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地理3考点解析
三个版本教材所选案例比较:
说明 人教 鲁教 湘教
区域含义 长三角和松嫩平原 甘肃省 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高山地区
区域差异 长三角和松嫩平原 日本和英国中国三大自然区长江流域不同区域差异 三大经济地带(西部大开发)、南、北方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长江中下游平原 匹兹堡、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美国人口迁移)、大庆 匹兹堡、东北老工业基地、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上海
产业转移 东亚 珠江三角洲 我国(台湾、广东、珠江三角洲)
资源调配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 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
区域环境问题与治理 西北地区荒漠化萨赫勒地区亚马孙热带雨林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西北地区荒漠化
流域开发 田纳西河流域 长江流域 田纳西河流域
区域农业发展 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 东北地区 美国中部平原商品谷物农业
区域能源和矿产开发 山西能源基地 鲁尔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鲁尔区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故其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鲁教]:区域的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湘教]: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之间是联系的、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略)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
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
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力状况等)
[人教]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土地条件 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人类活动差异 农业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 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备注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其他生产活动 工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鲁教]英国和日本区域差异比较
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
日本 英国
纬度位置 中纬度 中纬度
海陆位置 亚欧大陆东侧岛国 亚欧大陆西侧岛国
地形 崎岖,山地、丘陵为主 丘陵、平原、高原、低山
气候 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 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特点为全年温和多雨,此特点主要是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带 影响
植被 森林覆盖率高 植被以草地 为主
水文 河流短急,不利航行,水能丰富 河网较密,大多有运河相连,利于航行
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
日本 英国
经济发展特点 后来居上 工业化最早
传统工业布局 多为“临海型” 多为“资源型”
农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 以畜牧业为主
城市化水平 高 更高
[鲁教]中国三大自然区的比较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 平原、丘陵为主 内陆高原、盆地 高原
气候 湿润、半湿润三类季风 干旱半干旱温草温沙 高原气候
植被、土壤 森林土、耕作土 草原、荒漠 高寒草原、寒漠、冻土
水文 水网密、流量丰 咸水湖、季节河 咸水湖很多
农业 种植业水产业林业 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畜牧 河谷农业游牧业
人口 密集 稀 最稀
城市 多、密、大 少、稀、小 最少、最稀
[湘教]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人教]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地理环境: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开发时期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原因分析
早期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中后期 ①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
[鲁教]以匹兹堡为例(美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代表)
初期阶段—“钢都”匹兹堡 在区域开发初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微弱,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在这个阶段,区域内往往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成长阶段—芝加哥-匹兹堡城市带的形成 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在这一阶段,人地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转型阶段—匹兹堡的困惑 成长阶段后期,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地价上涨,以及劳动力价格提高等,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导致区域经济整呈现衰败、萎缩状态,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区域产业必须进行调整,寻求新的发展。
再生阶段—“知识城”匹兹堡 区域经济的衰退使人们不得不去认真思考其中的原因,并“对症下药”,以促使区域经济复苏。一方面,区域经济及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的产业结构。如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部门;减少无增长潜力的产业部门,大力发展增长潜力大、效益好的新兴工业部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另一方面。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通过这些措施,区域又产生了新的增长活力。在这一阶段,人地关系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
(相当于鲁尔区的整治,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大科技投入(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交通;治理环境污染;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开放力度;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接续产业等。)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还有国际经济形势、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人教]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鲁教、湘教]产业转移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促进了经济发展,原来的乡村地区变成工业化地区,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城镇人口和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人地矛盾、重复建设问题日益突出
②伴随着产业转移的环境污染也进一步加重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南水北调工程
1.我国的水资源分布:空间分布不均;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2.北方缺水的原因:自然原因—半湿润地区,降水少,河流径流不丰富;降水集中在夏秋,冬春缺水严重;降水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工农业生产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浪费严重;水污染严重。
3.方案
东线:①路线: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长江水,基本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②评价:优点:有京杭运河现有河道可以利用,工程量较少;缺点:水质较差,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运行费用高。
中线方案:①路线: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二期),出丹江口水库(一期),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②评价:优点:可以自流、水质好;缺点: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很大
西线:①路线:从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到黄河上游;②评价:优点:既可缓解华北缺水,也可缓解西北缺水;缺点:工程浩大。
4.深远影响
①社会效益:可以进一步改善供水区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同时可以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②经济效益:可大大促进供水区的经济发展。③生态效益:增加供水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进一步地扩大,控制地面沉降。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5、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①长江径流量减少,特别是枯水季节,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②径流量减少有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③调水对江淮沿线地区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④由于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
⑤由于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二)西气东输工程
1.路线:它西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的轮南,途经甘肃、宁夏、陕西,在陕西省靖边与陕北气田连接,在贯穿黄河后,经山西、河南、安徽、江苏到达上海。
2.影响:
(1)有利影响:
对东部:缓解能源紧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东部的环境状况。对西部: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成为当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
(2)不利影响
西气东输工程对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输气管道经过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而要求在施工中十分注意对当地环境的保护。
(三)西电东送
三大通道:南部:将乌江、澜沧江和红水河的水电及黔、滇两省的坑口火电站的电能送往广东。
中部: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
北部:将黄河中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站的电能送往京津唐。
(四)青藏铁路
从西宁到拉萨,2006年7月通车的是格拉段(格尔木至拉萨)。
面临的三大难题:冻土、高寒缺氧、生态环境脆弱。
意义:促进青藏地区资源的开发(如旅游),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内地与青藏地区的联系;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造成的危害,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
[人教、湘教]西北地区荒漠化
1、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2、荒漠化的防治: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人教]南美热带雨林的保护
1、森林被毁的危害:全球气候失凋、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2、全球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
根本原因(背景):①当地发展中同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第一位)②发达国家的无度需求及跨国投资手段(也很重要)
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①过度的迁移农业②采矿、修路、城镇建设③商业性伐木④开辟大型农牧场
3、保护亚马孙雨林的措施:
