗马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先驱,故D项符合题意;
A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
B项表述错误,是伴随着罗马的不断壮大,罗马法不断走向发展和完善;
C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故选:D。
24.【解答】材料的核心内容是契约高于一切。材料中的“武力和畏惧完全与自愿的同意背道而驰,而后者乃诚实契约之根基;容许任何此类行为都是悖逆道德的”表明道德是契约形成的前提,但材料中的“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不得轻视,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又表明道德规范下的习俗又不能违反法律,即是不能违反契约,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25.【解答】根据题干材料”相邻田地之间,应留空地五尺,以便通行和犁地,该空地不适用时效的规定“可以看出罗马法注重维护公共利益,故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
故选:B。
26.【解答】由材料“担优罗马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关系,建议扩大被征服者的权利”可知罗马法的出现是缓和罗马与被征服者之间的矛盾,是罗马帝国扩张而引发的民族矛盾,故D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民族矛盾,不是阶级矛盾,故A错误;
统治者的关注是被动的,是为了维护统治,故B错误;
除被征服者的不满与抗争外还有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C项说法不全面,故C错误。
故选:D。
27.【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在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过程中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法国颁布《1875年宪法》,德国颁布《1871年宪法》,故A正确。
美法为共和制,英德为君主立宪制,故排除BD。
只有德意经历了统一战争,排除C。
故选:A。
28.【解答】如果议会对某位阁员或整体内阁不信任,个别阁员或整体内阁便需要辞职以示负责,故特蕾莎?梅最终是否下台,关键取决于议会对特蕾莎?梅政府的信任程度,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29.【解答】A、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没有国王出现,排除;
B、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不涉及国王赶走与否的信息,排除;
C、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国建立共和国,但是没有涉及国王信息,排除;
D、光荣革命之后,英国邀请信奉新教的威廉和玛丽继承英国王位,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正确;
故选:D。
30.【解答】本题材料“联邦宪法之所以优越,主要原因在于立法者们…敢于要求人们节制自由,因为他们真诚地不想使自由破灭”,联系所学可知,体现了美国联邦宪法的特点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即行政(总统)、立法(国会)、司法(最高法院)的三权分立。故C项符合;
A项中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问题,不能体现限制自由,故A排除;
B项是选民的权利,没有体现限制自由,故排除B;
D项内容与史实不符,各州统一在联邦政府之下,没有实行独立,故排除D。
故选:C。
31.【解答】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不是强调共和制和分权制,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而不是邦联制,这是在强调美国是在增强政府的权力,材料的主旨也是在强调政府的权力的增强,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故选:B。
32.【解答】“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也就是说两个政党是相互竞争,相互制衡的。
故选:D。
33.【解答】从材料“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可以看出这是《德意志帝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有效地维护了德国的统一,同时建立了代议制的民主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与自由;非平衡的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说的是专制色彩比较浓厚。
故选:D。
34.【解答】法国的政体是共和制,宪法规定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在议会与内阁和总统关键职位中,可见,总统职权并不是完全受宪法制约;而法国也并不是两党制,而是多党制,立法与行政权不合一,是分权,即B、C、D三项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A。
35.【解答】根据题目中的法国确立政治制度的方式经历了武斗、合法斗争等,故必然充斥着暴力斗争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
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题目中并未提到其在反封建方面的彻底性,故B项错误;
和平和暴力都是政治制度建设的方式,说哪种方式取代哪种方式并不正确,故C项错误;
法国政治制度的建立方式和政体形式均发生了不断变化,故D项正确。
故选:D。
36.【解答】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老鞋匠,打扮成少尉,打着皇帝的旗号迫使财务官员交出钱财,这说明了当时德国军国主义色彩极为浓厚,故D正确。
AC只是表面现象,故排除。
B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故选:D。
37.【解答】从材料的信息和所知可知,德国君主立宪制,实际上是君主专制,故A符合;
材料中虽分首相和议会,但“首相主持帝国政府,不对议会负责,可以解散议会”,同时联系所学,首相对皇帝负责,故一切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故B错误,排除B;
责任内阁制度下,内阁掌握行政权,同时受议会约束,但德国首相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因此,不是责任内阁制,故排除C;
德国国王拥有实际的大权,故D排除。
故选:A。
38.【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帝国宪法中规定帝国议会由全体成年男子选举产生,D选项符合题意;
《权利法案》中国英国国王的立法权受到限制,A选项排除;
法国 1875 年宪法规定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B选项排除;
美国1787年宪法中规定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C选项排除;
故选: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4分)
39.【解答】(1)第一小问的演变历程,依据材料一“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艺祖(宋太祖)继位之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可以看出历程是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第二小问的本质问题,结合所学,从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可知,本质是专制主义加强。
(2)本小问的措施,依据三则材料,结合汉武帝、宋太祖、明太祖、清雍正帝加强皇权的措施解答即可。
故答案为:
(1)演变历程: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
本质问题:皇权独尊,专制主义政治逐渐走向极端。
(2)采取措施:汉武帝:设内朝(或中朝),牵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
宋太祖: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分散相权;
明太祖:废丞相,设内阁,进一步强化皇权;
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
40.【解答】(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法律文件是《民法大全》或《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保护私有财产。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政治原则是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宪法规定美国的政体是联邦共和制。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为宪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也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法国:资本主义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德意志帝国宪法》。
故答案为:
(1)《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或《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保护私有财产。
(2)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联邦共和制。积极作用: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为宪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也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英国: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法国:资本主义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德意志帝国宪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