①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②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③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④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⑤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⑥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鲁教]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例
1.危害:
不仅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且影响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2.原因:
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降水集中夏季且多暴雨;(地质灾害频繁)。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开矿)。
3.治理措施:
工程措施:保源、固沟、护坡。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和营造防护林等—“固沟工程”;在缓坡地段,实施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护坡工程”;在塬面上,坚持平整土地,大力营造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保塬工程”。
农业技术措施:在耕作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以及轮耕套种等农耕作业。同时,配合精心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及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以达到提高肥力、保持水土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生物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人教、湘教]田纳西河流域开发
1、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暖湿润,冬季温和,夏季高温,冬春降水较多。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等。
2、早期开发中的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3、综合开发措施:防洪(水库)、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农业结构、矿区生态恢复)
4、成效和经验:
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主要经验:①设立专门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人教]伏尔加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1.自然背景:
欧洲第一大河,位于俄罗斯境内,多流经平原地区。流域内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钾、磷等矿产,人口稠密,交通便捷,工农业发达。
2.流域的综合开发
主要以修筑大型水利枢纽、进行梯级开发为重点,通过开通运河、清理水道、建设河港等工程措施,沟通了波罗的海、白海、黑海、亚速海、里海,实现了“五海通航”。
通过对全水系进行综合开发治理,实现了发电、航运、灌溉、供水、渔业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带动了全流域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
3.综合开发存在的问题。
①水利工程没有修建过鱼道,影响鱼群洄游产卵;②下游没有修建大型水库,水量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水旱灾害频繁发生;③沿岸污染源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河水污染严重。
[鲁教]以长江流域为例:
上游 中游 下游
开发条件 水能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发展重点。水能主要集中在源头自宜宾段;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是我国众多大江大河的水源地 平原面积广大;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类和水产品生产基地;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平原为主,江河密布,气候温暖湿润,人口稠密,有利于农业发展;农业基础好,是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存在问题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使长江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洪水威胁加大;水能开发程度低 洪涝问题严重。自然原因是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余悸,排水不畅;降水多集中在春夏两季;人为原因:毁林开荒和乱砍滥伐;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蓄能力下降 水体和大气质量下降,以太湖为代表的水污染相当严重
整治措施 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环境;③建设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 ①退耕还湖,疏浚湖泊;②搞好分洪工程;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中游地区的防护林;④修建水利工程 综合治理环境污染。①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加强环境保护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人教、鲁教]东北地区农业
1.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
①气候:大部分位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夏季温暖,冬季寒冷,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集中夏季,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基本可满足一年一熟的需要。
②土壤:土壤肥沃(黑土、黑钙土有机质含量高)。
③地形:地形种类多样,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条件
④工业基础好,有利于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晚,人均耕地多。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分为林业和特产区、耕作农业区、畜牧业区
3、商品粮基地: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突出特点: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
4.东北地区农业的主要问题
黑土的开发
注意加强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如将作物秸秆还田
林业的发展
应坚持以营林为主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湿地的保护
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5.东北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向(人教):
平原: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发展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
西部草原: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山区:天然林保护;开发多元特色农业产品;发展特产品加工业。
[湘教]美国中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必修2已有)
【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人教]山西能源基地建设
1、资源开发条件: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2、能源基地建设: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变输煤为输电)。
3、能源的综合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结合铁矿、铝土矿优势,主要构建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4、环境保护和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洁净煤技术等;②调整产业结构,如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③三废的治理。
[鲁教、湘教]鲁尔区(必修2已有)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1.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理条件
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③良好的区位条件;④侨乡。
2、区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问题 ①原有工业基础薄弱②矿产资源贫乏 ①政策优势不明显②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
优势 ①劳动力资源丰富②政策优势③侨乡优势④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主导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特点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原因 ①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影响 ①带来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各方面人才和农民工,保证该区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②在国内生活消费品处于紧缺时期,该区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促使一些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该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①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②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两方面综合的结果,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2.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①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科技实力、人才和经济腹地劣势);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中村,基础设施落后);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固体废弃物污染等);④人地矛盾加剧(城市占用耕地使人均耕地减少);⑤重复建设突出(基础设施、深水港、机场等)
3.解决措施
①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②优化产业结构,以广州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③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分工合作);④加强规划与管理。
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应用领域 具体内容 备注
资源普查 矿产、水、土地、森林草场、野生动物资源等 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
灾害监测 旱情、水灾、滑坡、泥石流、地震、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有助于防灾减灾
环境监测 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环境污染、海洋生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植被变化、海上冰山漂流
【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⑴军事是GPS技术最早的应用领域。⑵民用GPS主要用于交通车辆导航管理、航空器的定位及导航,以及大地测量、野外勘探、紧急求援、旅游探险、农业监控、生态研究等方面。⑶航海是GPS导航应用的最大用户。⑷GPS空中导航,实现了最佳空域划分与管理、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以及飞行路线管理,保证了空中交通管制的安全性和灵活性。⑸GPS还能应用于旅游探险等。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应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
【数字地球的含义】
通俗地讲就是建立一个“虚拟地球”,用数字化的方法将地球上有关的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装入计算机中,实现在网络上的流通。它的应用领域小到人们日常的工作、生活、娱乐等,大到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涉及的技术有信息高速公路与高速网络技术、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空间信息技术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高性能计算能力等。
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